一个农民的春夏秋冬之种希望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艾永华 王海涛 发布时间:2022-12-12 16:09

立冬以后,关中地区的天气日渐寒冷。清晨,地面披着一层薄薄的白霜。

11月15日上午,薛拓和儿子薛强到西安市长安区杨庄街道营沟村地里查看小麦长势。车到地头刚停稳,薛拓就下车快步走进田里。

种了几十年地,老薛一到田里就舒坦,感觉自己是个将军,那一行行、一片片青绿的麦苗就像是他的士兵。这些“士兵”就是他的希望,而这些“士兵”也争气,打赢了一场场夺丰收硬仗。

老薛看得很仔细,转了好一阵子。10月种小麦时,天气情况总体不错,所有地块都在适播期内播种。“麦苗挺好!”老薛脸上露出了笑容。

坚持30年,培育新品种,只为种好粮

查看完小麦生长情况,老薛拿起镢头开始补苗。他弯着腰轻轻刨沟,然后撒下种子,盖上土,浇些水。

补苗是老薛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年种麦,总会有播种机遗漏的角落,或者出现出苗不齐的情况。其实月初已经补过一次,但老薛觉得个别角落出苗还是不理想。薛强觉得有些晚,劝老薛别补了,但是劝不住。

在营沟村的田里,老薛种了100多亩长丰2112。这是他培育的小麦品种。

好种子种出好收成。老薛一直想自己培育出高产小麦品种。懂行的人都说,小麦育种十年磨一剑。老薛也知道育种不易,但是为了心中的梦想,他决定试一试。

1992年,老薛在长安区马王街道(当时为长安县马王镇)租了一间房子。他请人用笔在门头上写了“良种服务部”几个红色大字,开始一边经营种子,一边搞育种研究。为了深入开展研究,后来经长安县(现为长安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老薛还组建了长丰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遇到不懂的地方,老薛就自己查资料,或者向专家请教,甚至跑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请教。为了学习植物学知识,他自费在西北大学进修了5年。后来,老薛还发起成立了陕西长丰种业有限公司。

2007年,老薛从外省聘请了一名技术员。另外,老薛租了20多亩水浇地当试验田,一个院子作为技术员的办公场地和宿舍。

老薛待人实诚,尽其所能为技术员提供方便,逢年过节还送上好酒好菜。3年之后的夏收时节,老薛满心欢喜地想看看育种进展,谁知却到处不见技术员的身影。

地里麦子已经收了,院子里空空如也。被骗了,老薛傻眼了。他找了所有能想到的地方,但一无所获。

“被人打了一闷棍。”每次回想起,老薛都垂头丧气。老薛老婆一算账,土地和院子租金、材料费、机耕费、水费……损失了不少钱。技术员还欠账1万多元。债主找老薛要账,老薛没有办法,只好掏钱补上窟窿。

“别人都进城做生意,来钱快。育种就算了吧!”老婆劝老薛。

“钱没了再挣,育种决不放弃!”老薛说。

2018年春节期间,老薛从电视里得知海南是理想的育种地方,很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在那里建有南繁育种基地。老薛怦然心动,第二天就飞到了海南。

到了之后,老薛才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搞南繁育种。既然到了海南,绝不能无功而返,他考察了好几家育种机构和企业,直到口袋里只剩下回家的机票钱,才结束了海南之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坚持不懈努力,老薛通过自己独立及与专家合作的方式,成功培育出了长丰2112、华高55和瑞丰351等近10个小麦和玉米品种。2021年,陕西长丰种业有限公司种子繁育基地规模达到了1.5万亩,营业额超过1500万元。有了种子经营的收入,老薛种地的底气更足了。

得知今年进博会设立了农作物种业专区,老薛非常想去看看,但因家中有事没去成,感到非常遗憾。

“要丰收,种子是关键!”老薛说。

先考察试验,效果好再推广,敢闯不瞎闯

11月17日,老薛来到神禾塬,远远望去,麦苗绿茵茵连成一大片,犹如给大地盖上了绿色的被子。

到了地里,老薛走走停停,不时将麦苗连根拔起,查看生长情况。“冬季正是小麦扎根的时候。根长好了,来年才能丰收。”老薛说。

神禾塬上种的是西农733和武农6号,都是这两年引进的小麦新品种。

虽然已经60多岁,但老薛对新事物兴趣浓厚。从耕牛到拖拉机,再到无人机;从用氮肥和磷肥,到用复合肥,再到测土施肥;从传统品种,到自己育种,再到合作育种……老薛是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前些年,种猕猴桃和花卉时,老薛就引进过很多新品种。一次嫁接时,由于操作不慎,刀子划伤了他的左手食指。伤口很深。他到村里的诊所简单包扎了一下。过了一阵子,虽然伤口好了,但是手指头不太灵活,干起活儿来不方便。

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所用的种子,老薛都试种过,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品种。

一个小麦品种大规模种植几年后,需要进行提纯复壮。营沟村地里有机井,灌溉条件好。因此,老薛专门辟出了80亩作为试验田,进行小麦育种和品种提纯复壮。他对这80亩地特别用心。

提纯复壮费时费力。今年种小麦,合作社一组三四个人,一天能种上百亩地;而营沟村试验田,20多个人花了五天才种完。

其他地块播种,老薛不一定去,而试验田播种那几天,老薛却天天在地里盯着。

“一畦长5米,宽一米二。每畦种4行,行间距30厘米。下种时,每3人1组,1人开沟,1人下种,1人覆土。沟深要一致,种子播撒要均匀,覆土要均匀……”播种前,老薛把种植要点给大家讲了好几遍,并且进行示范。

“沟深浅不一致,深度是3厘米。”

“种子没有撒均匀,这里有点稀。”

“把地整得再平一些。”

……

播种过程中,老薛不停地纠正没有做到位的地方。

“老薛种地技术好,要求高。他高级职业农民、高级农技师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跟着老薛种了十多年地的农机手白松林说。

老薛为了种好粮食,引进了不少新东西。他一般先小规模进行试验,效果好了再大规模推广。

这几年,农业农村部门大力推广小麦宽幅沟播技术。老薛对此很感兴趣,专门进行了试验。由于增收明显,他才决定大规模采用小麦宽幅沟播技术。

去年,合作社还引进了拖拉机自动驾驶技术。老薛很谨慎,只给一台拖拉机装上了系统,没有像当年买拖拉机那样,一口气就买三台。

“种地要敢闯,但不能瞎闯!”老薛说。

找场地买设备,对今后发展,老农民有新想法

11月20日上午,拉运粮食的车辆把合作社院子挤得水泄不通。拥挤的院子让老薛犯了心病。粮仓、农具仓库和办公用房几乎占满了只有5亩地的院子,没有地方晾晒粮食。

老薛专门购置了一台容量30吨的烘干塔,用来烘干粮食。去年秋收遇到连阴雨天气,烘干塔开足马力,还是跟不上。老薛不得不贱卖了200吨玉米。

为了晾晒粮食,老薛只能“厚着脸皮”占用村里活动广场。“好话说了一箩筐,还是遭人白眼。搞得关系紧张。”老薛无奈地摇摇头。

有一年夏收,收获的麦子堆满了院子,突然暴雨倾盆。由于院子地势低,不仅雨水排不出去,而且街道上的积水还倒灌了进来。篷布虽然遮住了天上的雨,但是挡不住倒灌的水。眼睁睁地看着麦子被雨水泡了,老薛丝毫没有办法。老薛老婆放声大哭。

“这钱,你掏也得掏,不掏也得掏。咱都吃了多少回亏了,你们还不觉醒。地方和设备的问题都得解决!”午饭过后,拉运粮食的车都走了,老薛跟老婆和儿子吵了起来。

吵架为两件事:一是老薛想给合作社换个宽敞的地方,看中了一家废弃工厂,对方要价有些高;二是老薛看上了一台玉米秸秆收割机,大约需要200万元。

今年,有块地玉米秸秆长得非常粗壮,老薛觉得粉碎了当饲料卖肯定划算。合作社没有玉米秸秆收割机,得找别人来收。由于收割机少,卖秸秆的人多,老薛没有办法跟对方议价。价格被压得很低。这几年,一直是这个样子。

“不能老被别人拿捏。咱买一台,把玉米秆粉碎了直接卖给养殖场,价格还高。收完咱的地,还能收别人的。附近有多少玉米秸秆收割机,有多少养殖场,还有养殖场收秸秆的价钱,我观察好几年了,买了肯定划得来。”老薛给老婆和儿子讲起了理由。

说起买农机设备,老薛的妻子至今心有余悸。当年为了买拖拉机,老薛跑了两个月,抵押了亲戚朋友7套房子,才凑够了钱。薛强担心买了设备没有活干。一家人僵持了起来。老薛悻悻而去,跑到麦地里去散心。

老薛的犟脾气家里人都清楚,他认定的事谁也拦不住。傍晚时分,薛强给父亲打电话:“爸,我跟废弃工厂那边又联系了,对方表示价格可以再商量。这几天咱过去协商一下,争取定下来。我跟我妈商量了一下,凑凑钱,赶明年秋收买一台玉米秸秆收割机。”

老薛说:“好,快点。”

2012年,薛强从西安工业大学毕业,取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跟着父亲种地。这些年,薛强逐渐成长了起来。现在遇到事情,老薛把握方向,薛强具体办理。

“我爸敢闯,我妈能守,我善于算账。”薛强说,一家人各有所长,刚好扬长避短。

老薛和儿子薛强不仅关心种地,也很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家政策。10月16日上午,父子俩认真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开幕会后,老薛又找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认真学习,特别是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容学了好几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有了政策,咱种粮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老薛说。

11月下旬,地里的活都忙完了,老薛让薛强把拖拉机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情况好好总结一下,看能不能推广。老薛准备抽时间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去转转,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聊聊,看一下有没有能够学习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

“科学种田才有希望高产!”老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