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再夺丰收
■ “菜篮子”产品全线增长
■ 特色产业全面融合发展
■ 农田建设数量质量双提升
■ 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突出
■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 特色农产品质效并进
■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带动能力强
■ 村集体经济增速快
2月18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去年,我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15项工作受到农业农村部表彰表扬。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十大亮点。
粮食再夺丰收。去年我省粮食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526.21万亩,超任务播种22万亩;总产1297.89万吨,为本世纪最高;亩产286.75公斤,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增加27.46万吨,占全国增量的7.5%,增幅位列全国前10,受到农业农村部2次通报表扬。粮食大丰收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了“三农”压舱石。
“菜篮子”产品全线增长。去年我省猪、牛、羊、禽肉产量131.5万吨,牛奶107.9万吨,分别增长3.2%、3.1%;水果1993.5万吨、蔬菜和食用菌2082.2万吨、水产品17.35万吨,分别增长5.1%、3.4%和1.64%,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84万头的合理区间。肉蛋奶、果菜茶量足价稳、市场丰盈。
特色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去年我省围绕九大特色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典型县20个。新增省级以上产业集群、农业园区等融合载体20个,总量236个,集群、园区占比均超全国平均水平。园区“四级联创”、要素聚集、三产融合的路径基本形成,全链条增值效益明显,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农田建设数量质量双提升。去年我省创造了“吨半田”产量新纪录,最高亩产1581.96公斤。我省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新路径,新增产能和新增面积“两项指标”交易突破3亿元,示范田亩均投资超2500元,全面完成300万亩年度建设任务,地力普遍提升0.5个等级以上,亩均增产50公斤,探索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的新模式。
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突出。去年我省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快速推进,11项核心技术攻关和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全面启动,建成杨凌种业创新中心等联合攻关平台,14个小麦、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114个科技成果斩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2个县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位列全国首位。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去年我省创新模式建设旱作节水农业120万亩,8种旱作节水模式得到示范推广,亩均节水10%、节肥和节劳20%,粮食单产提高20%,达到“三减一提”效果。全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5.4万亩,找到了生态恢复和产业发展的双赢路径。
特色农产品质效并进。去年我省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县58个,“两品一标”产品共1904个,82个特色优质农产品纳入全国名录,总量居全国第一。全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高出全国0.4个百分点。进入全国榜单的区域公用品牌共13个,农产品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去年我省在推动农村“厕所革命”上创新实施“首厕过关制”,新建改建户厕25.1万座,累计达484.4万座,普及率达78.1%,多轮排查发现的16.32万座问题户厕全部整改到位。全省93.5%的自然村实现垃圾收运处理,村庄清洁成为常态化,农村变得更加干净漂亮。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带动能力强。去年我省引进10余家国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心科技成功上市;新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286家、家庭农场460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2400家,培育高素质农民2.8万人,带动410万人发展产业,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机衔接。
村集体经济增速快。去年我省有12个县完成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盘活总量3.6万宗。推进村集体经济“清零消薄”行动,建设集体经济示范村690个,清理不规范合同2.4万份,“空壳村”全部清零、“薄弱村”降到3成,带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5704元,6.5%的增速高于城镇和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