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杨凌良种的自白

来源:杨凌农科传媒集团 作者:行波 刘智辉 发布时间:2023-10-27 14:24

我是一粒麦种,名字叫伟隆169,今年17岁了。

17年前,我诞生在中国农科城、旱区种业硅谷——杨凌,出生在一块仅有0.018亩,也就是12平米的小田块中。

17年后,我的种植面积累计超过了200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20亿斤。

你要问,我是如何走了那么远的路?

请听小麦育种“过关斩将”、筚路蓝缕的故事。

一米一饭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广袤的麦区,始终都有一群矢志前行的小麦育种人,他们一代代解决吃饱吃好的小麦育种问题,聚焦品质改良,实现产量与品质并重,藏粮于技、储备未来。其中,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就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不断突破小麦育种核心技术,一个个小麦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正在有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守护舌尖安全,用科技创新引领小麦产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

我,就是王辉教授科研团队和杨凌伟隆种业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的一个心血之作。

2006年,王辉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一块仅有0.018亩的田块中播下了育种材料,我的母本是西农822,父本是陕麦94,于是,开始了代代选育、更新蜕变的科技征程。

育种路,不平凡。

众所周知,传统小麦品种,往往都是耐热的不耐寒,耐干旱的不耐涝,耐瘠薄的不耐肥,怎样让小麦协调统一这些矛盾,达到一个完美而理想的状态?怎样让产量高的种子品质更好?我国小麦的基因库中,呼唤一批批优质的新品系。

扛过冬季、迎来春天,迎着干旱、冒着雨季,科研人员带着我与无法预测的年份共舞,和变幻莫测的气象抗争。

此外,从杂交组合开始,到世代选择、到比较试验、到展示,再进入区试,我们还要通过省审、国审、市场推广等一系列严格的考验,一路过关斩将,才能走向田野、走上餐桌。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育种专家赋予我生命,企业让我茁壮成长,我是杨凌伟隆种业首次作为科技创新主体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选育的一粒良种,也是一项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果,为了我和其他小麦良种的诞生与成长,企业先后投入了5000万元科研、推广经费,让科技创新更有效率。

2018年,我通过陕西省审定,同年通过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引种;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今年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15个指导小麦品种之一,被河南省推荐为全省12个小麦主导品种之一,也是陕西省主推品种。

要问我为何这般“坚强”?

这离不开自身抗逆性较强,抗倒伏、抗倒春寒的“体质”和忍耐三大病害的“毅力”。从产量来看,我在一般田块能够达到1200多斤左右,好一点的田块能够达到1300到1400斤,高产田块也有1500到1600斤的产量。值得骄傲的是,陕西省的小麦高产纪录1600多斤,就是我创造的;从品质来看,国家农业部连续三年在全国抽检的几百个品种,我是一级强筋优质、面包烘焙优质,妥妥地能够排到前10名。

正是因为这些“优秀基因”,这个品种好卖粮,粮食加工企业、种植大户和粮食收储企业都很喜欢。

我用优异的田间表现,趟出了群众种粮致富的宽路子,每亩增收100多斤,比别的品种可以多卖200块钱左右。

中国种子协会小麦分会副会长、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永林预计,今年秋播,我在全国黄淮南片播种面积将超过1000万亩,将累计增加产值30亿元。

麦济苍生、麦香全国、麦向未来、“芯芯”向荣,是70多年来,杨凌一代代育种人写给大地的情书。

又到了一年秋收秋播的时候了,我要扎根土壤,茁壮成长,期待下一个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