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大年初四,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淑华就开启了“工作模式”,田间性状观察记载、单株选择、去雄授粉,他忙得不亦乐乎,让老百姓的“油罐子”里装满香喷喷的菜籽油,一直是他最期盼、最幸福的事儿。
其实,不光是黄淑华团队,今年整个春节假期,在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的办公室、实验室、温室大棚、植物加代温室里,每天都有20多名科研工作者坚守在岗位上。
“油菜的杂种优势强,每年的1月底至2月初正好是温室大棚油菜开花期,这个时候对于育种人来说尤其重要,油菜花花期短,期间需要做大量的杂交授粉套袋测配。”黄淑华坦言,杂交工作程序复杂,这个年假他和同事们每天都在忙碌。
2月18日,正月初九,记者在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的温室大棚里看到,不少杂交油菜材料,目前已经进入角果期。黄淑华告诉记者,这些颗粒饱满的角果可是他们育种人的“宝贝”,每一棵都很珍贵。
育种是个周期很长的工作,这一季的种子要到下一季种植成熟后才能知道好坏。“为了加快育种进度,一年当几年用,所以必须开展温室加代育种,最大程度缩短育种年限。”黄淑华表示,“目前,我们团队利用杨凌农作物生物育种共享平台的植物加工温室,一年可以做到4代,要是放在大田,最少需要8个月。”
为中国油瓶子装满“中国油”,一直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的奋斗目标。为了创制更多种质资源、新材料加代选育、新组合测配,科研人员像候鸟一样迁徙,从一月的杨凌温室到三月的汉中,从四月的杨凌大田到七月的青海、甘肃,一年四季不间断地在田间地头忙碌,为油菜杂交授粉测配,像培养自己孩子一样,让每一株油菜茁壮成长,不断提高产量和含油量,为中国油瓶子“加油”。
“我们通过不断地实验测配筛选和半矮秆密植,提高单位产量,从而达到油菜超高产,目前最好的材料千粒重能达到9克。”黄淑华告诉记者。
近年来,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扎实做好油菜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2023年育成登记油菜新品种11个,育成α-亚麻酸含量高达14.7%的油菜新品种“华春油1号”,“秦优1618”连续两年入选国家油菜主导品种,“秦优797”高产创建实收亩产303.12公斤,居全国旱地轮作第二名。成功转化了盈星66等油菜品种3个,成果转化模式成为省科学技术厅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