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科技送田间 乡村振兴赋动能

——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局赴陕西省丹凤县开展科技下乡培训侧记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作者:于婷婷 发布时间:2024-06-28 15:01

六载送技下乡农民观念改变

“葡萄摘芯原来这样摘才对,我总算懂了……我们村技术人才太缺乏了……这次不准走了,一定要留下来吃顿饭,让我们表示一下感谢。回回这么手把手的教我们村民技术,回回辛苦培训完就要走,我们心里过意不去。”5月21日,陕西省丹凤县土门镇土门村党支部书记杨华,拉着乡土专家王备战的胳膊,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5月20日至24日,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局派出的科技下乡小分队,再次来到了陕西省丹凤县开展为期5天的农技培训。从2019年开始,每年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局都会深入基层调研,立足丹凤县农业产业架构与群众需求,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安排各类农技培训,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及农业技术推广常态化,联合丹凤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将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土门镇土门村村集体经济党员示范岗发展的100多亩猕猴桃和70多亩葡萄,从幼苗到挂果,从修剪到病虫害防治,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局每年都会派出多位专家交替轮流指导,让当地群众接受最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农民也深刻感受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经过六年的科技培训,丹凤县许多乡镇的农户都掌握了多种作物栽培技术,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高级农技师王备战(右一)在为技术员讲解葡萄种植要领。

高级农技师王备战(右二)向铁峪铺镇农综站站长杨李(右一)、铁峪铺镇农综站副站长张志龙(左二)和化庙村党支部书记赵凡(左一)讲解冬枣修剪技术。

土门村村民杨改变今年67岁,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田里询问专家技术问题。“别看我年龄大,我干农活不比年轻人差,凡是村上有农技培训我都会参加,有了技术,心里就有底气,雇主也愿意雇佣有技术的工人。今年我想好好学习猕猴桃管理技术,自己也承包了几亩地,种植猕猴桃,这样可以提高收入。”杨改变话语里信心十足。

培训扎实有效群众感谢认可

丹凤县竹林关镇自发展茶叶种植后,很多群众脱贫致富,该镇种的黄金芽等品系茶叶因品质上乘,得到了全国各地客商的认可。

陕西省茶产业体系专家王凌云在为茶农授课。

5月22日,竹林关镇山坡上的千亩茶园在太阳的照射下郁郁葱葱,焕发出勃勃生机。茶农围坐在山坡树下,一个向前倾斜的身影声情并茂的在为茶农讲解茶树管理要点,她就是陕西省茶产业体系专家王凌云。

竹林关镇的培训因为群众要求实地授课,所以临时从会议室挪到了茶园,时间也因故提前。山坡上一个多小时的讲解,王凌云顶着烈日满头大汗,茶农围坐在她周围静静的聆听。培训结束后,几位茶农上前搀扶着她感慨地说,“像您这样脚踏实地到田间地头服务的专家,真的让我们由衷的感动。”

“刘慧老师讲的太好了,能请她到我地里去看看吗?我有一些问题想实地请教下杨凌农科专家,最好能让老师留个电话,以后遇到什么问题,我可以电话请教。”丹凤县庾岭镇龙骨岩村村民张新稳在培训结束后,热情的邀请专家去他的地里作指导。

庾岭镇种植地膜玉米7155亩、地膜土豆6215亩,天麻等中药材5130亩、食用菌31.3万袋。这些数字的背后都离不开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庾岭镇农综站站长陈东海便是其中一位。每次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到镇上组织培训,陈东海都会全程陪同,认真记录专家讲课内容,陪同专家实地为群众手把手操作示范。每年这样扎实有效的培训,让群众学到了实实在在的农业技术。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刘慧(中)在为庾岭镇农综站站长陈东海(左)、庾岭镇龙骨岩村村民张新稳(右)指导天麻种植技术。

农民受益分红脱贫成果巩固

花瓶子镇地处秦岭深处,因地势限制,镇政府在农业架构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茶菊及生猪、肉兔等种、养殖项目,真正做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益。5月23日,在苏河村培训现场,花瓶子镇镇长刘一剑感激地说:“感谢杨凌的农科专家年年到我们镇为群众传经送宝,有你们的技术扶持,农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据了解,因为该镇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23年签约农业产业项目6个,到位资金1.16亿元。

乡土专家王备战是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培训的高级农技师,因为常年在地里摸索试验,他总结的农技知识越来越多,再加上他接地气的话语,群众更容易简单听懂他讲的理论。每次培训时他的包里总是带着剪刀、绳子等简单农具,在实地培训总是给群众示范操作,常常培训几个小时群众也不让走。5月24日,棣花镇培训现场,当中坪村一组组长周书平在听到王备战讲解到“不能重复打药,这样会发生药害,导致缩果等现象”时,他才明白自家的樱桃去年就发生了同样的问题,为了多听几节课,他连赶了两场培训。培训结束后,周书平叫来中坪村党支部书记李庆辉,肯求专家去他们村为村民再讲一堂课。这也是此次培训深入人心的难忘插曲。

化庙村是丹凤县铁峪铺镇水杂果种植面积最多的村,也是脱贫较早的村,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杨凌农科专家连续三年来到该村义务培训水杂果种植技术。日积月累的学习让群众掌握了各类管理知识,水果质量好了也卖上了好价钱。

化庙村党支部书记赵凡深刻体会到了技术是产业核心的理念,他不仅每次培训积极组织全村群众参与,而且带领技术能手到杨凌、大荔等地上门取经。2021年,村集体经济在发展大樱桃的基础上又建起了12座冬枣设施大棚,为管理好这些能增加村民收入的“金蛋蛋”,铁峪铺镇农综站副站长张志龙驻村一干就是4个寒暑,修剪、施肥、除虫……事必躬亲。目前,该村村集体经济每年为贫困户分红220元,预计冬枣进入丰果期后,将会为群众带来更多收益。

把听得懂、看得见、用得上的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群众,努力在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中发挥科技传播、引领、支撑作用,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智力保障,这是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始终坚持的初心。

为期5天的培训结束时,送行的群众拉着杨凌农科专家的手依依道别。站在农业设施大棚培训现场俯瞰,一幅技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群众致富、山美水秀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