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一场来自田间地头的农科盛宴

来源:杨凌农科传媒集团 作者:耿苏强 许正斌 发布时间:2022-09-15 14:56

割秸秆、掰苞米、再扒玉米皮,这些活要是纯手工操作,足以忙活到初冬。而如今,这繁琐程序通过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即可解决。

在陕西杨凌举办的第29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期间,作为首次设立的田间展之一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展上,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让不少种田“老把式”看直了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张兴平副研究员介绍,种植早熟耐密适合机收的品种,是玉米由传统种植向现代化种植模式转变的一个过程,可解决轻简化和机械化的有机结合,将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可是它的收获工作对于我国广大玉米种植户来说却是一件繁重的体力劳动。由此可见,选育优质机收品种势在必行,品种更新换代时机已到。

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机后吐出了已经粉碎的玉米秸秆,玉米粒储存在了机舱里。几个来回后,收割机停在地头卸下玉米粒……以玉米新品种陕单650为例,近两年,在陕西境内以及黄淮区域,该品种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

陕单650品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薛吉全技术团队历时多年培育出的玉米新品种。2018年通过陕西省夏播区审定,2019年通过陕西省春、夏播机收组审定,2020年通过国家黄淮海机收组品种审定,以及国家良种攻关西北机收组区域试验。

据了解,2017年至201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不同地区建立了陕单650玉米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田,经过农业农村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玉米栽培学组等有关专家在蒲城、旬邑、榆林和定边机械现场实产验收,最高亩产达到1122.3公斤,具有籽粒水分含量低、田间倒伏率低以及籽粒破损率低的“三低”特点,创造了夏玉米亩产超过750公斤、灌溉玉米超过1100公斤的记录。2019年至2020年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在奇台总场建立高半示范田,经测产亩产达1465.25公斤。

9月15日-19日,第29届农高会在陕西杨凌举办,本届农高会将首次设立田间展。

田间展主要围绕良种繁育、节水灌溉、土壤改良、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等方面,通过举办展示观摩、品鉴体验等活动,全面展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在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广应用和试验示范方面取得的新成效;全面展示现代种业新品种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全面展示科技引领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充分彰显杨凌履行国家使命,示范带动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使命担当,切实把本届农高会田间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力。

“今年首次设立的农高会田间展很有特色,和展厅摆放的样品相比,田间展更为立体直观,参展者能身临其境感受品种的长势及特点。”张兴平说,希望借助本届田间展示的玉米新品种,为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树立“陕西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