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大:“一带一路”上的农业“智库”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8-16 16:19

前不久,以“交流互鉴 合作共赢——推动上合组织减贫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杨凌示范区和延安市举行。这是继中国—中亚峰会之后,在陕西省举行的又一场重要外事活动。

此次活动选址在杨凌示范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密切相关。

自2016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区位和科教优势,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需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助力形成农业全面对外合作新格局,提升学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引领与人才支撑的地位与作用,探索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新路径,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

做好顶层设计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2019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的重要倡议。

西农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协调优化校内外科教资源,加快推进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入上合组织大学(牵头建设现代农业方向)等三项重点任务,从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发力。同时,积极开展上合组织国家高校间人文交流活动,组织专家学者主导或参与建设高水平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区、提升农业技术合作信息化水平、培育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等核心领域工作,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贡献西农智慧,展现西农担当。

从2016年起,西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丝路沿线国家的良好合作基础,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并成立了葡萄酒科技创新联盟等5个子联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示范、人文交流、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联盟以实现各国农业教育科技互惠互利、融通发展为目的,得到了联盟各成员国的一致认可与支持,目前已有18个国家的96家科教单位和企业加入。

以联盟为平台,西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了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设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专业学位硕士项目,开展高水平国际农业交流培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教育科技深度交流、共赢发展,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为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抓手和亮点工作。

主动承担国家使命 助推农业技术传播

依托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西农自2017年起与当地科教单位、中资企业先后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等5个中亚、中东欧国家建成8所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展示来自我国的优良农作物品种和先进综合农业技术,初步建成“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市场导向”的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模式。

“去年在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种下的春小麦种子,有4个品种表现突出,比如西农10号较当地品种增产28.6%,西农12号增产超过20%。”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研究员张正茂正在麦田里忙活,他告诉记者:“我现在正在育种的高代小麦,具有抗旱、抗寒等性状,随后将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种植试验。”

同张正茂一样,韩清芳、胡银岗、郭东伟、朱德兰等专家,仿若“候鸟”一般,近年来经常往返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带着国家使命、西农情怀,帮助解决制约当地作物产量、质量提升的关键技术问题,把旱区农业致富的金种、科技的火种播在中亚,用实干谱写属于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西行漫记”。

为加强海外示范园科技成果辐射推广作用,西农先后派出73批194人次专家团队进驻示范园,完成了成员单位提供的13大类115个优良品种的品比试验和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筛选出适合当地生产的4类作物9个品种,其中2个小麦品种已进入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国家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引进小麦种质资源64份,开展联合育种。依托示范园建设,学校为丝路沿线国家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19人,为我国走出去企业和驻在国培训农业科技骨干1200余名。示范园筛选的良种及栽培技术在企业的海外生产基地示范25万亩,辐射带动超过450万亩。

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原来主要以教学为主,如今为了与西农更好合作,也开始研究工作。去乌兹别克斯坦节水灌溉农业科技示范园访问的朱德兰教授表示,杨凌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合作持续走向深入。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有限公司继往年在乌兹别克斯坦种植葡萄、玉米和小麦后,今年还准备投资种植西瓜和哈密瓜。

建设特色智库服务平台 推动农业国际合作

此次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共发布了两项上合组织减贫与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其中一项就是西农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重点项目成果——《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技术集成示范与标准化研究报告》。

该成果是学校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2021年度立项项目,项目作为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智库项目的代表性成果,重点研究当前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技术标准不统一、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存在技术标准壁垒以及缺少成熟的农业技术与标准协同合作交流机制等问题。

西农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自2020年7月成立以来,已设立国际联合研究项目两批次共计22个,出版发布《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农业发展报告》《上海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报告》等多项研究成果。

2020年7月,西农与杨凌示范区共同成立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针对上合组织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广泛开展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及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上合组织国家现代农业发展。

其中,“上合现代农业工作坊”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上,邀请我国及上合组织国家农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已覆盖中外方400余人,中方高校11所,国外高校和组织10所。

“我们与上合国家一起开展农业科研合作,已经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目前已经把国内种植小杂粮的标准翻译成英文和俄文版本《‘一带一路’农作物新品种与新技术(白俄罗斯卷)》,进一步推广。”西农教授、小杂粮栽培育种专家冯佰利说。

该专著采用中,俄,英三种语言,详细介绍了白俄罗斯农业生产概况等,可供从事“一带一路”农业科研、生产的科研人员、专业合作社、种植企业和生产技术人员学习参考。该书的出版,不仅是中白科技合作阶段性成果的展示,而且为进一步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提供技术支撑。

2019年西农白俄罗斯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正式建设,先后有200多个农作物品种在示范园展示示范,优质小麦、大豆、荞麦、糜子等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已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示范推广。

通过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中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等的建立,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提供了具有特色的智库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