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印发《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从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推动农业技术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加快上合农业基地建设四个方面,出台18条具体措施,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服务和支撑全省乃至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立足“国家队”职责使命,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为支撑,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创新要素集聚、农业示范推广、人才引进培育、上合农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服务和支撑全省乃至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或协同创新平台10个以上,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旱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设特色化立体联动孵化器1个,每年培育引进创业团队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家,科技企业培育位居国家农高区前列。孵化载体总数达到20个,科技服务机构达到35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8亿元,年培育科技产业化项目10个以上。年实现农业科技培训4.5万人次、推广面积1.2亿亩,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示范效应持续增强。建成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载体5个,海外农业合作园区达到20家,年开展国际农业科技培训8000人次,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显著提高。
重点任务
(一)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区
1、实施区校融合协同创新行动。进一步深化区校融合发展机制,发挥区校联席会议、专项工作对接的作用,推动省政府《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示范区融合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全力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加快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成为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的重要动力源。围绕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在未来农业研究的重点方向在杨凌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第二轮“双高计划”,推动申办职业本科大学,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职教创新园及国家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等平台。
2、实施农业优势创新力量培育行动。推动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建设,培育建设农业碳中和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重要病虫害监测预警中心等平台,依托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四主体一联合”、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服务旱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实施《陕西杨凌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暨旱区种业硅谷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国家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区,支持粮农集团、地建集团、良科种业等龙头企业成立研发中心,带动更多农业资源、农业项目在杨凌落地。
3、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聚焦现代种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智能农业与农机装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领域,争取承担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旱区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需求,实施粮食、旱作节水、苹果、奶山羊、肉牛(羊)、生猪、猕猴桃、蔬菜、茶叶、木耳、耕地提升等11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技术集成类标志性成果。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4项,审定和登记农作物新品种300个。
4、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提速行动。实施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建成运行种业、畜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果业、食品、农业智能装备等10个左右产业创新中心或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同步推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培育科技产业化项目30个以上,把产业创新中心打造成为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的核心支撑载体。推动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中心杨凌分中心运行,常态化举办成果转化对接活动,集聚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在杨凌落地转化、产业化示范。引导驻区高校、科研机构深度融入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支持科研人员、大学生携带科技成果创新创业,加速成果推广应用。
5、实施“三项改革”推进行动。积极推动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全面参与科技成果“三项改革”,制定具体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更加顺畅,持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破解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的难题。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专项资金,对参与“三项改革”的优质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依托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加快建立作价入股专门持股平台,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单列管理。开展“先投后股”试点,以科技项目形式向科转企业投入财政科技经费,加快形成财政资金循环运行的长效机制。
6、实施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行动。聚焦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建设一批行业性中试基地和专业化孵化载体。实施双创基地核心区改造提升项目,发挥国家级孵化器作用,打造特色化立体联动孵化器。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推进杨凌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设立,健全完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行“科技创新券”,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开发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等科技资源。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投资对接活动,引导优秀创业项目落地杨凌。打造“双创”品牌活动,积极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构建以科技人员、大学生、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创新创业格局。
(二)推动农业技术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
7、培育发展农业高科技产业。实施种子孵化项目,支持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新创业,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属性强、成长速度快的科技型企业。强化园区承载能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的展示示范和交易转化,推动形成了现代种业、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涉农装备制造等农业高科技产业集群。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20家,省级瞪羚企业达到10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家以上,培育上市企业、挂牌企业达到5家以上。
8、持续推进旱区种业硅谷建设。紧紧围绕旱区种业硅谷目标,以旱区种业研发、种业展示交易、种业企业总部经济为重点,加快建设先正达育种技术中心、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项目。围绕旱区主要农作物、特色畜禽等新品种培育,招引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实施一批生物育种揭榜挂帅项目,力争在培育高产高效、多抗广适良种上取得新突破。完善种子产业园会展交易、企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种业产业聚集度,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3-5家。
9、实施特色现代农业“1123”工程。按照“全域规划、全域示范”目标,开展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集成示范。推进中以合作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旱作节水智慧示范园等重大项目,从新优品种展示、设施高产栽培技术、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等环节全链条集成示范。到2025年,全面建成1万亩高标准主要农作物良种试验示范基地、1万亩名优特标准化经济林果产业示范基地、2万亩设施蔬菜育种和生产示范基地、3个现代化畜牧养殖示范基地,实现“旱区农业看杨凌,通过杨凌看世界”的示范效应。
10、提升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效能。持续推进区内4万亩、区外省内4万亩、省外5万亩、境外5万亩的良种示范推广“4455”计划提质扩面,提高杨凌良种供给能力。探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示范推广基地+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高素质农民”的示范推广合作机制,推动示范基地与产业体系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继续办好杨凌农高会,全面提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和数字化水平。加快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旱区农业)建设,开展农业技术标准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科技为支撑,探索“杨凌良种+绿色农化+农机农艺+订单农业”的全过程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现有350个示范推广基地实施全面评估、分类管理、动态调整,提升示范推广效能。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2亿亩,推广效益超过300亿元。
11、全面深化农业科技市区合作。聚集省内外涉农科教单位和产业链链主企业,与省内10个市共建新型特色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区。立足各市农业发展基础和特色,聚焦重点领域、集聚优势资源,一市一策提供“菜单式”农业科技服务。深入推进示范区与省内10个市的农业科技合作,布局建设一批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试验区。建立深化农业科技市区合作长效机制,全面发挥杨凌农业科技优势,加快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建设,聚力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加大人才引进培育,打造世界旱区农业人才引领示范区
12、集聚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实施“后稷人才工程”,支持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引进战略科学家和国家级领军人才。围绕种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节水、农业生物安全等领域,支持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招引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集聚高层次人才100人左右。
13、推进科技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依托种业、畜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果业、食品、智能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创新中心建设,遴选支持200名左右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扩散。遴选支持科技经纪人30人以上,加快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建设“科学家+工程师+农技员”队伍30支以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新双创”队伍300支以上,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能力,每年孵化培育科技型创业企业和初创企业100家。聚焦现代种业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智能农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涉农服务产业等重点产业,遴选支持产业领军人才60名。
14、构建和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统筹各类农业科技培训资源,创新培训运行机制,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开办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培训分中心,构建完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打造“杨凌农科培训”平台,为旱区培训各类农业科技人才22万人次。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新增400名初级职称高素质农民,支持鼓励100人以上参加中级、高级高素质农民培训认定。
15、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实施好《杨凌示范区加快人才集聚十条政策措施》,支持区内用人主体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秦创原农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杨凌农业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中心。加大人才引进制度创新,强化柔性引才举措,通过顾问特聘、技术服务、合作引进等方式引进人才。集聚高水准公共住房、体育、文化、医疗设施,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四)加快上合农业基地建设,打造农业国际合作引领示范区
16、加快构建农业开放合作平台。围绕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上合组织国家间多层次农业政策对话机制,常态化开展农业交流活动,推动达成合作意向3-5项。以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为依托,建设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智库,智库团队不少于50人。加快建设旱区农业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研发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
17、加强农业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多渠道加强同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达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非盟等多边和区域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每年实施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援外培训项目和远程技术讲座不少于20期,参训学员不少于10000人次。建设高水平农业技术实训基地,提升中乌、中哈、中以等境内外园区建设水平,在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布局新建一批不同产业类型的示范园区(实训基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100项以上。
18、发挥自贸区综保区政策优势。持续推进自贸区及综保区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探索开展上合组织国家间农业标准交流合作。持续释放自贸区综保区政策红利,吸引跨国涉农企业在示范区设立研发、技术转移和科技服务机构。推进进境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农产品大宗贸易平台等建设,促进国际农业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