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万物蛰伏。但在陕西杨凌,产业兴旺、日子红火的场景却不胜枚举。
自杨凌示范区实施校企协同“五联一抓”助力乡村振兴以来,全区上下立足发展实际,加速汇聚政校企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合力,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市场优势,让特色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如今,从“试验”到“示范”,杨凌正借助“五联一抓”工作契机乘风而上,着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杨凌示范样板。
探索发展“新路径”
近期,除张村在猕猴桃园里建起养殖大棚,引进90多只萨能奶山羊,串起猕猴桃产业与奶山羊养殖这一生态循环种养殖新模式;无独有偶,在杨陵街道崔东沟村,90余只西农萨能奶山羊也已进入生产状态,成为畜牧产业振兴的“领头羊”和群众致富的“喜羊羊”……
“五联一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的开展,为除张村与崔东沟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希望”,增添了“新活力”。
“前期,示范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局、杨陵区农业农村局和其他包抓单位为村集体发展提供了思路——养殖西农萨能奶山羊,将村内废弃秸秆作为奶山羊的饲料,同时,羊粪经过发酵后成为有机肥施用给猕猴桃树,形成种养循环链条。”除张村党支部书记王燕熊表示,借助“五联一抓”工作机制,2024年,除张村不仅为产业“量身定制”发展方案,集体产业经济年收入还将突破50万元。
镜头定格2022年,杨凌建立“科研联生产、专家联产业、企业联市场、部门联政策、党员联群众、书记抓典型”的工作机制,拉开“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的序幕。两年时间,政府送政策,企业助产销,专家教技术……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富集优势,杨凌从顶层设计上为乡村振兴聚思想、谋规划、明路径,实现区内产业变资产,“输血”转“造血”。
如今,搭乘“五联一抓”快车,杨凌正紧盯“全面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目标,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杨凌模式”。
激发创新“新动能”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石,也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依托“送上门”的政校企雄厚力量,近年来,葡萄专业村新集村的信心更满、底气更足。
“葡萄产业是新集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示范区和杨陵区的大力扶持下,村内葡萄产业叫得响、卖得好,但也面临人才技术短缺、更新换代不够、市场拓展乏力等‘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新集村“五联一抓”工作队队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党委书记郭建东表示。
症结已发现,破题就不难下手。
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杨凌两级人社局、杨凌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包抓工作队驻村以来,各方资源汇聚于此,从葡萄栽培技术、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种植设施改善、培养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等方面入手,对新集村葡萄种植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葡萄的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随后,为了破解产业“单打独斗”的局面,新集村葡萄种植产业还向新品种培育、育苗、葡萄酒加工、田间套种魔芋等多元化发展,截至2023年底,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
“政校企村”互通互联,不仅催发了杨凌产业振兴的春天,也让杨凌迎来产业大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好机遇。
实现模式“新突破”
最近,揉谷镇陵湾村谈会强的种植大棚里,20万株蝴蝶兰竞相绽放,娇俏艳丽、姹紫嫣红的场景给寒冬也注入一丝暖意。
近两年来,杨陵区蝴蝶兰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截至目前,全区共有5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事蝴蝶兰栽培,年销售大约70万株,蝴蝶兰逐渐成为杨凌一张靓丽的产业名片。
兴产业、提质效、凝动力,杨凌持续寻找乡村振兴新的突破口。
2022年初,杨凌示范区党工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党委联合印发《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到2025年,全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走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前列,成功打造10个全国乡村振兴标杆村,其余43个提升村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典型经验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全面建成。
一组信息彰显成果:2023年,杨凌示范区对10个优秀包抓工作队进行表彰。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太秋甜柿子、葡萄、西甜瓜、蝴蝶兰等产业取得良好成效,田西村、王上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确定乡村振兴“一村一策”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重点任务清单432项,成功申报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交流示范基地2个,建成花园乡村17个。
据了解,2023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过10万元以下的全部清零,其中50-100万元的村预计达到10个,100万元以上的村预计达到5个,“五联一抓”典型经验也被陕西乡村振兴简报在全省范围宣传推介。
一张张喜人的“成绩单”,凸显着杨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取得的骄人成绩;一份份闪耀的荣誉,记录了杨凌乡村振兴取得的丰硕成果。如今,杨凌正借助“五联一抓”东风,舞动产业龙头,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使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