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是很光荣的一件事情,也是拓宽视野和探索世界的机会,我更想利用农学专长去帮助非洲人民。”谈起当时的初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特聘专家、杨陵区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李酶记忆犹新。
2009年,李酶以高级农业专家身份第一次前往厄立特里亚开展援非工作。365天、730天、105天......这一段别样的援外经历,延续了十余年,从此他与非洲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厄立特里亚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80%人口的都从事农业生产,但粮食自给率极低,多数都要依靠国际组织的粮食援助。
“自然条件一般,粮食单产低水平徘徊不前,种植业结构极不合理,光热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农业可以说是极度匮乏。”李酶这样介绍。
到了非洲以后,李酶和同行专家不仅要开展基层农业调查研究、实用技术指导、编制农业规划等工作,同时他也需要将考察调研来的咨询建议整理成报告与当地农业部门进行深度交流。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落地,中非之间友好合作前景更加广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酶也深知这个道理,因此总会在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当地的学员农户们传授知识。
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中国农业发展史,从远古农神后稷的“教民稼穑”讲到战国时期李冰的“都江堰”,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小岗精神”,最终落脚到“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这些让前来培训的厄特学员们很是惊讶。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引进试种春小麦、玉米、油菜、黄豆等作物优良品种17个,启动建设中厄农业试验区10公顷,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地人“吃饱饭”的难题,还让很多人增加了收入。
“我对这片土地和人民还是很有感情的。”从怕非洲到爱非洲再到想非洲,李酶用了11年的时间。他时常还能回忆起在厄立特里亚工作时的场景。
在开展中国援厄立特里亚农业技术海外培训班时,他与同行专家深入厄特3个农业省、7个地市、13家集体和私营农场,开展调研、座谈、研讨15次,提出3个领域24项具体的行业发展咨询建议。21天,每天8小时的海外技术培训班,授课内容囊括豆类、蔬菜、油料、玉米、谷子、旱作技术、中国国情以及农业发展现状……
今年三月,李酶正式从原单位退休,可他反而觉得退休以后更忙了。他作为特聘专家参与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农业研究生产、海外留学生培养、海外基地规划等工作。出色的援非工作成绩、跨越10年的累计援非时间,让李酶受到各方赞扬,他也获得由厄立特里亚农业部授予的“特别贡献奖”。
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亦然。中国和非洲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中非友谊历久弥坚。“我希望将在中国学到的先进农业知识带回非洲,让非洲农业也更加地智慧。”喀麦隆留学生雷纳多说。
“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粮食安全日益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一大批中国农业专家,不计得失、远离家国,以实际行动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农作物品种和中国农科技术正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生根发芽,将一片片沃土变为良田。
“如果今后,还需要我踏入非洲那片热土,我想我还是会去的!”李酶的话语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