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到5日,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行中线采访团走进杨凌示范区,深入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中心、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秦创原农业板块、综合保税区、中国旱区农业节水研究院等地,以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主线,围绕“农业领域对外开放”“特色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旱区节水农业”等主题进行实地采访调研。
“杨凌在现代农业方面的贡献非常大,是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我想在国际合作方面重点采访和报道。”采访团成员人民日报国际部主编高石说道。
在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中心,采访团一行实地了解了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取得的累累硕果以及杨凌在农作物育种、动物繁育、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领先技术,大家一边采访记录、一边拍照。
2020年10月22日,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杨凌揭牌。针对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发展需求,杨凌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国际联合实验室等10多个农业科研合作平台,定期举办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交流活动,推动实现成果共享,提升上合组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推动我国农技装备、优良品种和农业服务“走出去”。
自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渠道不断健全完善,建成了一批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农业科技人才不断聚集,农业技术培训加速拓展,使杨凌农科高地国际地位进一步凸显,“农科城”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大幅提升。
智慧云控制中心、数字化指令输出、超大跨度温室大棚以及植物工厂......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内处处体现着杨凌的“科技感”和“自主创新的魅力”。整个园区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以及自动管理系统等十大尖端集成创新技术深度融入其中。记者团一行边参观边拍摄,看到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在这里聚集,纷纷感叹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发展。
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融合运营室编辑王洲说:“在杨凌,我充分感受到了科技是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天也看到了不同种类、不同设计层面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技为农业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按照“一心五区”的规划,建成占地面积720亩的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通过集成国内外先进的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打造设施农业集成商和完全方案的提供者,形成可复制的“杨凌农科”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经营推广模式,助推“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如何实现科技创新,让更多“躺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真正有效转化、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支撑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带着这样的问题,采访团一行走进了杨凌示范区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深入了解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在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人才机制创新和科创企业孵化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及科技创新中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由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建设,突出杨凌特色和优势,聚焦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致力于把杨凌打造成为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总源头。
“在这里,我了解到杨凌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的贡献,让我更加期待,以后会有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助推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能看到杨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普惠世界。”陕西日报社记者李欣泽说。
下一步,杨凌将紧盯秦创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出台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共同为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改革创新探索更多的新路径。
8月5日上午,采访团走进杨凌综合保税区,实地了解作为杨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杨凌综合保税区如何立足特色,充分发挥示范区+自贸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独特优势,为陕西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贡献杨凌力量。
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作为我国首个农业特色鲜明的综合保税区,按照“四园区一中心三平台”的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种质资源保税研发园、高端食品加工园、生物医药及植物提取物产业园和跨境电商产业园和设施农业装备及农业生产资料展示交易中心,打造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平台、特殊物品出入境供应链平台和上合国家特色农产品贸易平台。同时将围绕种业卡脖子问题,利用综保区相关政策优势,将加快打造杨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在紧抓园区和平台建设的同时,一批批招商项目也即将入区,先正达跨境种质研发、金沙河食品保税加工、禾丰农产品保税加工、恒济血竭提取加工等多个项目已成功签约。
“我感觉杨凌综保区科技含量高,思想也比较领先,我很期待杨凌综保区8月27日投入使用,希望它成为一带一路农业改革开放‘排头兵’。”群众新闻网记者李知愚在参观完后告诉记者。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下一步,在新征程上,陕西杨凌综保区将紧抓上合农业基地建设机遇,扎根现代农业,服务“一带一路”,努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勇做农业领域改革开放“排头兵”。
可直接观测的植物根系,微孔陶瓷根灌技术等现代农业设施与技术,在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一一呈现,记者们围绕着这些新奇的技术,纷纷上前拍照打卡。
“在中国旱区农业节水研究院,让我感受到了陕西让黄土高原变绿的底气,看到了杨凌引领中国旱区农业的朝气。”环球时报记者马梦阳告诉记者。
据了解,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的跨学科、跨学院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多学科共享的研究平台,拥有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作物高效用水学科群综合实验室等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地。主要针对节水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工程和管理问题开展研究,是国内外节水农业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