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对杨凌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做一阶段性总结,“五联一抓”是绕不开的核心话题。
2022年4月,杨凌示范区党工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党委联合印发《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建立“专家联产业、科研联生产、企业联市场、部门联政策、党员联群众、书记抓典型”工作机制,正式拉开了以群众为主体,包抓工作队真联真抓、心联实抓、常联常抓、久久为功,推进乡村振兴的序幕。
时间是发展最真实的见证者与亲历者。
近年来,杨凌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国家队”定位,从顶层设计上为乡村振兴聚思想、谋规划、明路径,全力构建“五联一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走活乡村振兴“新棋局”,打造乡村振兴“杨凌样板”。
如今,杨凌乡村正处处充满着“农民富足、幸福安康”的欢庆气氛,呈现出“产业兴旺、景美如画”的和美景象。
坚持创新“新突破”
火红的七月,杨陵区揉谷镇姜嫄村处处散发着蓬勃生机。
“今年,太秋甜柿种植示范园建设完工,15000多株太秋甜柿树苗将搬入‘新家’,三年后就可以进入丰产期。”提起即将实现的二期项目,姜嫄村党支部书记马战科喜不自胜。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
2019年,姜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多方考察调研,引进太秋甜柿项目,并以村集体的名义采购了一批太秋甜柿树苗。经过三年试种,2023年,8000余棵太秋甜柿在姜嫄村扎根成长,广阔的市场前景、可观的经济收益,也让太秋甜柿成为该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姜嫄村党支部书记马战科表示,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姜嫄村只有将村里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才能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链条。于是,得益于杨陵区政府给予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及区内高校提供的丰富的科教资源,姜嫄村以太秋甜柿、文旅采摘、绿化苗木等产业为抓手,通过打造姜嫄村集体经济产业园,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走出了一条多元化的致富之路。
政府送政策、企业助产销、专家教技术……自杨凌示范区实施校企协同“五联一抓”助力乡村振兴以来,干部敢为、部门(单位)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实干氛围正日趋浓厚,产业发展正变“输血”为“造血”,变“短效”为“长效”,持续开拓出乡村振兴新的突破口。
强化产业“硬支撑”
对于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杨凌满怀果友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振宁来说,发展杂果苗木产业并将其远销至国外,是一件极其令人自豪的事情。
自2009年成立以来,杨凌满怀果友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就依托杨凌当地丰富的科教资源,开始种植销售苗木,从最早的核桃、板栗拓展到后来的矮化大樱桃、苹果树苗,2021年更是将樱桃苗卖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年收入实现120万元。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张东教授带领团队为我们合作社田间苗木嫁接、果树整形、施肥打药提供大量支持,如今我们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更扩大了销售市场,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马振宁说。
思路决定出路。如今,在“五联一抓”机制的运作下,合作社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长足动力,还长期聘用10余名工作人员,架起了一座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并重的兴农之桥。
产业是发展之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杨凌紧盯“全面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目标,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富集优势,不断优化政校企“五联一抓”新机制,全区上下正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展现出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杨凌模式”。
绘就发展“新蓝图”
走进杨陵区揉谷镇权家寨村,抬头是“画”,入目是“景”。
道路两旁,月季争艳,树木葱茏,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曾经顶着“落后村”帽子的权家寨村,如今借助花园乡村建设契机摇身一变,成为和美乡村的典范代表。
生态要抓,口袋也要富起来。
近年来,权家寨村把金银花种植产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技术职业学院的农业种植技术,配套从以色列引进的先进节水灌溉系统和智能烘烤设备,并联合秦丰村、太子藏村,三村于2019年共同出资创办杨凌三鼎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持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产值,小小金银花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致富花”。
无独有偶,一张张喜人的“成绩单”,彰显了杨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取得的骄人成绩:
2023年,杨凌示范区对10个优秀包抓工作队进行表彰。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太秋甜柿子、葡萄、西甜瓜、蝴蝶兰等产业取得良好成效,田西村、王上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确定乡村振兴“一村一策”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重点任务清单432项,成功申报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交流示范基地2个,建成花园乡村17个。
据了解,2023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过10万元以下的全部清零,杨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五联一抓”典型经验也被陕西乡村振兴简报在全省范围宣传推介。
从规划到路径,从政策到措施,杨凌“五联一抓”工作机制明确了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绘就了产业兴旺发展蓝图。如今,杨凌正乘着东风,坚持高位推动、强化顶层设计、聚集资源优势、多方协同发力,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在乡村振兴的“赶考”路上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