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病拖、大病扛,到有个大小病都不怕了、敢看了;从几代人挤在低矮、破旧的土房子,到住进敞亮干净、功能完善的保障性住房;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要靠天吃饭,到一座座经营规模化、产业多元化、分工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的农业庄园的蔚然兴起……弹指一挥间,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农城杨凌也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
40年,时光的镜头在打开人们尘封已久记忆的同时,也捕捉到了农城大地今夕的变化。无疑,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滋润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受最多的是稳稳的幸福感和满满的获得感。那么,这所有的一切,对于杨凌这样一个因农业而生的农科新城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对杨凌而言,因肩负国家使命,唯有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样化’,才能让农科城这艘大船走得更快、更远!”这是杨凌给出的答案。
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砥砺奋进,杨凌统筹城乡发展蹄疾步稳,奏响了一曲城乡和谐发展的时代新曲:立足于农业科技优势,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城镇化为吸纳、以政策为保障,用匠心绘就了一幅城乡一体新画卷。
政策一致 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民生保障
“要不是现在政策好,医保能报销这么多的钱,搁过去真不知道会欠下多少债。”6月19日,在示范区医院结算服务大厅,69岁的农民张淑芳在儿子陪同下顺利办完了出院手续。拿着出院结算单,张淑芳满含热泪。
从2014年开始,张淑芳就成了示范区医院的“常客”。在她眼里,慢性支气管炎虽然不是什么要命的病,却是花钱的病。她告诉记者,这些年她一人光住院就花了5万多元。不过令她欣慰的是,实际上自己出的钱也就1万元左右。“其余都是新农合和大病医疗报销的。”张淑芳开心地说。“看完病国家还给报销,现在乡邻们有个大小病都不怕了敢看了,再也不用在家忍着受着啦。”
张淑芳享受的是城乡一体的医疗救助政策。而这只是杨凌城乡一体化改革的一个缩影。“普惠民生,就是要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民生保障。”杨凌的决策者一直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以政策统筹为突破,按照“城乡政策一致”的总要求,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办法等措施,杨凌实现了城乡31项政策完全一致,并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政策一体化。
全域统筹 让城乡一体化进程再加速
“改革开放这40年,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都从土房子搬进了单元房,吃得好,穿得好,出门有车,谁能想到我们的日子会过得和城里人一样呢。”7月15日晚,坐在小区里乘凉的70岁王奶奶向记者讲述了这些年发生的变化。
王奶奶是邓家台村村民,几年前整村搬进邰北社区。“改革开放前一家几代人都挤在几间土房子里,那时就觉得城里好,有楼房住,可现在我不羡慕了,要啥有啥,不比城里差!”王奶奶悠闲地摇着扇子,不无自豪地说。灿烂的笑容,透露出王奶奶发自内心的喜悦。
全域城乡一体化,须从统筹规划破题。近年来,杨凌按照“城乡一盘棋”的发展思路,以规划为引领,坚决推倒城乡“二元墙”,率先在全省编制《杨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将城乡空间框架由1城4乡1镇1街办87个行政村,调整为一城两镇、五个新型社区、若干美丽乡村,同时配套编制“四化同步”、“三农融合”、生态建设、信息化等专项规划,形成全面覆盖、相互衔接的城乡规划新体系。同时,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五泉、揉谷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五泉镇连续六年被授予“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先进镇”称号,并荣膺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全域城镇化率达到64%。
三农融合 让农民的腰包一鼓再鼓
“2016年4月19日,我们庄园自产的猕猴桃亮相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宴上,被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享用,并获得极高评价。”事情已经过去两年多了,可在尚特梅斯庄园董事长刘雪莲心里,依然如昨日般历历在目。
一个农业庄园的猕猴桃缘何能走上国宴餐桌,其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庄园对猕猴桃品质的严格把控,更离不开杨凌对现代农庄的倾力打造。近年来,杨凌加快“三农融合”发展步伐,以产业一体化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推进现代农业、田园农庄、职业农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规划建设了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了尚特梅斯庄园、揉谷农园等一批以农业为基础,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现代农庄。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依托两所大学每年对区内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此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增幅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40年的努力,展现在农城百姓眼前的是一幅幅城乡共进的壮美画卷,左手繁华都市,右手美丽乡村。展望未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农城杨凌将鼓足干劲、砥砺前行,谱写出城乡和谐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