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武警指战员、疾病防控等工作人员,更是承受着身心巨大的压力,生理和心理面临极限承载。一些心理自我察觉与干预技巧,也许会给他们带来帮助。
医护人员可能会出现的心理与情绪问题
心理应激和情绪反应。医护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和情绪反应有:害怕自己也被感染,被隔离;和家人分离的焦虑和担心家人;高难度的救助工作,担心不能顺利完成任务;临时调动工作地点、临时换班,对工作环境的适应;直面危重病人的痛苦和死亡。这些心理应激都会带来一系列的情绪应激反应,让人易发脾气、激动、烦躁不安、紧张、忧虑、注意力难以集中。同时,这些心理应激和情绪反应也可能带来一些身体症状,比如头晕、乏力晕眩、呼吸不畅、心跳过速、身体颤抖,也会出现厌食、入睡困难或突然惊醒等症状。
过劳和精神疲惫。医护人员长时间参与高强度、高应激的工作,休息严重不足,也很可能发生过劳,情绪、精神和身体都极度疲惫。由于这种疲惫短期内无从缓解,他们对当前的救助任务可能会出现压抑、无力、无助的感觉,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和无意义感。这些负面情绪,会加剧医护人员在当下的心理应激,让情绪反应加重或爆发。
同情疲劳和次级创伤。同情疲劳也被称为次级创伤,是指由于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地接触不幸的讯息,而产生压力、冷漠、愤怒的心理状况。它就像大脑的一项保护机制,在情绪耗竭时提醒我们:你累了,是时候休息一下,照顾自己的情绪了。
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自我心理调适
注意休息和饮食。一线医护,在救援过程中因为治疗的特殊性不能及时饮水及进食、休息,那么在脱离病房期间要保证足够的饮水、饮食及良好的休息。这些生理需求的满足是处理危机的必要条件。
及时疏泄情绪。在突发的疫情面前,要允许自己出现负面情绪,做到能够察觉和调整;与同事之间相互支持,适时地将自己的感觉和反应与同事讨论;与同伴相互倾诉、倾听、鼓励、打气,相互肯定,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改变不良认知。要理性、客观地看待疫情的发展,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面对患者出现的烦躁情绪,不配合治疗,甚至言语伤害,医护人员不要将患者的不满看作是对自己的不满。要告诉自己,患者的不满情绪、身心的痛苦都是疾病所带来的,自己是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患者,所付出的是有价值的。
一些心理防护技巧
面对外在环境的不安全,内心会产生焦虑与恐惧,可以尝试使用下面一些心理防护技巧,增强内在的安全和稳定感。
稳定化技术(安全之地):
在内心构筑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不受任何外来人或者生物打扰的地方, 一定强调是只属于自己使用和支配的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是熟悉的床,一处小院,海边的、树林里的小屋,等等。借用自己的视、听、嗅、味、触等多个感觉通道去回忆那张床,那个安全的小屋。回忆的过程,我们就已经在感受那种休息、放松的感觉了。我们在内心引导自己:“我在那个地方是特别舒服的、安全的,而且这个地方是有边界的、放松的。”去激发和唤起躯体感受,就像吸收营养一样,然后让身体重新恢复战斗。
冥想放松(呼吸计数法):
选择舒适的位置,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呼气和吸气上,调节自己的呼吸,使自己能够平静且缓慢地呼吸。每次呼气时,默默地记下呼吸的次数,可以记到10次再从头计数或者连续计数。
如果计数时跑神,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和计数上来。如果陷入内部的幻想与独白,不必担心也不必以此评价自己。继续放松并计数就可以。当忘记数到哪里的时候,可以从1开始或者从大概的数字,比如,从10或20开始。保持这个进程最少10分钟,你就会慢慢放松下来。
大树的想象催眠,激发内在能量
站在地上,或者坐着时都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一棵大树,大树有着成千上万的根须。这些根须都在努力地扎向更深更远的土壤,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然后输送给树干和树冠。几十年过去了, 这棵大树的根已经扎得很深很深……树冠也长得很高很粗,经历春夏秋冬的阳光雨露,也经历过狂风暴雨。在狂风暴雨中,树叶也许会沙沙作响,树枝可能会摇摆,但树根和树干却纹丝不动,这些根须随着岁月的增加只会扎得更深更深,汲取更多的营养,而树本身的生命力也会更加旺盛……这些隐喻的植入是为了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力!也会增加我们内心的稳定性和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