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连日来,杨陵区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下沉基层一线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他们坚守在城中村、社区,每日奔波穿行,协助核酸筛查、人员摸排、物资配送等工作,全力筑牢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屏障。
杨凌防疫“哨兵”,守护回家的大门
“您好,请出示一下您的健康码和行程码。”
“请问您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吗?”
1月9日早上,在杨凌高铁站的出口处记者看到,出站口防疫点负责人、杨陵区住建局副局长刘创亮和同事们穿戴着防护装备,正在引导旅客出站。
“现在正值寒假,虽然没有从西安过来的高铁,但每天依然有三十几趟车次经停杨凌,从外省回来的学生加上其他旅客,一天大概有600多人出站,所以对我们而言,防疫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刘创亮说。
据了解,杨凌高铁站出站口防疫点共有30余人,分三个小组进行执勤,刘创亮告诉记者:“对于乘坐高铁入杨的人员,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缺一不可,我们一一检查后,符合要求才能出站。”
此外,对于从中风险地区返杨人员,防疫点会联系该旅客要去的镇办对接具体事宜,如果旅客要去杨凌以外的县区,则由杨凌防控办负责对接。对于需要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的人员,全部由120点对点接送,避免交叉感染,确保出站旅客人身安全。
刘创亮说:“每天最后一趟高铁大概晚上九点左右到站,但碰到从杨凌下车后要前往周边其他县区的旅客,我们就得对接他要去的地区的防控办,等那边再派车来接人,常常一耽搁就是半天时间,所以我们有时凌晨一两点才能回家。”
疫情不接触,防控不停歇。高铁站作为杨凌重要的交通枢纽,刘创亮和他的同事们肩负着艰巨的防控任务,但他们始终坚守防疫一线,任劳任怨,默默筑牢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防护墙”。
“疫情当前,我们一定会严把关口,做好防疫工作,为杨凌人守好回家的大门,让所有人放心。”刘创亮说。(记者:王晴晴何家岐)
把好关口,守好杨凌的“北大门”
“靠前停!从哪里过来的,让我看看行程码。”
“先做个登记……”
这是发生在马超岭大桥疫情防控点上的一幕,对于他们而言,看行程码、看健康码、查验48小时核酸证明、登记消毒……这样的流程,每天不知要重复多少次。
一个口罩、一支体温枪、一瓶消毒水、一沓登记表、一桶泡面就是他们的“装备”。
“但凡遇到去过中高风险地区的就劝返……要严格按照落实疫情防控举措,一点不能含糊。”杨陵区委改革办副主任马波说。
从上一轮疫情的社区防控到这一次的入杨卡口,马波已是第二次参加疫情防控执勤工作。“在社区里是和居民打交道,在这里却是和出入杨凌的司乘人员接触,这些人里面,有没做核酸的、有着急看病的……遇到的情况更加复杂,肩上的责任也更大。”马波说。
2021年的12月21日,杨陵区疫情防控办发布《关于区级部门包村、科级干部包抓居民小区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当天马波就和队员来到马超岭大桥疫情防控点,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月时间了,“不管是在单位上班,还是在执勤点上值守,只要需要,我就一定上。”马波说。
他说:“关键时刻,党员就要坚守在最需要的岗位上。”
他说,“这里有杨陵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的、有宣传部的、有公安局的,还有志愿者,有很多队友,我们不孤单、也不怕难,守住防线就是给群众最好的交代。”
他们的坚守,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执勤点的工作人员采取倒班制度执勤,白天是6个小时,夜间是晚8:00到次日8:00,共12个小时。
三九天的夜里比白天更冷更难熬,但因为有专门配备的军大衣等御寒物资,夜班大家轮着上岗,坚持下来就没什么问题。
马超岭大桥是杨凌的“北大门”,车流量大,且人员相对复杂。据现场工作人员大致统计,不到一上午时间,该执勤点就有80辆车经过。
“刚开始的时候,遇到的特殊情况比较多,有的是杨凌人,在扶风住着,来上班要接受检查不能理解,一个值班周期就会遇到20余次,现在十几天时间了过去了,咱们也都是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大家也都理解了,偶尔也会有不理解我们工作要求的,但那基本上也都是外地不了解政策的。”马波说。
在马波眼里,让区级科级干部下沉一线,能把更加扎实严谨的作风带下来,能把更加精准的防疫举措落实下来,更能把大家抗击疫情的合力凝聚起来。
新年即将来临,刘创亮、马波的愿望和大多数人一样,期望疫情早点过去,过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在杨凌,无论是高速出入口、杨扶路西入口、西宝中线东入口等重点卡口,还是在农村、社区,随处可见像刘创亮、马波这样的杨陵区的下沉干部、热心的志愿者以及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从不退缩;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坚持24小时守护,无论多晚都忍着严寒和困意,用每一次的坚守,为广大群众筑起了一道隔绝疫情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