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三秦大地,春意盎然,农民开始忙碌起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陕西统筹配置资源,多举措提升供给能力,保障粮油市场稳定,保障猪肉供应,加大蔬菜投放,全力以赴做好农产品增产保供。
蓬勃发展的特色现代农业,为陕西战胜疫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秦儿女有信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这是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嘱托给陕西人民带来的信心和力量。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同时明确要求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高屋建瓴为陕西农业发展擘画蓝图。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这重逾万钧的殷殷嘱托,激发出三秦儿女奋斗追梦的强大力量,成为陕西人民砥砺向前的指南和路标。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3+X”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苹果、猕猴桃、羊乳发展规模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坚持绿色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持续加强,渭河被评为最美家乡河。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年底的9.02%下降到2019年年底的0.75%。2019年5月,革命老区延安宣布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
5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和对陕西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加速实现产业兴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和治污减排,在田野上编织出幸福之梦。
产业兴旺,满园金色话丰年
陕西成为全国水果生产第一大省,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产销量稳居全国第一,设施农业发展规模稳居西北地区首位
在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的基础上,2018年,陕西省委、省政府立足陕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启动实施特色现代农业“3+X”工程,力争将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打造为三个“千亿级产业”,做优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一串串飘红的数据,一项项丰硕的成果,见证了5年间陕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足迹。
——果业进一步提质增效。陕西建成了全球集中连片栽植苹果面积最大的产区,成为全国水果生产第一大省,以苹果产业为主的果业把200万户果农、近1000万人都“镶嵌”在了产业链上。
——畜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陕西建成全国最大的莎能奶山羊良种基地、最大的羊奶加工业基地、最大的羊乳制品供应基地,羊乳制品占国内市场份额达85%,其中婴幼儿配方羊奶粉市场份额超过95%,产销量稳居全国第一。
——设施农业进一步扩面增产。截至2019年年底,陕西设施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分别为340万亩、1040万吨、920亿元,较2014年分别增长19.2%、22.4%和268%,发展规模稳居西北地区首位。
——区域特色产业进一步培育壮大。陕西因地制宜做优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形成农业优势特色产业50多个。
这些都是陕西激活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活力的有力证明。
2019年7月,从杨凌示范区传来好消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教授团队育成的两个优质晚熟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通过了国家审定。这是我省首次通过国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品种。
杨凌,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际农业交流合作的农科教“软实力”中心,引领陕西农业科技取得无数突破,给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也为陕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举目远眺,杨凌示范区先后与3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由示范区内高校组织的农科专家团队,带着现代农科技术走出国门,把杨凌农科的“金种子”播撒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袤大地上,敲击出陕西向西开放的铿锵鼓点。
驻足近观,杨凌积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尤其是面向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展农业交流培训,2019年更是全面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勾勒出陕西丝绸之路起点的鲜明轮廓。
陕西正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谱写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新篇章。
治污减排,青山绿水家乡美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提升,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削减
2019年12月1日,在安康市旬阳县双河镇,清澈的双河水静静流淌,汇入汉江。冬日的早晨,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女子护河队队员,正在捡拾河道里的垃圾。让女子护河队员们感到欣慰的是,如今河里的垃圾数量已经大为减少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双河水的变化是陕西努力治污减排、持续改善环境的一个缩影。
5年来,陕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成为陕西追赶超越“新底色”。陕西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加大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工作力度,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持续加强。
2019年,我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2%,全省河流水质同比有所好转,50个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河流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河长制”“湖长制”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渭河成为“生态渭河、景观渭河、安澜渭河”,被评为全国首批“最美家乡河”。汉江丹江水质优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同时,全省共建成自然保护区61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削减。
岁末年初,眉县横渠镇豆家堡村村民们冒着严寒打扫房前屋后卫生,清理村间道路垃圾,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豆家堡村村民真正享受到了白天有美景、晚上有夜景的优美环境。村民王鹏感慨地说:“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更好了。”
在陕西,还有许多像豆家堡这样的村庄正在变得更美,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我省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庄清洁行动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推进,新建农村卫生厕所63.1万座,其中无害化卫生厕所40万座,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3.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千村万户换了面貌。
脱贫攻坚,红红火火奔小康
2019年,陕西共有57.8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退出,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幸福
2019年5月7日,捷报传来,2018年陕西共有23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省上下一片欢欣鼓舞。延安市贫困县全部脱贫退出,69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9.5万人告别绝对贫困,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向革命先辈交上了一份合格的脱贫攻坚答卷。
实现远大目标需要驰而不息地奋斗。5年来,陕西坚持把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全省上下勠力同心,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下“绣花”功夫,做精准文章,集中力量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力攻克坚中之坚,坚持把深度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摆在突出位置,采取超常规措施全力推进。
一户户贫困户脱了贫,正向着幸福生活昂首迈进。2019年8月初,千阳县草碧镇上店村村民邵路钰栽种的3亩灵芝到了成熟期,又迎来一个丰收年。2015年,邵路钰因缺技术、缺资金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在镇村干部帮扶下,邵路钰返乡自主创业,承包土地,注册家庭农场,通过发展特色灵芝产业走上致富路。2019年他的3亩灵芝销售收入达30万元。
陕西强化产业扶贫,按照“长短结合”原则实施“3+X”产业扶贫工程。强化就业扶贫,2019年以来,全省已有42.97万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强化扶志扶智,全面推广“扶志六法”、安康新民风建设等做法,“爱心超市”实现贫困村全覆盖。陕西让群众在脱贫攻坚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统计,2019年,陕西共有57.8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退出,贫困人口减少到18.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5%,剩余29个贫困县均达到退出标准,农民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幸福。
梦想照亮前方,奋斗正当其时。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三秦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信心满怀,在追赶超越的征程上继续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