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开工、恢复生产、恢复产能是内涵不同且具有递进关系的三个概念。在克服疫情影响、扎实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准确理解和科学区分这三个概念的内涵,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尤为重要。复工更要复产,复产更要复能。
随着疫情形势持续向好,我省复工复产的节奏持续加快。数据显示:目前500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复工236个,全省油气、火电企业复工率100%,省属国企下属的各类生产企业复工率81%,煤矿产能恢复率69.3%,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和人员返岗率接近70%。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运转,停摆的陕西快速流动起来。
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复工不等于复产,复产不等于复能。以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坐标点,当前我们取得的这些成绩,仅仅是阶段性进展,准确地讲,应该是初步成果。还有相当比例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还没有完全复工;一些复工的企业也往往是少数员工到岗办工,尚未有效复产;真正能够实现复能达产的企业还不多。
如何对待复工、复产、复能,这检视着我们的工作作风。复工是前提,复产、复能才是根本。对省内而言,复产复能关系经济发展稳定,影响着我们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三个经济”的发展布局;对全国而言,相较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我们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差距,紧紧围绕“五个扎实”要求,尽快复产复能,加快追赶超越的步伐;对世界而言,随着对外开放步伐持续加快,我省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快复产复能,巩固扩大我们好不容易赢得的市场地位和份额。
如果我们一些同志不从这些大局进行思考,增强危机意识、底线思维,对复工复产复能进行系统谋划,而是眼睛仅仅盯着企业的复工率,满足于复工率数据的增长,将之作为工作绩效的衡量标准,那么,这只能说这些同志害了形式主义的病,不仅无益于企业发展,更无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如何推动有效复工复产复能,这检验着我们的能力与水平。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在“静”与“动”中找好平衡点,这是一场大考。我们不是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推动者、践行者。
对企业而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这次大考战场的主力军。要坚定信心,稳定心理预期,用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能的辩证法,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咬紧牙关,不断激发攻坚克难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遇到问题迎难而上,身处逆境勇往直前;心无旁骛复工复产复能,不等不靠积极应对。要善于从疫情中把握机遇。这次疫情也是一次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把握新业态、激发新动能,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科研攻关上率先一步、提前谋划,从而提高自身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善于用好各项扶持政策。最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围绕信贷支持、税费减免、降低社保等方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企业要及时对接,用足用活用好这些扶持政策,早日实现由复工向复产、复能转化,恢复虎虎生机。
各级党委政府、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复工复产复能作为当前工作的主战场,作为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阵地。如何帮助更多的企业有序复工?如何帮助复工的企业打通上下游环节,实现快速复产?如何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施策、贴心服务,让复产的企业尽快复能?越是困难当前,我们越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性和使命感,冲得上、靠得住、打得赢。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能力与水平,扑下身子多看,而不是坐在办公室空想,要主动深入走访调研,积极与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沟通对接,切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问题想得更长远一些,把方案做得再细一些。要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让政策跑在企业复工复产复能的前面,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有效制度供给,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让有效的制度实现有效的供给,让好政策加速释放企业产能,汇聚全省发展动能。
复工更要复产,复产更要复能。中国的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陕西整体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这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打胜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保卫战的底气所在。按下“快进键”,逆风奔跑,让我们勠力同心,加快复工复产复能步伐,跑出陕西追赶超越“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