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陕西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杨凌实践”面世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狄东阳 发布时间:2017-08-31 11:30

杨凌,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杨凌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始终牢记国家使命,大胆探索,坚持用改革创新点燃转型升级“核动力”,全力推进由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将科技作为引领发展的“主引擎”,依托农业经济走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探索了有益经验。

推进科教体制改革,整合优化科教资源

积极开展“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改革探索,将原西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陕西省农业学校等3所中专院校合并组建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驻区农业科教单位的实质性合并,构建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新体制,成为全国由教学和科研单位合并组建大学的成功范例。通过农科教体制改革,教育、科研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教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为杨凌更好履行国家使命和实现自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立区校融合发展机制,凝聚科技创新合力

出台《关于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校区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创新创业等9个专项工作组,构建多层次专项工作联系沟通推进机制。出台《“校区共建”农业科技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组建7个专家团队,实现合作社(企业)与专家、农技员无缝对接,促进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设立“区校共建”专项资金,支持研究团队与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技术合作项目,把政府组织优势和大学创新优势有效结合,推动校区融合发展。

实施“六三二一”工程,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建立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等“六个中心”;坚持发布现代农业投资、现代农业发展、旱区农业技术发展“三个报告”;与24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全国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立协同创新“两个联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一个中心”,推动科技、人才、金融、信息、服务等多种要素聚集,促进全国高校研究力量和农业科技园区之间政策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成果对接、产业互动,助推了农业现代化建设。

完善多层次研发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利用省部共建和厅局共建优势,建立旱区农业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节水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并以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鼓励科教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示范。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各类创新型组织,开展现代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制定《示范区激发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鼓励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提高个人股权和分红比例。出台《关于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的若干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带科研项目和成果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创新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累计建成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平台62个,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60%;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量累计达到3300多项;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5项,涌现了“西农979”小麦、“陕单609”玉米、“陕油8号”杂交油菜等多个享誉全国的优良品种。

创建“六种推广模式”,打通示范推广“最后一公里

杨凌始终把科技示范、辐射带动作为发展的永恒主题,探索形成了大学、产业链、科技培训、科技特派员、媒体、展会等“六种推广模式”。大学推广模式是在“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通过搭建“大学+试验示范站+科技示范户+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快捷通道,实现科研、教学、推广、服务有机结合。产业链推广模式是通过培育、命名产业链推广企业,形成以涉农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创新创业要素,实现产业扩张与技术扩散同步推进。科技培训推广模式是面向西部旱区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探索建立全国独有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标准体系,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永久牌”的科技土专家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科技特派员推广模式是选派有一定农业专业技术特长或销售管理经验的人员、企业,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帮助农民和涉农企业解决“三农”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媒体推广模式是通过创办《农业科技报》,开通“农林卫视”频道和农林卫视网,建立陕西(杨凌)农业科技服务网和实时连接15省区的远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实现了“专家不出门、技术送田间”。展会推广模式是坚持举办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为展示、交流、推广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提供国际大舞台。每年吸引16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农业科技人员、农民朋友参展参会,交易洽谈总额累计突破5000多亿元,杨凌农高会品牌价值达615.99亿元,位居中国农业区域品牌价值首位。目前,杨凌在全国18个省建立示范推广基地293个,实现了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示范基地全覆盖。2016年,示范推广面积6589.56万亩,推广效益175.69亿元。

搭建“双创”载体,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坚持把创新创业作为激发发展活力和培育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技术创业的若干意见》等20多项政策措施,探索形成符合杨凌实际又覆盖创业创新全过程、全方位的扶持政策体系。建立“一间一场一园一街”(众创空间、创业工场、创业火炬园、创业大街)核心孵化区,形成较为完备的创业孵化体系。全力做好团队落地杨凌发展的帮扶工作,为创业者提供房租减免、证照代办、融资对接、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扶持项目,帮助初创企业做大作强。先后遴选和招募创业导师205名、创业助理80人。引导高层次人才、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创新创业,形成了创业能力培育、创业孵化、创业资源共享、创业投融资“四位一体”模式,近两年新增市场主体4925户,增长63.13%,创造就业岗位15000多个。累计孵化科技企业796家,其中大学生创业企业240多家,为示范区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动金融与农业科技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化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科技贷款。加强与区内金融机构的对接,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制定设施农业标准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生产项目,引进和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种,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多项、作物良种播种面积2亿亩,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二是扩大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指导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应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债等融资工具融资,探索发展“订单+金融”的新型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健全订单农业合理定价、信用履约和有效执行机制,发展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政府(收储等)+农户等多样化订单农业。三是开展科技型企业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质押贷款和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业务,创新金融产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建“超市”、列“菜单”,打造农业科技自助服务新体系

整合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聚焦科技服务供给微创新,建成杨凌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将服务项目、服务价格挂牌公示,为群众提供农业科技“菜单式”社会化自助综合服务。设立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农化服务中心和农资配送中心,以“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为方向,为农业园区、涉农企业提供种、管、收、储、销“一条龙”全程服务。

深化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拓展科技创新空间

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目标,深化农业国际交流合作,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业科技产业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一方面,通过搭平台、建项目等举措,加快“走出去”步伐,启动建设了中哈、中吉、中澳等8个国际农业合作园区,大力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走出国门输送“杨凌智慧”,杨凌“农科之花”正在丝路沿线绽放。另一方面,加大“引进来”力度,先后引进美国嘉吉、法国萨诺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杨凌。今年4月,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正式获批建设,对标国际贸易标准和投资贸易规则,大胆试、勇敢闯、自主改,推行“多证合一、多项联办”审批模式,“一元钱可创办公司,一小时即可完成企业注册的“杨凌效率”,为投资者营造了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杨凌正在成为国际先进农业科技、管理、资本、人才等要素聚集发展的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