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旱区主流媒体杨凌行”媒体采访团开启了第二天的行程。虽然天公不作美,一直阴雨绵绵,但是依然没有影响来自7个省(区)28家主要媒体的40多名媒体编辑和记者们探寻杨凌20年农业科技成果的脚步。
“这个大棚不用除草剂吗?”“承包一个棚一年的收益有多少?”“基质营养枕有哪些优点?”在杨凌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采访团来到双模日光大棚内,职业农民马新世对园内各项核心技术的讲解结束后,记者们提出了一连串感兴趣的问题。
当天,采访团还深入杨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杨陵区五泉镇、陕西众兴菌业有限公司、揉谷镇新集村葡萄产业基地、杨凌尚特梅斯庄园,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了解杨凌20年来在科技创新、科技示范推广、现代农业产业化、全域城乡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对于本次杨凌行的感受,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舒隆焕说:“我之前所了解的农业还是传统类型,但是来到杨凌示范区,通过在实验室、示范田参观,还有专家讲的杨凌农科示范在甘肃、河南、新疆以及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推广,让我对农业有了新的认识,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农业科技的推广示范,回去之后我们也将在这方面多开展选题,进行深入报道,也希望下一次可以再来杨凌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报道”。
来自大河报的记者田震说:“这次杨凌行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大农圈,因为今年在我们河南,出现了像蒜薹、西瓜等农产品滞销的问题,这个问题完全靠政府或农民还是有局限的。我了解到大农圈在2014年后使用智能手机,充分使用大数据技术,调节市场供需。这是对农户最有利的存在,我很欣赏、很钦佩,我觉得这种模式其他地方都值得借鉴”。
宁夏日报的记者鲁延宏是第一次来到杨凌,他表示这次杨凌行十分震撼,收获很多。“通过两天的行程,我们深深感受到,杨凌作为中国农业旱区领头羊式的产业园区,20年来推广了农作物品种446项,对全国旱区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2000亿,这个成就是非常巨大的。这次我们实地参观后,特别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看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还有很多农业发展经验,感受到杨凌经验对我们旱区农业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我对杨凌示范区的未来充满信心。”
媒体记者们纷纷表示,通过两天在杨凌的参观、采访,不但领略到杨凌农业科技的魅力,而且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少启发性经验。他们将利用手中的笔和摄像机,将这些宝贵的“杨凌经验”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