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唯一的辖区,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35平方公里,辖2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4万。近年来,在中省、示范区的坚强领导下,我们高举现代农业旗帜,牢记国家使命,认真落实省部共建会议精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抢抓发展机遇,凝心聚力推进促投资、稳增长、抓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五泉镇位于杨凌城区西北部,镇域总面积32.2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个中心社区,总人口3.1万,是省级35个重点示范镇之一,全国首批127个特色小镇之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级各厅局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五泉镇依托坚实的农科技术基础,以独特的新型城镇空间格局为载体,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积极保护非物质遗产,将其打造为特色鲜明的“农科小镇”。
一、近年来五泉镇建设工作情况
五泉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园区建设,全力打造以“后稷之乡·农科小镇”为品牌的农耕特色文化旅游名镇,镇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16年GDP总量15.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74元,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重点示范镇建设以来,五泉镇按照“高起点定位、高层次规划、高标准建设、分年度实施”和模块化推进工作思路,突出项目带动,破解资金瓶颈,整合各种资源,连续多年荣获“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先进镇”称号,为全省重点示范镇建设提供了“五泉模式”。先后实施了市政基础、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和建成区改造等四大类37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2亿元。其中,4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2条道路完成排水改造,供水工程、污水处理、供热中心等项目顺利完成;中小学幼儿园、社区管理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安置小区32栋住宅楼分三期建设,建成保障性住房3359套,目前已入住1060户,二期近700户农村新分支户、空院户进镇安置工作正在进行;五泉法庭、商业街等提升改造工程全部完工。杨凌示范区唯一的农耕文化展示项目正在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把五泉镇打造成为杨凌农耕文化、农科技术展示窗口,建设特色“农科小镇”的目标。
二、五泉镇建设培育工作
(一)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依托杨凌示范区科教优势,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镇域主导产业,按照“产学研融合、繁育推一体”的总体思路,强化“农科”特色,在现代农业发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上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形成了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一是依托农科教优势,实现镇域产业科技全覆盖。积极利用示范
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区校一体、融合发展”战略优势,长期聘请专家教授20人,组建科技服务团队16个,设施农业、食用菌、经济林果、畜牧养殖等产业实现科技全覆盖,累计转化科技成果、引进新技术160余项,引进创新创业团队23个。二是依托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建成了2300公顷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施蔬菜、食用菌、畜牧、经济林果等产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全方位示范,形成了野猪林、百恒猕猴桃等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杨凌示范区对外推广农业科技、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创新经营模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土地流转服务公司、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化,初步建立了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镇土地流转率达60%,催生了秦宝、秦川、本香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1个、土地股份制合作社7个,发展现代农庄6个、家庭农场18个,带动4000多农户“组团”发展。四是培育三大特色产业,全力打造知名特色小镇。围绕建设新型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建设了1000亩的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培育形成了设施农业、涉农工业、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镇域农业产业化企业达到47户,规模以上企业4家,年产值达到19.6亿元,带动就业6000余人。以观光农业、历史文化为载体,正在开发包括关中民居、特色美食、民俗风情、精品客栈、
农业展览的旅游综合体。
(二)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一是实施韦河生态综合治理。累计投入3000万元,修建韦河观光道路6100米、人行步道7300米,建成生态景观节点4个,新栽植各类绿化苗木20万株;沿线分别建成花溪花卉、依山灵依、野猪林、百恒家庭农场等6个集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特色庄园。韦河沿线已成为杨凌的后花园、群众的“健身房”。二是建设美丽乡村。累计投入5000万元,完成了蒋周李、毕公等3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建立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建成一批雨污管网,绿化美化通村道路100公里;完成了13个村的省级农村卫生连片整治并通过验收,农村村容村貌显著改观。三是开展“一镇一村”示范创建。完成雨污管网、文化大舞台、文化广场及水景公园等10个项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同步推进,“七彩蒋周李”雏形初现。五泉重点示范镇模块建设内容基本完成,农耕文化产业园、毕公马援祠等项目建设顺利,美丽宜居特色小镇初具规模。
(三)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一是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农耕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商儒文化等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融合发展,马援祠祭祖和五泉曲子戏已列入杨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同时即将建成的农耕文化体验园,不仅是五泉镇挖掘农耕文化的展示平台,也是五泉打造“农”文化品牌的
重要组成。二是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编制隋文帝杨坚陵泰陵保护规划,启动实施隋文化展示园区建设;汉伏波将军马援故里马援祠、背阳观、卧龙寺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工作正在加紧实施。三是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精神文明“十个一”创建、乡村文明一条街、善行义举榜、道德讲堂、村规民约、文体惠民等活动,创建了一批“十星级文明户”、“绿色文明示范户”“美丽庭院”,镇域农民素质显著提高。
(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
一是道路交通便利。省道107五泉段建设完成,镇域8公里县道杨扶路的改扩建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全镇所有通村道路和村内街道实现水泥硬化。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线路实现城、镇、村直达无障碍。二是公用设施完备。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供热中心、农资超市、商业街、村组“六室一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三是公共服务健全。便民服务中心建成投用,群众事务代办、网格化管理、商事制度改革、“三官一律”进社区等机制运转良好,群众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已成为常态;建成幸福院20所,1000多名70岁以上老人实现幸福养老。
(五)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一是高层次的发展理念。确定五泉镇的发展定位为“杨凌示范区副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示范镇、现代农业园区核心示范基地”,各项工作围绕发展定位开展,经过多年努力,五泉镇建设
发展成效显著。二是高起点的规划建设。编制了五泉重点镇总体规划、建设详规以及镇域产业发展规划,“一心(五泉公园)一轴(空间景观主轴)、三片区(公园区、居住区和公共服务区)、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三是高标准的社会管理。将镇政府13个站所调整为6个办公室、3个服务站,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安全生产、社会综合治安、平安五泉建设等工作扎实开展,无重大安全事故。四是高度灵活的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31项政策一致,杨陵区为五泉镇“量身定制”了政策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五泉镇重点示范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在省级每年配套1000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杨陵区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五泉重点示范镇建设。陕西省政府给予五泉镇1000亩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保障重点镇建设用地需求。在安置进镇农民的基础上,拿出部分土地进行商业开发,累计节约土地800亩,获得土地补偿收益6亿多元,为重点示范镇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力促进了五泉镇快速发展。
(六)支持政策
一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根据陕西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重点示范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杨陵区政府出台《重点镇财政体制改革方案》,从设立镇级金库、收入区域划分、财政收入分配、财政支出、项目支持方面实现了系列改革,确保重点镇
各项事业平稳有序开展,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上。
二是实施扩权强镇。根据陕西省政府《关于开展省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县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杨陵区政府出台了《重点示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赋予五泉镇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激发重点示范镇推进发展的信心与活力。
三是加大建设保障。优先申报、优先支持五泉镇各类建设项目,整合保障房等各类项目资金捆绑用于重点镇建设。在省级每年配套1000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杨陵区财政继续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五泉重点示范镇建设。用活用足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实行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合一,优先保障重点镇建设用地。
四是创新融资方式。积极与区内金融机构对接,搭建重点镇建设融资平台,获取更多金融支持。出台政策措施,加大PPP项目包装策划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镇建设。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城投公司融资平台作用,拿出部分土地进行适度商业开发,土地收益全部用于重点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