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文明三秦 礼赞厚德陕西——党的十九大以来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综述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王帅 郭文超 发布时间:2020-12-23 09:25

精神薪火相传,文明生生不息。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开新,推动全社会树立文明观念、提高文明程度、培育文明风尚,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了坚强思想保障、强大精神力量和丰润道德滋养。

坚定理想信念 筑牢精神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以来,又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更高政治站位和有力工作举措,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理想信念愈加坚定。

三年来,我省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理论著作,在三秦大地形成学习热潮;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组织宣讲团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学校课堂中、乡间地头上、工厂车间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声音此起彼伏。我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宣传文化阵地,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抗疫精神,让三秦百姓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向心力大大增强。

践行核心价值观 培育时代新人

全省上下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大力弘扬真善美、广泛传播正能量,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营造了向上向善向好的浓厚氛围。

凡人善举,一件一桩折射美德阳光,一点一滴汇聚榜样力量。我省以“厚德陕西”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让“中国好人”“陕西好人”成为最亲切的称呼。

三年来,我省197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中国好人”总数达608人(组),上榜人数全国排名由三年前的第10位上升至现在的第7位。4次承办“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6次在全国层面的会议上交流经验做法。同时,积极与社会热点、群众关注点相结合,推选126名抗疫先进典型为“陕西好人”,授予支援湖北医疗队的1204位同志“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美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定期发布“陕西好人榜”,626人(组)荣登“陕西好人榜”,总数达1216人(组),“陕西好人”已经成为我省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最为闪亮的道德品牌。

“陕西好人”中,有面对穷凶极恶的持刀抢劫犯不顾自身安危英勇搏斗的梁涛,始终为残疾人提供一流优质服务的贾智龙,长年坚守公益事业展现优秀企业家高尚情怀和大义担当的陈笑……

道德典型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自强励志……层出不穷的“中国好人”“陕西好人”,成为“厚德陕西善行三秦”的真实写照。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我省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清明祭英烈”“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坚定信念、树立梦想,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人被评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5人被评为“全国最美孝心少年”,125人被评为“省级美德少年”。

对待道德模范的态度,事关崇德向善的社会价值取向。我省常态化开展关爱礼遇帮扶道德模范活动,省委文明办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走访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美德少年,传递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对道德模范的崇高关怀,让“好人有好报、有德者有得”成为社会共识。

深化文明创建 幸福百姓生活

11月20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我省延安、铜川、彬州、吴起4个市(县)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受到表彰的还有40个全国文明村镇、81个全国文明单位、14个全国文明家庭、20个全国文明校园、13个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先进单位和个人,是历届受表彰数量最多的一次。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展现了全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如今漫步铜川街头,宽阔整洁的路面,四通八达的交通,安静优美的背街小巷,设施齐全、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公园内游人如织、景色宜人,文明宣传标语随处可见……通过文明城市创建,这座昔日“煤城”变成了天蓝水绿、花团锦簇的宜居新城,“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名副其实。

三年来,我省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始终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解决群众关心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为目标,治理能力日益增强、历史文脉得到延续、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生活环境愈发美丽,7个城市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位居西部地区前列。

文明创建为城市赋能的同时,也让乡村旧貌换新颜。“我们坚持文明村镇创建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算是走对了,不光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村民文明素质和镇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全国文明村镇——彬州市太峪镇镇长徐建峰说。

文明之花竞相开放,三秦劲吹行业新风。“作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的主战场,我们以文明创建为动力,积极履行抗疫职责,圆满完成了救治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西安市第八医院党委书记李学敏自豪地说。

三年来,我省各级文明单位按照内外环境优美、员工素质优良、工作业绩优秀、人民群众满意的创建目标,立足行业特点,为广大群众提供优美风景、优质服务,从“有没有”“够不够”到更加注重“好不好”“美不美”,行业新风愈发凸显。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生活节俭、用心做事,一直是我们郝家的家风,几十年来就是传承着这个家风走过来的。”陕西省第二届文明家庭代表郝世玲说。

三年来,我省将“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贯穿文明家庭创建之中,引导人们修身齐家,以好家风筑牢社会文明基础,撑起了社会好风气。

推进文明实践 弘扬时代新风

“新婚礼文明不失喜庆,庄重不失热闹!”这是西安市蓝田县三官庙镇冯岭村小伙冯翔对自己婚礼的评价。冯翔口中的“新婚礼”,是2019年10月蓝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探索推出的文明实践品牌活动。与传统农村婚礼不同,他们将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方针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扎实推进移风易俗5项内容,巧妙融入“新婚礼”诵乡约、颂党恩、立家训、送文化、伴手礼等5个环节中,打通了宣传教育服务引领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8月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召开一系列会议,出台一系列文件,建立一系列举措,拿出1400万元支持24个县(市、区)开展全国试点工作。试点地区围绕群众需求,从“小切口”入手,做活文明实践大文章,探索形成了“蓝田新婚礼”“志丹文明大篷车”“城固乡贤说事大院”等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经验做法,为深化拓展建设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提供了陕西路径。

“舌尖上的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4月17日,省委文明办组织召开全省“文明餐桌”实践行动协调会,推动革除餐桌上的陋习,培育文明健康的用餐习惯,形成简约适度、绿色环保、健康文明的饮食方式。

随后,《陕西省“文明餐桌”实践行动方案》《陕西省“反对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工作方案》《陕西省餐饮服务业“公筷公勺分餐”行动实施指引》《陕西省“文明餐桌”进家庭行动方案》……飞入各行各业、进入千家万户。

我省各地陆续开展“文明餐桌”示范单位、“文明之星”服务员评选活动;餐饮企业纷纷推出“小份菜”“半份菜”;周到细致的服务员温馨提醒食客适度消费、打包剩餐;广大消费者主动打包、“光盘”离席……“文明餐桌”从认知到认同,从跟随到习惯,正在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和自觉。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陕西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一时间发出《疫情面前,强信心、筑同心、暖人心倡议书》,引导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依法依规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协查排查、文明劝导、设施消毒、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50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120多万名志愿者投身抗疫一线,一抹“志愿红”飘扬在基层防疫主战场。

三年来,我省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截至目前,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280多万人,志愿服务组织2.7万余个,志愿服务项目17万余个,累计志愿服务总时长6410多万小时,“志愿红”成为最为亮丽、最为温暖的颜色,“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被广为弘扬。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着眼“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的目标任务,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凝聚磅礴力量,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