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记者从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获悉:科研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新品系的选育试验。2018年,该中心李殿荣研究员团队从富含亚麻酸的油菜后代中获得了1份α-亚麻酸含量高达 21.0% 的新品系,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并育成了一批α-亚麻酸含量大于 15% 的新品系。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介绍,这些优良品系的成功选育,为培育功能型油菜新品种奠定材料基础,可实现“用土地种出鱼油”,从而大大提高油菜生产的附加值和效益。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在油菜新品系选育上的突破,是我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科技创新“照亮”农业未来之路。
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
如今,在陕北的一些果园,秋天也开满了金黄色的油菜花。“一年看两花”成为陕北生态旅游的一种新体验。
“一年看两花”得益于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的科研支撑。近年来,该中心在陕北实施果园油菜覆盖还田,并筛选出一种融观赏、饲料、绿肥三位一体的秋季开花油菜品系,为创建“花—旅—果—草—畜—沼—肥”的生态循环观光农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承担着国家和我省以油菜为主的农作物的技术攻关及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栽培生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应用基础研究和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等工作。“中心与国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着力促进产学研相融合,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该中心主任穆建新介绍,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油菜产业的发展。截至2018年,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创社会经济效益约180亿元;获科技成果奖40多项,专利13项,植物新品种权4项。
6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在线刊发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姜雨教授研究团队与西北工业大学等9家国内外单位合作的研究论文《反刍动物角发生发育和鹿茸快速再生的遗传基础》。“有关反刍动物角的进化起源的研究是人们认识这些动物的起源、演化及进一步科学改良、利用的关键。科学家一直在漫漫求索,希望研究清楚这些动物的来龙去脉。我们的研究成果将为通过基因编辑手段生产无角牛羊提供关键靶基因,为癌症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姜雨介绍。
这是农业科研领域又一项原创性突破。近年来,我省瞄准国家战略和陕西需求,突出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连续支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奶山羊上规模促转型、设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等农业科技工程,不断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
擦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品牌
如何加快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擦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品牌?我省在积极探索。
“为了激发内生动力,我们不断深化内部改革谋发展,结合实际贯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陕九条’,制订了农村中心《激励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将团队成员创新成果、学术论文和成果转化效益与绩效考核奖励挂钩,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打造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专业技术过硬的猕猴桃创新团队。”陕西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主任、省猕猴桃专家雷玉山介绍。
由于历史原因,陕西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被确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开发创收能力有限,一度连工资都发不上。“在此困境下,我们认识到必须将科技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把技术转化为商品,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这篇大文章。”雷玉山说。
2008年,陕西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在周至县租地建设科研示范基地;2009年,发起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公司——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从100万元起步开始了整整10年的创新创业。
10年来,团队破解了猕猴桃产业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化解了一个个创新创业风险。如今,佰瑞研究院已经成为全国猕猴桃产业技术的领头羊,是中国猕猴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果业扶贫创新企业、西安市最美扶贫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2018年年底,企业总资产近30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研发转化了猕猴桃商品花粉、良种苗木、有机鲜果和新型农资4类高新技术产品,并依托创新成果开展产业技术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原县以创建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和省科技强县为抓手,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在发展中,三原县坚持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为平台,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目前,该县已经初步建成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园区农业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同类地区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三原县以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以产学研结合为契机,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截至目前,全县已有40多家企业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取得省市级以上科技成果40余项。
“我们将继续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冀峰介绍,今年,我省启动培育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到2020年在关中、陕南、陕北各布局1家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我们将结合我省主导产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真正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他说。
向“卡脖子”科技难题宣战
“我们要突出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创新能力提升,努力取得农业科技领域更多的原创性突破,向更多‘卡脖子’科技难题宣战!”在今年的全省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省科技厅副厅长林黎明介绍,为了不断提升全省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省科技厅从“国家使命,陕西担当”的高度,对接国家需求,梳理业务能力清单,找准“卡脖子”科技难题。
种子是农业产业的“芯片”。抓紧良种选育,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问题。为此,我省组织实施陕西省种业自主创新工程,深度参与国家种业自主创新工程,继承和发扬我省小麦、油菜和玉米育种传统优势,开展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一批高产稳产、绿色生态、优质专用、适宜全程机械化新品种。
我省还不断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对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积极组织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研发;围绕“3+X”农业特色产业工程,实施陕西省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全产业链重点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战略产品研发及重点科技工程建设,建立国际知名的研发团队,建设国际领先的现代苹果科技示范基地;实施陕西奶山羊上规模促转型科技支撑工程,开展奶山羊全产业链生产技术标准综合体等配套技术研究;实施陕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科技支撑工程,加强设施蔬菜智能装备、节能降耗、高效栽培等方面技术研发……
“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我省农业主导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支撑引领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林黎明表示。
今年以来,我省各地积极推行“平台+数据+标准”管服模式,把推行过程作为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服务水平、规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的重要手段。随着“平台+数据+标准”管服模式的深入推行,各类资源实现了共享互融,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