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碗端中国粮”。黄淮麦区六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其中有四次出自杨凌。杨凌作为我国农科重镇,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业企业,都在为中国人的“咥饱,咥美”耕耘着、奋斗着。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在粮食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等方面,杨凌一直都在为服务国家做着努力。
除了“咥饱,咥美”还要“咥安全”,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
1月15日上午,“开启新征程 奋进十四五”杨凌发展大家谈系列媒体见面会第二场活动如期与网友“见面”。
见面会上,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局长赫思远,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海兵,陕西杨凌农科集团总经理崔卫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处长王亚平,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杨职系列小麦育种团队负责人王稳江,分别在“专家出谋、局长划策、网友、记者提问”等环节,讲述“十三五”杨凌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成绩,描绘“十四五”“杨凌科技”“杨凌良种”的“杨凌探索”。
专家出谋、局长划策
“杨凌良种”主导了我国黄淮麦区多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为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域粮食主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
谈到科技对农业、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处长王亚平表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小麦的基础研究、靶向育种、生物育种方面奠定了基础,产生了一批新的品种;绿色、抗赤霉病、高筋等品种,为粮食安全提供支撑;小麦病虫害预防、监控方面取得突破,仅小麦条锈病,一年为国家挽回20亿公斤粮食;构建了沿黄淮麦区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了25个科技示范园、3试验示范站,这种体系的建立,使得我们的优质品种很快传达到农户”。
王亚平表示,目前学校已经在“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穿梭育种丰富了种质资源;新的小麦品种的成功转让和推广等都说明这些探索收到了成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世界上小麦育种最大的团队,通过种业创新中心这一平台,整合企业、高校、政府科技力量,创新体制机制,在优质高产的同时,出大品牌,才能更好的贡献杨凌力量。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杨职系列小麦育种团队负责人王稳江认为:要统筹考虑质量、健康问题以及绿色、生态和效益问题,要推动农业从增产向提质导向过渡,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实行农业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在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局长赫思远看来,从“藏粮于技”的角度来说,杨凌在育种、推广方面存在科研很强,但种业企业相对较弱,种业大学科上有“小作坊创新”的短板。下一步应当在种业发展上搭建创新平台,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格局,培育出大品牌、大品种,为杨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藏粮于地”则要在守住耕地的前提下,围绕提高耕地的质量、环境、肥力、生态修复等内容,拿出杨凌整合的技术方案,通过企业推广,为实现“高质”做保障。
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海兵认为,要持续开展“大学行”活动,宣传好双创政策、服务平台优势,吸引专家、科技工作者携带成果来杨凌创新创业;要搭好各类平台、成立各类联盟,从而降低农业创新创业成本,实现粮食安全科研、应用方面的自给自足。
结合公司职能,杨凌农科集团总经理崔卫军表示:解决“高产”向“高质”迈进的问题,要在搭建好种业平台的同时,吸引企业聚集,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要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也就是自立自强的农业科技攻关问题;要引进更多种业龙头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做好种业产业。
擘画种业发展新蓝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杨凌在保障粮食安全核心科技方面,如何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杨凌农科集团负责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区校一体、融合发展、产业聚力的种业发展新蓝图。
“强化基础研究,形成支撑旱区农业发展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全域科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完善健全体系,扩大旱区农业科技示范效应……”
“2021年-2025年,新增标准化孵化场地10万平方米,总量达到25万平方米;建设国际化双创基地和智慧农业产业技术中心。经营收入三年突破5000万元、五年过亿;引进孵化智慧农业企业100家、创新创业团队20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100家……”
“围绕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布局产业链,全面建成杨凌种子产业园,包括种业研发和服务公共平台;全面建成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实现智慧农业和设施大田农业相结合,形成自有品牌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销售;提升杨凌农业科技服务品牌价值;加强区校融合和校企合作,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发挥平台作用……”
畅想农业未来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素有中国“农科城”“农业硅谷”之称。这份称号的背后,凝聚了几代农科人的探索和努力。
杨凌累计有95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00多农科教人才聚集;形成了农、林、水等五大学科群;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0万名以上;“杨凌良种”“杨凌科技”“杨凌探索”在“区校融合”“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下,必将迈向世界农业舞台中央;杨凌,一次又一次成为中国农业科学大师和巨匠的“摇篮”。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用担当、作为,书写国家粮食安全“大文章”,这是杨凌承担的使命和一直以来奋斗的方向。
大家认为,在科研路上、在推广示范路上,只有切实发挥好示范区体制机制和区校融合、一体发展的优势,未来才能够推动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落地落实,谱写出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新篇章。
此次媒体见面会通过爱杨凌APP等平台全网直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本场直播共有6万多名网友收看,广大群众和网民朋友积极参与互动,为杨凌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驻杨凌记者站、陕西农村报、三秦都市报驻杨凌报道组、华商报、阳光报、西部网、群众新闻网、MC中文网、新浪网、农业科技报社、杨凌融媒体中心等新闻媒体受邀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