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杨凌,瓜果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8月28日-29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承办的“旱区主流媒体杨凌行”采访活动在杨凌举行,活动邀请3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对杨凌在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国际交流合作、现代农业产业化、全域城乡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自贸区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采访报道。
两天间,记者随采访团深入农田间,走进实验室,行走企业生产车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关中小镇在20年中发展成为了科技实力强、示范作用强、创新活力强、生态环境美的农科新城,走进杨凌这里处处彰显着农业发展的活力。正是这次媒体行,刷新了记者对陕西的认识,对农业发展的认识。杨凌这座中国农业的“硅谷”,用自己的发展成果证实了西部地区正在用最现代的科技手段发展人类最原始的产业——农业。
青海,同处西部,受地理条件限制,在全省土地总面积71.75万平方公里(0.7175亿公顷)中,宜农待垦土地仅约60多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76%。被称为畜牧业用地面积大、农业耕地少、林地比重低的地区。也许杨凌的成功经验会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科技支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和最强底气 漫步杨凌你会发现除了规划整齐的城区,大面积的绿植覆盖,干净的街道外,最突出的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区的完美融合,376.9公顷的超大校园,总会让你忘记是漫步于校园间还是漫步于城区中。 城亦是学府,学府亦是城。 城与学府的结合并不仅仅是建筑的融合,更多的是大学科研对整座农科城的支撑,为杨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8月28日,采访团走进杨陵区五泉镇的蒋周李社区,86.67公顷的连片猕猴桃地一眼望不到头,虽然还未到收获的季节但处处充满生机。 放眼满眼丰收的场景,而田地间却少有劳作的农民,社区党支部书记告诉大家,社区的壮劳力多进城务工,剩下的不是老就是小,但是并不影响猕猴桃每年2500吨的产量,而且口感在全国敢说数一数二。 问起原因,党支部书记手指向远方:“西北农林科技大的专家们是最大的功臣,该施肥了、该除草了、有病虫害了,每到种植阶段专家们不请自来,在宣传栏张贴好‘处方’,只要按专家要求行事猕猴桃长势就不可能不好,而且我们的猕猴桃为什么好吃,都是因为种植的猕猴桃全是专家们新研究出来的最佳品种。” 科技支撑到田间地头,庄稼长得好,农户致富不用愁。但杨凌的农业科技远远不止这些。 随意走进杨凌设施大棚内或田地间,映入眼帘的是全现代化生产模式,只要在手机上安装APP,棚内温度、湿度、病虫害……一目了然,还能与专家远程会商对庄稼长势、病虫害进行全面的会诊。 此外,自动喷药、喷水系统、物联网系统、机器人、无人机……都是杨凌农业发展的常态。更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进行科学化处理,制成有机肥,开展机质栽培;雨水回收利用技术,收集园区内雨水,经过处理,用于园区设施灌溉实现节水;…… 科技让农业生产变为产业,更是科技让所有不可能成为可能。
人才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效益不可估量。在杨凌聚集有西北第一所农业高等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其他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等10家科教单位,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人才。 在不懈培养全国、全世界的农业人才外,杨凌更是用多种方式,多角度培养人才,自2011年,杨凌出台了40余项优惠政策,鼓励对农业发展有理想的高科技人才来此创业,更建立了现代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其宗旨就是“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为杨凌以及全国农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陕西庄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来创业园创业的团队,其负责人拓梦琅说:“企业以自动化机械指导农业生产,在创业园的孵化下,企业已为山东聊城的百余户近百万亩农田提供了农药、叶面肥喷洒等服务,企业未来必定会为全国农业生产出一份力。” 此外,杨凌的新型职业农民更让人艳羡。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广大农民,杨凌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其中,陕西省山阳县52名基层农技人员参加“核桃高接换优技术”后,不仅嫁接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并且成为当地抢手的技术员,从此发家致富。杨凌农业发展负责人特此给算了笔帐:“嫁接一株核桃需要1分钟,嫁接费10元,1小时就能轻松赚取600元,一天工作六小时就能轻松赚到3600元。”
以此为契机杨凌还成功打造了“杨凌农科”技术服务品牌。开展农技输出人员大练兵,培训156人次,在毕公开展了嫁接比赛;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农民技术培训38场次、培训学员2800多人次;对外技术服务输出4350多人次,实现经济效益0.56亿元。
创新发展,农业发展新方式“好用不贵” 在杨凌除了满眼的绿色,在农业发展方面你总能发现一些全新且具有创意的词汇如“农业云”、“土地银行”、“微信办证”、“现代农庄”、“智慧水利”……也正是这些词汇,让世人看到了杨凌农业发展的活力。 “土地银行”就是杨凌土地流转的一次有益尝试。为了从“政府引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村级土地银行把农户分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到村土地银行,即“存地”。再由村土地银行与入园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将土地对外流转,即“贷地”。最后,村土地银行按合同约定收取地租并落实兑现到户。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用地保障。 “微信办证”则是实现了企业办证的足不出户,只要下载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综合服务大厅的对应APP,电子版营业执照可以在10分钟内注册完成。 “农业云”更是贯彻“互联网+农业”的具体行动,通过互联网方式实现农副产品的展示推广和预订预售服务,还能通过大数据实现产品、产量预测,将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真正实现了“农业既要靠天,更要靠‘云’”的新发展模式。
此外,杨凌还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手段,以现代农庄为载体,以农业产业为核心,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庄集群,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路径和农庄集群发展模式。通过两到三年时间,完成30-50个风格各异的现代农庄,将杨凌打造成现代农庄集群发展示范区。 心存高远,借鉴成功经验推动全球农业区携手共进。 杨凌这座“农业硅谷”的成功,记者认为除了自己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广阔的胸怀。
坐落于杨凌的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在专注研究农业领域耕种问题的同时,更站位整个西部和所有农耕地区。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等重点实验室,就是将研究、解决西部农业发展的问题为己任。 此外,西北农凌科技大学还先后在国内15个省区以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建立了粮油、果树、蔬菜、畜牧、经济林等26个产、学、研“三位一体”农业试验示范站和45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构建了“大学+试验示范站(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的农业科技推广新通道,初步形成了以陕西为中心,立足西北、面向旱区、服务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网络。 据统计,截至目前,杨凌已经在全国18个省(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01个,年均推广效益160亿元以上,推广面积超过400万公顷,数以万计的农民享受到了杨凌科技带来的实惠。
采访后记 杨凌农业发展有许多经验和模式值得各省份学习、借鉴,但是有一点记者在参观中认为尤为重要,那就是杨凌的“产、学、研、商”的有益结合和新方式、新运营模式的有益探索。 高校和市场的脱节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怎样培养适应社会的可用人才,更是许多高校发展的难题。而杨凌则实现了高校与市场与生产机构的完美结合,并通过多方尝试和支持,可谓360度无死角的全方发力,成就了今日杨凌的各种模式,尤为难得。青海在人才培养使用方面,如何走出自己的“青海模式”值得思考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