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在杨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看今朝,杨凌是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年过去了,它能否讲述中国农业春天的故事?坊妹从杨凌的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带回了一些故事与坊友们分享。
农业既要靠天,更要靠“云”
“农业既要靠天,更要靠‘云’。‘农业’+‘信息技术’就不再是弱势产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7月10日莅临杨凌农业云公司视察时指出,“农业”+“互联网”+“双创”潜力无限。
▼杨凌安全农产品潮源管控中心
在来杨凌云服务平台前,坊妹就听闻,这里本不在李克强总理的原定行程内,却成为了总理最寄予厚望的地方之一,到底有何吸引力?咱们不妨从这朵“云”里瞧瞧。
“中国杨凌农业云服务平台”是陕西“秦云工程”23朵云之一,也是唯一由区域性政府承建的面向全国的农业云。主要面向全国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着力打造中国领先的标准化、权威性、可运营的农业大数据平台。
▼杨凌云服务平台展示的农业大数据
相对农业以体力劳动为主的1.0时代、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2.0时代而言,“互联网+农业”的碰撞开启了农业3.0时代,那么杨凌的农业云则是一个升级版。总理希望能够利用农业大数据来指导生产和销售,用科技改变农业弱势产业的尴尬地位,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出了道路。
“通过天线和土壤里的摄像探头,可以清晰明了地显示出大棚内每个传感器对应的农作物生长环境指数,比如光照、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棚内温度、棚内湿度等,专家足不出户就能实时对农作物进行诊断。”在现代农业创新园的智能温室里,杨凌示范区科技信息中心总工程师汶誓介绍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汇聚节点。这个不起眼的小盒子,已经让“坐在家拿着手机‘种田’,看着电视还能实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成为现实。通过物联网技术,杨凌在实现无人化智能生产的同时,还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用工业化理念经营现代农业,给农业安上“千里眼”,启动“智慧脑”。
▼无线传感器网络汇聚节点
当然,“农业云”的技能还不止提供精准化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更能依靠信息优势,打破上下游产业屏障,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顺风耳”。
“市场需要什么产品,销量,走势如何,它都可以统计出来,这样就可以指导我们的生产。”杨凌云服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宁亮指着云展示厅的大屏说。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获取各类信息,快速、准确作出决策,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农民生产不再盲目,销售也更加科学化。同时,该平台还设有农科大讲堂、专家咨询、农技智库等板块,在服务农民的同时,通过大数据反馈,可准确地了解到哪些问题是农民最为关注的,使得线下培训更有针对性。未来,大数据技术、信息化将更多服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智慧农业”发展加速、提速。现代农业的更多改变正在蓄势待发。
▼无土栽培
“技术流”的“杨凌贡献”
1934年,于右任先生与杨虎城将军在这里建立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学校,也就是现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此后的几十年间,国家和陕西省在杨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10家农业科教单位,聚集着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5000多名农科教专业人才。建校之初,或许没人想到,这所学校带来的裂变效应,正在改变着整个中国农业的发展。
杨凌示范区成立后,依托最为密集的农业科教资源,一举成为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心脏。20年来,杨凌科技成果转化率从45%提高到60%,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93项,每年新增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0个以上,被誉为“农科城”。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做降雨实验
当农业界的牛人们都聚集在这里,当然会搞点事情。不得不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那可真是有点厉害了。比如,世界上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克隆山羊、角膜缘干细胞研究等重大成果均出自这里,这些都有力支撑了我国旱区农业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铃薯的这个病曾让爱尔兰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小麦条锈病可以说是业界的‘癌症’,它聪明、易变,但我们找到了病窝子,切断了它的传播路线,可以说是改变了教科书。”王晓杰教授介绍到,这样棘手的案例,在西农大的实验室里还很多。这一刻,一脚在实验室,一脚在田间地头的科研人员,不仅仅是培育新品种的农学专家,还是妙手回春的医生。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正在做实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杨凌示范区,与科技创新实力同步提升的,还有这些农业技术成果直送农田的科技示范推广成效。
经过20年发展,杨凌示范区“种业硅谷”已初见雏形。以“秦油2号”为代表的杂交油菜品种先后推广到全国15个省市,成为我国黄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十大主导品种;玉米杂交优势始终处于全国前列......
目前,杨凌已经形成了大学、产业链、科技特派员、科技培训、展会、媒体等“六种模式”。在全国18个省区建立了271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6589.6万亩,效益达175.7亿元,5.2万农民受益。这也使得,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出现了杨凌的身影。杨凌通过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在当地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将专家、技术、品种与当地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每年培训1万余人次,带动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杨凌科技创新的超级辐射力,正是“杨凌贡献”的生动体现。
农科示范的“杨凌方案”
李克强总理曾在这片土地上发出“让我国农业插上翅膀,飞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声音。未来农业如何走?或许这个农业起家的示范“小镇”能给我们答案。
农村土地闲置,如何将其进行充分利用?杨凌通过村土地银行流转、土地流转协会管理、土地流转服务有限公司三种方式,唤醒“沉睡的土地”,让农民手中闲置的土地利益最大化。
▼杨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展示屏
目前,杨凌8.6万亩的耕地中,流转土地6.3万亩,73.3%的流转率在全国都是较高的。土地流转的大规模推进,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人才引进、科技注入、机械化应用、标准化生产等需求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制度改革方面,杨陵区出台“三项办法”。从制度层面破解“农地”抵押贷款关键环节难题,使全区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配套机制更加完善,保障了农民的权益,促进了职业农民的培养。同时,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工作,努力破解“三农”发展融资难题,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截止2017年3月,全区累计发放农村“两权”抵押贷款15笔,金额6923万元,余额5930万元,同比增长535.58%,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
▼杨凌综合服务大厅展示的“二维码“
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自贸区,杨凌片区研究提出了首批18项创新试点举措,微信办照、半小时注册领照、一元钱创办公司、国税、地税全域通办等便捷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在实现企业注册“七证合一、八项联办”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整合农林领域的45项后置审批事项,实行“53项联办”。同时还推进建设项目“一口受理”审批制度创新,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将从150天压缩在60天以内。杨凌拥有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这里将组建现代农业合作联盟和智库联盟,成为“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遇见“双创”的农业将长出翅膀。近年,杨凌出台了38项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创业人才来杨凌创业发展。在众创田园,解决土壤改良修复、智慧农业互联网系统、奶牛发情监测系统......一系列科技创新、农产品创业成果在1.5万平方米的园区里吹来强劲新风。一群年轻人,正在把黄土地变成金山银山。
▼创客产品
未来将有更多的职业农民。杨凌探索建立了全国独有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标准体系,20省区的12472人获得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农民”这一词,由对人的身份描述,转变为对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实用人才的职业描述。旱区有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永久牌”的科技土专家队伍。据悉,杨凌有个“女子嫁接队”声名远扬,近年来她们多次受邀赴新疆、甘肃、山西等地工作,年人均科技服务收入超过2万元。
高效农庄脱颖而出。如何能吸引近百公里开外的西安市民?尚特梅斯庄园就用高品质的农产品“走出去”,高颜值的建筑风格“引进来”。牧场、原乳、风车、花房、小木屋,随手捏一张照片丢到朋友圈,坊妹真的可以假装在荷兰。
▼杨凌尚特梅斯庄园
这个集果蔬种植、农产品加工、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庄经济集群,正是实现产业效益叠加、资源可循环持续利用的休闲农庄经济新模式。未来几年,杨凌将建设30~50家风格各异的现代农庄,不断吸引着周边游客“常来转转”。
20年来,杨凌顶着“光环”,载着期望,也背负着压力,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产业化示范,初步形成了从技术研发、集聚创新、标准化生产、产品加工、物流储运到市场销售以及现代农业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释放着“杨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