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路上的“杨凌担当” | 以建设“食品小作坊园区”为突破,探索无黑无恶创建行业治

来源:杨凌融媒体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6-23 08:51

改革永远在路上,创新永远不停歇。杨凌是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全国唯一的农业自贸片区。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全面落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等特色试点任务,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紧盯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创新,积极推进,探索形成一批市场主体受益面广、实操性、参考性强并具有系统集成性特点的经验和做法,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馒头、豆腐等是家家都需要、餐餐离不了的重要食材,但传统的生产加工小作坊规模小、卫生差、风险高、数量多、分布散始终是市民投诉的热点和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杨凌示范区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无黑无恶创建活动中聚焦民生诉求,统筹谋划行业长效常治与产业培育。示范区扫黑办、市场监管局将食品小作坊作为扫黑除恶治乱的重点,综合运用群众共建、打早打小、部门联动、督查考核和社会监督等五项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建杨凌麦力祺食品微创产业园,引导全区七成以上的豆制品、面制品、蒸煮类食品小作坊入园生产,探索建立了“集中生产、常态监管、孵化发展”的食品小作坊园区化治理新模式。

市场化运作

为行业治理注入活力

在确定小作坊园区化治理路径的同时,示范区同步制定了市场化运作、招商引资建园区的方案,引入杨凌麦力祺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200万元,建设水、电、气、热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厂房6000㎡。杨陵区政府出台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园区从原料供应、物流配送、日常管理等方面为入驻方提供服务,有效吸引了一批豆腐、馒头、面条、面皮等安全风险等级高、群众生活需求量大的食品小作坊优先入园发展。通过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极大改善了小作坊的生产加工环境,也为增产扩能奠定了硬件基础。

园区化承载

强化市场监管效能

“卫生脏乱差、还怕乱添加”,这是老百姓的一大心病。硬件提升后,示范区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原“工商、质监、食药监”1+1+1>3的机构改革优势,统筹监管力量,对园区实施精细化监管,按照“三小”条例、小作坊许可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从原料采购、工艺流程、风险防控、车间卫生、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逐项进行提档升级,形成了园区管理专业化、生产管理标准化、日常监管程序化的“三化”基本原则和统一服务管理、统一标识标注、统一制度记录、统一操作管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日常监管的“六统一” 的小作坊园区管理模式,牢牢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线。

标准化引领

促进规范发展提升

国家对食品企业制定了行业标准,而小作坊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在“请进门”实现规范生产、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市场监管局还对小作坊实施了“扶上马、送一程”的“标准壮骨”工程。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参照国标和小作坊实际,从主要设备器具、基本工艺流程、生产过程控制、原辅料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产品质量控制、贮存等方面探索小作坊生产加工标准,制定了标识标注、制度记录、生产操作、检验检测4个标准化生产规范和《小作坊“三化六统一”工作指南》《园区服务管理规范》等3个标准化管理规范。标准先行,让小作坊提升有了准头,也为食品行业乱象治理提供了量化指标。更为欣喜的是,小作坊的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为其快速孵化、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内生动力。

专业化监管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园区配套设立食品安全检测中心,2名专业人员24小时值班,对生产的每一批次食品开展吊白块等重点项目检验检测并统一公示,做到了“全天候、家家抽、批批检”。在园区自检基础上,市场监管局实施重点监管和随机抽检。给生产车间安装高清监控,将信号接入示范区12315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了远程在线监管;督促各业户完善原料进货、出库档案和产品出厂档案等台账资料,建立形成安全生产档案,确保每一批次的产品可追溯,从源头上杜绝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放心赢得百姓认可,扭转了过度逐利下的“劣币驱除良币”的“逆淘汰”,目前杨凌示范区内90%的豆制品、80%的面皮、70%的馒头、40%的面条都出自麦力祺食品微创产业园,相当于从源头上整治了杨凌70%以上的小作坊市场。

社会化监督

推动群众共建共治

抓好小作坊,就是管好大民生。园区每家小作坊门前有一块信息牌,公示质量安全承诺书、安全检测报告、从业人员健康证、投诉举报电话等内容,特别是每个业户的门前和产品包装标识上,都贴有监督举报电话和诚信经营二维码,群众一旦发现有“问题食品”,可随时扫码举报。园区管理方经常性开展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质量安全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从业者的行业自律意识和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示范区扫黑办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记者、公民代表走进园区,进行调研监督,织密织牢群防群治的“安全网”。

消除百姓之忧、解决监管难题

促进业态壮大

食品安全涉及到千家万户,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又是群众每天餐桌不可或缺的食材。该园区建立后,通过对小作坊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让老百姓吃得更安全、更放心,食品安全满意度不断提升,实现了“群众放心吃、老板放心干、市场放心管”,小园区惠及大民生。

食品小作坊分散、隐蔽,且生产多在夜间,“关、停、流、转”经常发生,通过园区化集中生产、集中监管,有效破解了主体责任难落实、精准监管难到位、食品安全难控制的监管难题。

通过资源集聚,园区面条、馒头、豆腐等小作坊已为区内多家大型企业餐厅、集中用餐配送单位供货,规范提升、抱团发展的产业集群效应凸显。3家“小作坊”已拿到“食品生产许可证”升级为“小微食品生产企业”。杨凌谭家甄糕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年销售收入超400多万元。众力面坊和小孟华面皮作坊,规模销售都持续攀升,正在加速向生产企业转型。园区犹如孵化器,在培育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杨凌食品小作坊产业迈上健康有序发展的快车道。2019年,园区整体产值超3亿元,部分小作坊已提档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

食品生产“小园区”承载着社会治理“大战略”,从“小散低、脏乱差”变为“高大上、名特优”,依托麦力祺食品微创产业园杨凌示范区探索形成了一条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小作坊治理之路,形成了业主满意、消费者放心、社会认可的三赢局面,是开展无黑无恶创建活动治乱的一个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