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活动开展以来,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全面部署,推动包抓,各级各部门紧盯目标,持续加力,对标作战,节点推进,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结合杨凌实际,不断总结提炼,打造创新亮点,形成杨凌特色,九大创新让杨凌创建更有特色、更见成效。
创新一:
示范引领,探索安全农产品溯源新模式
作为全国农业高新示范区,杨凌为探索建立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出台了《杨凌安全农产品溯源标识信息管理体系建设方案》,按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能召回、质量有保障”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食品农产品溯源工程。示范区成立溯源公司和认证中心,负责溯源管理系统的建设、管理、实施、推广和技术支撑,并依托基地,对食用农产品和畜产品进行身份标注,编制特定的二维码,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对基地产品的全程信息查询。以“杨凌溯源公司”加“专业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建立了农产品标准化认证中心,全面推行“三品一标”认证,打造精品农业,实现了转型升级。目前,共引进涉农企业32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15家,注册家庭农场40家,2万余亩通过了“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
同时,以“杨凌本香”和“秦宝牧业”为代表的集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模式企业溯源体系已经全面实施。建立了从饲料控制、过程饲养、屠宰加工、销售追溯模式,将食用农产品准出与准入有效结合,产品通过二维码扫描实现可追溯。“杨凌出产”正以其特有的“全公开,全透明”的品质和形象,向消费者兑现绿色、安全的承诺。
创新二:
推行“六统一”,规范流动餐饮摊点新秩序
全区投资近2000万元,新建了三个食品专业市场,划行入市、规范管理,同时,创新有效管理方法,对全区所有马路市场、流动摊贩进行调研、拿出方案、集中管理,确定6个地点,财政投入60余万元,采购120辆小型餐车,免费交给经营户使用,实行“六统一”(统一路段、统一地点、统一车辆、统一时间、统一服装、统一标示)管理措施,逐个摊点登记备案,建立信用档案,并逐个附加二维码信息,顾客扫描二维码,就可知晓、查明摊贩负责人姓名、身份证号、经营产品范围、备案经营地点等摊贩主要信息情况,确保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可追溯,倒逼经营户落实第一责任和主体责任。对流动摊贩的精细化管理和有效治理,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创新三:
突出难点,创新重点人群安全监管新路径
区内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生员工近3.4万人,是群体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防控的重点。近年来,监管部门和大学加强协作、积极探索、强化监管,对重点人群和部位的食品安全保障探索出了新路径。一是实行食堂米饭统一配送、馒头统一配送、食品统一配送、净菜统一加工、餐饮具集中统一清洗消毒和大宗物资统一采购的“六统一”举措;二是推行“6T”管理,即天天处理、天天整合、天天清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和天天改进;三是食堂餐厨垃圾、泔水废弃物等由专业公司规范化回收处理;四是委托大学食品检测中心每月对重要原材料和食材进行抽样检测,及时告知并预警;五是数字化食堂安防管理视频监控系统正在逐步建成使用;六是大学按照创建要求,开展校内全方位、有声有色科普宣传,食品安全保障在全校形成共识和合力。
创新四:
监管网格化,保障责任体系高效有序运行
示范区、杨陵区、各镇办监管机构健全,监管人员超万分之三,监管工作一体化部署、网格化定责、全覆盖监督、高效能落实。5个监管所2014年全部实现了“十个一”的规范化建设目标。聘任了91名协管员和20名社会监督员,落实了待遇。每个村和社区建有“食品药品利民服务室”。公安部门成立了食药侦查支队,人员、职责、办公和执法四到位,进驻食药监局联合办公执法。每年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层层签订目标任务书,各级政府定期专门安排部署,严格考核,严肃问责。一年多来,三级共投入900多万元,用于监管能力建设,保障监管经费和创建经费,印发了《各级监督管理事权划分意见》和《网格化监管实施意见》,示范区的工作部署有序高效直达杨陵区和各镇办,实现了“四有两责”要求。
创新五:
创建包抓,形成举区一致的工作合力
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是一项利民惠民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和各级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党工委、管委会班子会研究决定,两办联合发文,建立市级领导包抓部门、包抓重难点、包抓片段的创建工作机制。杨陵区委区政府同时开展创建包抓。示范区、杨陵区各级各单位所有干部职工一起,同心同力开展包抓,共同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之基,共同织密食品安全监督之网。创建办对包抓联络员进行了两次集中培训,印发《包抓工作手册》和10万份宣传材料,梳理出涉及11种业态、门店的规范标准,由包抓单位对照督促规范,及时对包抓进行指导推动。厅级领导和县级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机关干部每周一、三、五下午上路进店开展规范,并将任务明确到人到店。91名协管员、20名社会监督员、5000名红袖章、大中学生一道,共同夯实食品安全基层基础防线,共创共建让每个人成为参与者和共享者。
创新六:
十项举措,力保“农高会”食品安全零事故
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由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农业部等多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每年11月5日至9日在杨凌举行,被誉为“中国农业奥林匹克盛会”,是与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上海工博会齐名的中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农高会已成功举办了21届,探索形成了“制定方案、组织培训、企业承诺、市场规范、应急演练、驻店监督、快速检测、执法巡查、信息通报、总结提高”十项举措的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模式。一是重大活动前,提前制定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监管职责;二是组织对全区中型以上餐饮企业和监管人员进行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培训,明确要求;三是企业做出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承诺,履行主体责任;四是组织开展市场全面检查规范;五是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六是会期对重点接待餐饮单位派人驻店定点现场监督;七是组织食品快速检测,预警风险;八是开展执法巡查抽查,查漏补缺;九是会前,每月进行一次工作部署,每周汇报保障工作准备情况,会中每天汇报食品安全保障情况;十是活动结束后,对保障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完善提高。杨凌农高会连续举办21届,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
创新七:
建设家宴中心,探索农村聚餐新模式
近年来,杨陵区把农村家宴安全作为农村食品安全的重点内容,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和《农村家宴安全管理办法》,明确监管责任,强化日常监管。从2013年开始,为有效防范农村集体聚餐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由食安办牵头,通过调研摸底,制定方案,建设运营,在全区较大的和相对集中的村,由政府予以一定财政补助,建设家宴服务中心,村民红白喜事不再自己搭棚做饭待客,交由资质齐全、管理规范、安全有保障的家宴服务中心来完成,一举多得。到2014年,先后建成5个家宴服务中心,运行一年来,由于加工就餐环境好,原料质量有保证,食药监部门好监管,带动了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受到各级干部群众肯定。
创新八:
整合检测资源,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2014年在食品安全监督机构改革中,示范区出台了《关于整合食品农产品检测检验资源的实施意见》,整合了农业、质监、工商、食药等全区食品检测资源,建立了面积3000多平方米、设备设施1300万元、具备资质、人员到位、能有效开展检测业务的食品农产品检测中心,作为管委会设立的具有公益性、开放性、独立性的检验检测平台,归口示范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集中管理,逐步实现了示范区内人员设备统一使用、检验任务统一安排、检验经费统一归口管理、检验信息各部门共享的工作格局。该中心已经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省食安委验收的食品检测资源整合的中心,省上给予了以奖代补资金支持。杨凌在食品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十个农产品快检支撑点。全区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均建立了农产品检验检测室,各镇办食品药品监管所建立了快检室。财政每年对食品农产品日常检测投入200多万元,强化抽检和证后监管,食品检验实现了“同频共振”、及时科学、全域覆盖。
创新九:
建设示范园区,不断提升食品产业化水平
示范区重视发挥农科城优势,依托示范园区建设,着力培育食品(农产品)“百亿元产业链工程”,通过政府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孵化园标准厂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方式,筑巢引凤,吸引食品(农产品)项目入驻,化零散为发展合力,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目前,已设置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专项资金4000万元,种子产业专项资金1200万,入驻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规模以上企业10家,完成投资近40亿元,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近20亿元。专业化园区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杨凌食品生产加工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出台了《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若干意见》,探索“企业+基地+网店”或“协会+基地(合作社)+网店”模式,发挥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和订单农业,依托杨凌完善的食用农产品溯源体系,打造优质、有机、绿色和无公害食品农产品杨凌品牌,受到广大用户肯定。(杨凌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