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七旬育种专家王辉的“黄金周”

来源: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09 08:29

10月4日,国庆长假第四天,上午9点多,天依然阴沉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空旷的校园更显秋意。而在学校北校区东北角的一片试验田里,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黑压压一大群人正在深褐色的土地上忙碌着,少部分人挥锄开沟,大部分人蹲着握麦点种,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在中间巡查着,时而拿锄示范,时而蹲下指点。

这个老人就是72岁的育种专家王辉教授。

国庆播种是常态

其实,从10月3日起,王辉的秋播工作就开始了。“借墒不等时”,据老育种专家介绍,今年秋雨较多,土地墒情好,有利于小麦播种。他此次组织了80余人的播种队伍,其中包括附近农村70个有经验的农民。

早在50年前上大学时,王辉就知道国庆前后就进入育种人的“农忙”期,“前些年,小麦播种的时间通常是国庆前几天,那时候气温低,经常穿着毛衣播种。”再往后,播种时间推迟了,但依然在国庆期间。“现在基本上是在10月5日左右。”

20亩的育种实验田里插满了白色的材料标记牌,那上面写着小麦亲本杂交后选育的代数、株数等信息,有今年刚组合的第一代,也有9年前组合选育的第九代。播下去的是一粒种子,是一个期望,也是一份献礼。工作40余年来,在举国欢庆的祖国生日之际播种,对于像王辉这样的小麦育种专家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工作常态,更成为一种人生常态。

优中选优育良种

产量高的小麦往往品质差,品质好的小麦通常产量低;早熟的小麦抗寒性差,耐寒的小麦却难以早熟。如何才能将这些矛盾调和起来,培育出优质又高产,早熟又抗寒的小麦品种?王辉教授带着这样的梦想在现实中苦苦探索和不懈努力着。

十月初播种,冬春季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初夏授粉杂交、选择材料,盛夏分类收获、晾晒,七月室内考种、选择和试验总结,八月安排试验,九月初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再到国庆播种。四季轮回间,育种人的工作也在周而复始中前进。

“我想要的性状经过杂交组合后能不能出现?谁的表现最好?”王辉教授说,育种过程就是育种人的梦想与现实不断斗争、磨合的漫长过程,就是优中选优的过程。“不可能一步登天。我们的目标就在连续的选择过程中逐步靠近目标。”

历经18年培育而成的“西农979”是王辉教授及其育种团队育成的11个小麦优良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个,它实现了王辉教授的梦想:把优质与高产、抗寒与早熟相统一。该品种已成为我国冬小麦第四大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这一重要科研成果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也让王辉教授荣获201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

努力实现增产梦

979单粒穗重1.3克,1亩地有43万穗,亩产559公斤;

如果将单粒穗重提高到1.6克,每亩以40万穗计,亩产将达到640公斤;

如果将单粒穗重提高到1.8克,每亩以40万穗计,亩产将达到720公斤。

中午12点多,秋阳灿烂。在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二楼的简陋办公室里,王辉教授用计算器在合计着他的新梦想——培育出优质更高产的小麦品种。

“在现有优质高产的基础上,我想进一步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王辉教授说,但问题又出现了。要增产,只能在小麦穗重上做文章,但现实却是大叶片大麦穗,小叶片小麦穗。叶子大了,穗数会减少,难以实现增产,“小叶与大穗成为我们要解决的新矛盾。”

在保证现有每亩穗数的前提下,必须在提高小麦叶片的光合效率上下功夫。为此,王辉教授在今年的秋播中,设计安排了一大批提高单粒穗重方面的新材料。

“很难说这个新梦想何时能实现”,王辉教授说,只要身体允许,试验田照常去,明年的国庆播种照常来。育种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他要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传给年轻人,大家一起努力,总有一天能实现梦想。“百岁老人——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先生坐着轮椅还要去试验田呢。我才70出头,一步步干吧。”(陕西日报 靳军 王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