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右)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校长孙武学(左)交流小麦育种与良种推广问题。
皮肤黝黑,身材粗壮,没有一丝教授的书卷气,更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老农。
这就是王辉。
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他习惯于长年累月地在大田劳作和东奔西跑。
今年夏天,由王辉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西农979”在黄淮流域小麦主产区大获丰收,平均比其他品种每亩增产100公斤左右。“西农979”更是在河南驻马店创造了百万亩单产超千斤的纪录。
对于王辉来说,从两亩试验地到千万亩生产田,花掉了整整40年的时间,这就是他的小麦人生。
1943年出生于陕西杨凌李台乡五星西魏店的王辉,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没粮吃、饿肚皮的感受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
“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饿肚皮”——这个单纯美好的愿望,影响并支撑了王辉一辈子。
从每年的9月初开始,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10月,播种;冬春季,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初夏,授粉杂交、选择材料;盛夏,分类收获、晾晒;7月,室内考种、室内选择和试验总结;8月,试验安排;接着又回到第二年9月份的整地。
40年,年年如此。
每年的五一、十一,王辉都是在大田的忙碌中度过的。五一做杂交,十一搞播种。
即使是寒暑假,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王辉也没享受过清闲日子。
暑假,他在实验室里忙碌;寒假,他又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关中麦区。
把育种工作永远摆在第一位的王辉,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小麦。
王辉的四个女儿,对父亲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你们是我的娃,小麦也是我的娃。”
尽管老家离学校仅两三公里路,但他很少照管家人。年过八旬的老父亲想念儿子了,拄个拐杖,颤颤巍巍地到学校来看他。妻子和四个女儿则总是在他工作的地方帮他干活,算是一家人团聚。
所有在常人眼中的艰难困苦,都被王辉视为最正常不过。对自己的艰难和不易,他总是淡淡的一句话:“育种工作就是这样嘛。”
用普通的小麦常规育种方法,育成一个品种最顺利也要至少8年的时间。
王辉曾花费12年时间,在1991年选育成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推广500多万亩。随后,他陆续选成的“1376”推广900多万亩,“2611”推广800多万亩,“2208”推广600多万亩,而正在加速推广的“西农979”已累计达到4000多万亩。
为推介良种,王辉曾背起种子,挤汽车赶火车,西走宝鸡,东到渭南,找当地的种子站、种子公司介绍自己的麦种,但效果并不理想。
200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新模式的出台,给王辉大面积推广小麦新品种带来了机遇。
毗邻陕西的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2004年,河南金粒种业有限公司成为“西农979”在河南省的代理推广商。在该企业的推动下,“西农979”在黄淮麦区迅速得到大面积种植。
2005年,“西农979”落户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驻马店。近年来,“西农979”在驻马店的累计种植面积达到660万亩以上,增收小麦超过7亿斤。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计资料显示:“西农979”的实际种植面积为2009年993万亩,2010年和2011年均为1500万亩左右,2012年也在1000万亩以上。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王辉,仍旧在育种田里工作着,他的小麦人生也还在继续。(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