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推进区校融合,破题高质量发展

来源:杨凌发布 作者:杨耀军 发布时间:2019-01-29 21:29

科技底蕴、教育底蕴、人才底蕴、集中彰显了一个城市的品质品味。于杨凌示范区而言,推进区校融合发展无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1月29日,由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的“新闻茶座”第二期活动聚焦区校融合发展。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特邀党工委、管委会分管秘书长、杨凌示范区科技局负责人等嘉宾出席活动。

会上,与会嘉宾通过讲故事,话成绩等方式,就“区校融合”的意义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就2018年区校在人才融合培养、飞地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对区校融合理念、融合机制、融合格局等热点问题,与区内媒体和省级驻站媒体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探讨。

杨凌聚集了农林科大、杨凌职院两所大学,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7000多名科教人员。杨凌的发展更是与他们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2018年4月4日,示范区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调研第一站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拜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并进行了座谈,一起交流探讨区校融合发展大计。

微信图片_20190129210718.jpg

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领导座谈时,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李婧说,杨凌示范区的发展要发挥农林科大的核心支撑作用,这是基本经验,也是基本路径。当前,示范区进入了重要发展阶段,更加离不开学校的支持。示范区将进一步加快“区校融合”步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及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全力以赴支持农林科大建设发展,共同为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作出杨凌贡献。

示范区成立之前,杨凌每年平均流失近百名骨干人才,为了稳定人才,发挥农科教优势,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杨凌示范区应运而生。时至今日,各地为了发展,又在想方设法挖人才,远离大都市的杨凌,稳定人才队伍至关重要。为大学发展和农科教专家提供保障做好服务,是示范区完成国家使命和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看望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康振生、邵明安,小麦育种专家、“三秦楷模”王辉教授,考察旱区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时,李婧对院士、专家教授们为示范区建设发展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希望他们围绕杨凌履行国家使命和自身发展,多提宝贵意见。示范区将为学校和院士专家教授们当好“服务员”,让他们在杨凌安心工作,愉快生活。

微信图片_20190129210726.jpg

2018年以来,杨凌示范区在土地审批、交通运输、校园治安、医疗服务等方面,先后出台一系列保障服务措施,打通政产学研链条,科技成果转化空前活跃,尤其是农业科技大市场的启动,进一步提升了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转化率。

9个多月时间里,从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设立公交专线、成立校园警务室……,杨凌的建设者们躬下身子,认真当好“服务员”,推出了一系列全方位服务保障举措,释放出服务高校的最大诚意,在区校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也让高校的师生看到了示范区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加快区校融合发展战略的决心和空前的工作力度。

微信图片_20190129210734.jpg

有付出就有收获。第25届杨凌农高会首设“区校融合”专题展,充分展现了杨凌示范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融合发展取得的科研成果,80%的成果展品首次在农高会上亮相。其中,展示150个动植物新品种,包括小麦、玉米、苹果、猕猴桃、牛羊等,160多项农业新技术、农业新装备、农产品深加工等最新成果。

可以说,区校融合专题展的设置适逢其时,聚焦区校融合发展成效,为杨凌农科成果展示、转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微信图片_20190129210742.jpg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杨凌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赋能”不断释放运用好区校融合的“加法”,成为破题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杨凌示范区科技局负责人表示,2019年是杨凌示范区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开局之年,杨凌示范区将围绕推动区校协同创新机制、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空间深度融合、服务保障水平提升、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方面重点开展区校融合工作,早日实现共生共荣的融合理念,探索共建共享的融合机制,打造互利共赢的融合新格局。示范区将通过杨凌科创、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杨凌农科服务等三个中心建设,助力示范区区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区校融合发展,既是杨凌示范区立足“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定位,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双一流”高校,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建设好“三区三高地”,履行国家使命的需要,双方要进一步深入交流合作,为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