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依托科技创新平台 助力旱区农业发展

来源:杨凌时讯 作者:行波 发布时间:2018-11-30 09:07

时隔八年,杨凌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从多个领域、多项政策支持杨凌示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打造杨凌示范区“升级版”提供了强大动力。

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赫然列入《批复》中头条支持政策,明确提出“支持杨凌示范区依托区域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这不仅是对杨凌近年来在农业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中取得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杨凌在这一领域突破性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杨凌作为我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近年来,依托省部共建的体制和区内两所大学雄厚的科教资源优势,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在促进农业领域资源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中贡献了“杨凌力量”,展示了“杨凌价值”。

科研成果凝结“杨凌力量”

众所周知,小麦条锈病是世界小麦生产的主要公敌之一,常会造成小麦减产10%到30%,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小麦绝产。面对这一重大课题,担任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教授,顽强攻关30年,破解了被称为“小麦癌症”的小麦条锈病防治难题,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了力量。康振生的科研成果,也为国家年均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收节支达40亿元,这一成果也惠及“一带一路”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小麦条锈病防治的“中国模式”推广到世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位于西农路水保所院内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人才济济,成果斐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提出的作物对多变低水环境适应性的科学概念,证实多种作物一定生育阶段适度水分亏缺可产生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上的补偿效应,节水与增产目标可以同时实现,为推行节水农业提供了有力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邵明安的“广义相似论确定土壤水分扩散系数”一文在《SoilScience》上以首篇位置发表,世界著名土壤物理学家、美国康乃尔大学Parlange教授认为邵明安等在广义相似论应用于土壤水分运动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

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在省部共建体制的推动下,杨凌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的累累硕果。而这,也只是杨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平台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科研平台展示“杨凌作为”

深秋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层林尽染,景色蔚然。位于该校的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任务是根据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针对我国旱区作物抗逆这一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的科研平台,以旱区作物与逆境胁迫为主题,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旱区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截至目前,科技部在杨凌示范区建设了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等9个国家创新平台。其中包括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

近年来,杨凌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五年累计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78项;累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主持课题56项;2017年到位科研经费首次突破5亿元,达到5.19亿元,年均增长9.31%;第一署名单位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情况逐年增长,2017年发表论文2263篇;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9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9项,第一完成单位国家级二等奖12项;省部级奖励351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一等奖72项……

一系列数字见证着杨凌科技创新的能力与实力,彰显着杨凌在我国农业发展的价值和作用。示范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杨凌将深入挖掘《批复》精神,用足用活政策措施,继续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驻区高校,围绕国家农业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技术,深入推进区校融合发展,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发挥现有科研平台在科技资源、人才、项目、资金等方面的集聚作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区域经济发展,为服务旱区农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