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迎着和煦春风,一批批党员干部群众来到绥德县疏属山下,走进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追寻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回顾那段厚重的革命历史,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仔细察看旧址布局和部分复原场景,参观有关专题展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这段厚重的革命历史,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有着重大教育意义。
去年以来,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干部职工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将该旧址打造成更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基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讲好饱含人民情怀的故事
去年9月那场重要的讲解,不仅让马航对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所承载的厚重革命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他作为一名党史研究员的志向。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有两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
“这一幕深深打动了我。我想起查阅文献资料时,那些饱含人民情怀的动人史实。”曾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担任志愿讲解员,现任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科科长的马航说,那段厚重的革命历史对于旧址的讲解员们具有重要教育意义,也更加坚定了大家的理想信念。
“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我们的工作也要围绕老百姓的需求来开展。”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讲解员武美丽看来,讲解不能只是单纯地念稿子,更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参观者更容易也更有兴趣了解革命历史。
去年以来,武美丽与同事们不断尝试创新,不仅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讲解词,还翻阅资料将党史上的故事加入其中。“这样讲解有深度更有温度,通过讲述饱含人民情怀的故事,让参观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武美丽说。
“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把这里变成一个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课堂,感召更多共产党员心怀群众,激励更多人为更加美好的未来奋斗。”武美丽的一席话,说出了该旧址干部职工的心声。
红色“小场馆”筑起教育“大阵地”
4月22日,记者走进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面部分复原场景和有关专题展陈,一下子把人拉回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我们展厅里有一幅‘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的字,这句话是当年中共绥德地委提出来的。”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副馆长、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负责人王晖说,“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护了大批外来知识分子,也将绥德分区建设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分区。”
位于疏属山下九真观的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这“小场馆”如今却是绥德县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
去年9月之后,王晖比原来更忙碌了。“每天都能接到许多省内外的咨询电话。大家都想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前来探访学习。”据王晖回忆,参观人数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24批。
“场馆虽小,但作为党史教育的重要宣教阵地,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提升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构筑红色教育培训新高地。”王晖坚定地说。
“开门”办馆传薪火
旧址展厅内,有一段老一辈革命家关于办冬学的叮嘱。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驻足此地,逐字逐句品读:“必须经过群众,把群众自觉自愿的积极性发动起来,才能把冬学办好……”
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蒲鹏表示,要在新时代办好红色场馆,让红色旧址传血脉、焕新生,依靠群众是根本。
每一座红色场馆,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份精神的传承。去年以来,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实行“开门”办馆,将更多群众吸纳进来,让大家通过参与互动更好地了解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红色精神代代传!大家好,我是来自绥师附小的小小讲解员刘宇萌,欢迎大家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参观。”4月底,15名来自绥德中小学的学生正式成为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的“小小讲解员”,为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讲解那段革命历史。
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是该旧址创新工作方式的系列举措之一。“通过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把红色故事讲出去。这样一来,参观者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孩子也得到了锻炼。”蒲鹏告诉记者。
绥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绥德独有的“身份证”,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联合当地非遗传承人,通过重新填词和编曲,以陕北说书等形式,情景式讲述党史。
“陕北说书是陕北特有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其表现形式深受群众喜爱。我们希望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史讲出来,让更多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进一步坚定大家的理想信念。”王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