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载峥嵘岁月,谱写辉煌壮丽;70年奋斗不止,铸就发展奇迹。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无论是昔日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开拓者,还是如今意气风发、奔跑逐梦的后来人,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5500多个日日夜夜里,紧跟着东方巨龙崛起的步伐,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次突破和一个个跨越。
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都把“三农”问题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1997年7月29日,在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的杨陵,成立了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22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各共建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杨凌示范区认真履行国家使命和自身发展使命,以坚韧顽强的品格,绘就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我国农业崛起先试先行的探索者和贡献者。
从农耕文明之地到农科新城的蜕变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杨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姜嫄的儿子弃因“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帝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于是杨凌就成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1997年7月29日,杨凌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字号”农业高新区,被赋予“国家使命”,将这份对农业的赤诚继承了下来。
坐落于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建校80余年来,一代代师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杨凌示范区的发展历程中,国务院先后3次就建立或支持示范区发展下发《批复》,为杨凌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注入了强大动力。
1997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其实施方案的批复》下发,明确提到“同意将示范区定名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序列”。从此,“杨陵”易名“杨凌”,在国内率先踏上了农业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2010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从2010年到2017年,杨凌科技成果转化率已从45%提高到60%,直追发达国家水平,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30多万人;杨凌农高会通过UFI认证,享誉世界,中国杨凌“农高会”注册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唯一一个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要特色的杨凌自贸片区挂牌成立;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飞速发展,示范区成立前的“八大难”加速缓解……
2018年10月2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正式下发,明确了推动杨凌示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从5个方面提出了35项支持政策,让杨凌再次迎来了一轮崭新的发展机遇。
这22年来,杨凌立足陕西、面向旱区、服务全国,在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种业发展、国际合作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22年,杨凌从关中腹地的一个西北农业小镇,一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蜕变为持续释放虹吸效应的农科新城,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引擎”。
从科技创新到示范推广的“兴农情怀”
近年来,杨凌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加快集聚以人才、技术等为重点的创新要素,深入实施“区校一体、融合发展”战略,建立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多层次沟通联系机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制。
目前,杨凌拥有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近1000名科教人员从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60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与小麦、玉米、油菜、苹果、葡萄、经济植物、中药材、肉牛、奶山羊等生物育种相关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其他科研平台20多个。值得一提的是,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国家小麦育种分中心,小麦育种的科研实力、育种水平、推广规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杨凌,因农而生,因农而兴,与农共丰。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小麦六次更新换代,其中四次都由杨凌主导,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更是一直领先世界。
杨凌示范区成立22年来,每年培育动植物新品种30多个,“西农979”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选育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籽粒直收,打破了制约我国西北地区玉米生产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陕单609”创造了陕西玉米单产最高纪录;有效解决了冬枣在榆林“坐果难”“不成熟”两大难题,创造了自然条件下我国冬枣种植的最北纪录;“瑞阳、瑞雪”苹果通过国审,有望成为黄土高原产区苹果更新换代最具潜力的主栽品种;构建了苹果树腐烂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在苹果产区建立了防控点103个,推广面积1923万亩,挽回产量174.7万吨,累计为果农增收节支94.5亿元……
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对接,科技创新孕育农业发展的生产力。从2006年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翟梅枝主动请缨,次年在陕西省山阳县推动建设核桃种植试验示范站。11年间,把杨凌科技的“根”深深扎在商洛,直到2017年,商洛全市95%的农户种有核桃,总种植面积326万亩,实现年产量12.88万吨、产值28亿元。
这一切,就是以杨凌科技推动示范推广的“杨凌智慧”的生动实践。杨凌探索建立了“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信息化、社会化、多元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体系,把先进农业技术和改革创新红利辐射到更大范围。探索形成了具有杨凌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目前,累计在18个省(区)建设示范推广基地318个,年均推广效益160亿元以上。仅2019年上半年,示范推广面积就达到了6370万亩,示范推广效益129亿元。如今,数以亿计的农民朋友享受到了“杨凌农科”带来的科技实惠。
从自我突破到国际合作的“担当作为”
如今,四通八达的道路纵横交错,宽阔平坦;星罗棋布的小区点状分布,鳞次栉比;功能齐全的产业区区域明显,聚合密集……
22年的风雨兼程,杨凌在自身发展的一次次超越中,科技成果得到一次次突破,示范推广效益的累计增加,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无不显示杨凌的担当与作为。
陕西省人民政府于今年3月制订的《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积极研究推动在杨凌示范区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有关工作”。杨凌国际农业合作交流和对外培训又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其实,杨凌在成立之初,就肩负着对外农业合作交流的国家使命。
作为地处“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杨凌,凭借国家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我国自贸试验区中唯一一个以现代农业为特色的自贸片区的叠加优势,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特有的属性,创造性地打造培训平台,谋划更合理的培训机制,打造最佳解决方案。
近年来,杨凌先后与全球6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3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20多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签订有关协议,300余项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不断开展;面向安哥拉、莫桑比克、吉尔吉斯斯坦等112个发展中国家,累计开展援外培训101期,培养2500多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为世界农业注入“杨凌基因”,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当下,杨凌示范区上下正铆足干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主动聚焦国务院赋予杨凌的新使命,抢抓自贸区和上合基地建设新机遇,在新时代下奋力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