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杨陵区)精准扶贫工作动态(第37期)

  近期,揉谷镇精准扶贫工作队结合实际,深入调研,积极思考,对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现将其撰写的《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全文予以转载,请各工作队、工作组结合各自实际参阅,努力推动示范区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                  

 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
——以揉谷镇为例浅析帮扶措施的落实贵在精准

新时期的精准扶贫脱贫不仅是一般意义上针对贫困人口的扶持,更是对过去扶贫脱贫工作的总结、提升与创新;既要深刻揭示扶贫脱贫工作的规律性,更要细化工作方法与实施路径。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必须认真落实中省、示范区和杨陵区的统一部署,坚持精准施策、高位推进。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健康扶贫、教育助推、住房改善、社会保障兜底等六类帮扶措施,是落实精准帮扶工作的重要举措,突出精准是确保帮扶效果的关键所在。近日,通过深入基层,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形成了关于落实精准帮扶措施的思考与建议。

一、突出机制创新,狠抓产业扶贫。脱贫靠增收,增收靠产业。一要创新扶贫模式,发挥致富带头人引领作用以及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坚持扶贫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和贫困对象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经济能人与农业农村发展链接、与贫困群众结对,壮大产业支撑,激活内生动力。要抓好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的建设、管理和运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建立完善“公司+基地+农户+金融+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加大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电商、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产业项目扶持力度,确保村村有致富产业、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二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手段、长久之策。按照“区级统筹、镇办主导、产权到村、收益到户”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一镇(街道)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三级扶贫产业体系。打造“一镇(街道)一业”,出台奖励扶持政策,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和本地“能人经济”发展,让产业红利覆盖贫困人口。打造“一村一品”,在各村(社区)建设资产收益型扶贫项目,将贫困人口纳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直接受益。打造“一户一产”,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落实一个家庭增收项目。通过产业帮扶全覆盖,使所有贫困户享受镇(办)、村、户三重产业增收保障,有效解决贫困户长期增收、稳定脱贫的问题。三要充分挖掘村级资源优势,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在产业扶贫中,要切实把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搞清楚,统筹规划,精准定位,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发展特色种养业,要根据生产力状况、劳动者素质等选择产业,尽可能考虑群众对产业的适应和参与度,让他们从事乐于接受、产出效益好的产业。笔者认为,土地资源并非产业扶贫的唯一或充要条件,诸如杨陵梁氏窑、权家寨建材市场,崔西沟民俗村,新集葡萄种植,杨凌蘸水面,以及武功倪家锅盔、北韩麻花等能够创出品牌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应该引起我们对产业发展内涵与外延的深刻思考。

二、补齐关键短板,统筹城乡发展。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发展的短板,要通过脱贫攻坚,切实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生产生活条件。要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第一追求,在抓好城乡建设、提升服务上下功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老百姓钱袋子更鼓,笑容更灿烂;在打通迈向幸福“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进一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公共服务短板,让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生活环境更加美丽;在建设全域旅游基地发挥龙头作用上下功夫,加快形成“十里陵湾”精品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让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加速农村住房改造力度,尽快消除贫困户危房,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村组道路硬化等项目建设,确保农产品“走得出去”,扶贫项目“引得进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抓好污水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筑牢脱贫屏障。

三、突出民生保障,加速脱贫步伐。社会保障是贫困人口民生底线的“安全网”,要把贫困群众作为保障重点,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兜底政策,同农村低保、养老、新农合、困难学生资助等各类社会保障政策有效衔接,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全面推进教育帮扶,整合教育、工青妇等部门力量,贫困生帮扶做到全覆盖。完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办法,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切实解决因病致贫、返贫和因生育缺陷造成的代际贫困等难题。在把握好“两不愁、三保障”和收入标准“基准线”的同时,对那些在收入数字上虽已脱贫,但因在子女教育、老人赡养、长期就医、债务沉重等方面的刚性支出多、负担重,实质上还生活在贫困状态的群众,仍然要扶一把、送一程,切实做到真脱贫、脱真贫(比如田西村贫困户赵栓全等)。对于五保户、精神类疾患、智障、肢体残疾以及听视力障碍等残疾贫困户,要区分不同情况,坚持多措并举,“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户因人施策,提出集中托养(托管)等系统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四、实施精准扶贫,激发内生动力。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贫困村的乡土能人。对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又熟悉家乡情况的进城务工农民,要引导和支持他们返乡创业。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上岗证书培训、青年农民再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依靠科技发展产业及创业就业的能力。调研中发现,有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打工挣了钱,但并未拿多少回来贴补家用,如田西村陈兵社儿子外出务工近乎10年杳无音讯,将留守在农村的老小推给社会来“扶贫”,缺乏最基本的家庭责任;权家寨村贫困户姚春云拒绝赡养老人,自己缺乏志气,这些不孝的行为应受到道德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扶贫扶一时,不能扶一世,思想脱贫是关键。要扭转简单给钱给物的“保姆式”扶贫,立足贫困对象,坚持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引导贫困农民转变传统思想观念,重塑农民的精神世界,克服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设身处地为贫困户出金点子、找好办法、指新路子,让群众感到致富有门、脱贫有路,把群众脱贫的激情与斗志充分调动起来,从而立志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新集村贫困户王军虎身残志坚(患有强制性脊椎炎、内风湿、银霄病以及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在轮椅上指导葡萄生产作务技术,经济收入可观,成为脱贫致富的示范和典型,值得深刻挖掘和宣传褒奖,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五、突出压实责任,确保真脱贫脱真贫。建立“党政领导、镇办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扶贫脱贫帮扶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要充分发挥各村(社区)、工作组、帮扶部门、包联企业的应有作用,切实为村组和贫困户办实事、解难题。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涉农资金、帮扶资金等, 努力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完善“政府担保、银行授信、贫困户受益”的金融扶贫模式,为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建立完善贫困人口贷款贴息政策,调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积极性。协调农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参与扶贫工作,拓展服务项目,降低贷款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满足贫困户贷款需求。积极尝试“协会、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致富能人聚在产业链,产、加、销农民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大力推行“党员能人组团带动、党员责任区帮扶带动、党员先行承包带动”等帮扶促富模式,创新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电商扶贫、互联网+扶贫等路径,推动致富党员帮助脱贫、困难党员带头脱贫,做到产业发展有特色、就业帮扶有创新、危房改造有成效、教育帮扶有亮点、健康帮扶全覆盖、社会保障更有力,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