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第六章 着力扩大农业科技示范效应

第六章  着力扩大农业科技示范效应

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加强示范推广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加快布局各类示范基地,不断完善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杨凌农科”品牌影响力,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节  加强示范推广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进一步加强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认证中心、杨凌农业大数据中心等六个中心建设,全力做好旱区农业技术报告、农业产业投资报告、杨凌现代农业发展报告等三个报告发布,充分利用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全国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个平台,切实提高杨凌示范区在现代农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二节  加快布局各类示范基地

根据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杨凌核心示范功能,加快布局一批区域重大农业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和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推广基地。

杨凌核心示范能力建设工程。完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实施西部旱区“三农”信息化应用试点工程。发挥杨凌农业科技优势,围绕粮油、果树、瓜菜、畜禽、区域特色产业、农业工程、中药材产业、旱作农业与节水工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信息等领域加强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应用和示范,支撑引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

区域重大农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根据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需求,依据旱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围绕粮食、畜牧、棉花、蔬菜等旱区优势主导产业,以及生态、节水等区域重大共性技术需求,建立50个左右集产业技术集成、试验示范、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重大农业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

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工程。依据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围绕旱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选择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采取市县政府、农业科研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方合作的方式,在区域主导产业核心区和我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建80个左右具备产业技术研究、技术成果示范、农民技术培训、科技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区域特色产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加强与西部各地区合作,深入实施对口援藏、援疆工作,在西藏阿里地区援建现代农业示范园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第三节  不断完善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不断深化和完善大学推广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大学推广模式。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作用,积极探索与市县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科技服务机制,按照“建在产区、长期坚持、国内一流”的原则和建设“百年老站”的目标,新建一批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构建以杨凌示范区为中心、以陕西为重点、面向北方旱区的区域性科教资源整合大平台。

加强产业链推广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大力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支持涉农企业扩展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链推广企业,建设产业链推广基地、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围绕产业链布局推广链,以涉农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为纽带,集聚人才、技术、标准、金融、管理等创新创业要素,开展科技推广,带动产业发展。

丰富和扩大展会和媒体推广。支持继续办好一年一度的杨凌农高会和网上农高会,提高农高会品牌影响力。举办西部(杨凌)农产品农资交易会暨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洽谈会等农业专题展会。支持农林卫视频道、《农业科技报》发展壮大,打造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科技频道和贴近农民、贴近农业、贴近农村的全国科技类涉农大报。

培育和拓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型业态。将履行国家使命和推动自身发展相结合,加快培育“互联网+”的现代农业示范推广新型业态。支持产业链推广企业立足杨凌,辐射区外,扩大产业规模。发挥杨凌科教优势,加快发展技术服务、产业咨询、规划设计等服务模式。

第四节  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培训能力建设工程。完善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制度,建立培训跟踪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杨凌农科”培训品牌的影响力。发挥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作用,构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为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立以示范区为核心,对外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为依托,覆盖旱区、服务旱区的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成“杨凌职业农民培训名师资源库”,形成以杨凌专家为主体,旱区当地专家为补充,相对稳定的、能够常年活跃在培训一线的一支师资队伍。依托杨凌现有资源优势,设立农民发展学院,培养职业农民、农村技术能手和农村基层干部。

基层能手培训工程。针对具有初级技术证书的农民,实施继续和提高教育,培养服务农业生产的一线农民工程师队伍。面向现代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等,努力造就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带头作用突出的农民经营师队伍。面向中小型涉农企业家、合作社理事长等,培养一批“能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创大业”的农民企业家队伍。面向农村基层管理和推广人员,培训一批管理水平和科技素养高的农村基层管理干部。

培训模式创新工程。以两所大学作为理论培训阵地,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实训基地,形成“课堂教学+基地实训”培训模式。探索市场参与的利益分担与共享机制,通过“受托培训”“ 订单培训”“ 工读结合”“ 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咨询培训机构、涉农龙头企业成为培训的主体。发挥好农林卫视、农业科技报、杨凌科技示范推广网以及杨凌农高会作用,开展网络、展会、媒体培训与咨询服务。

 

专栏二  科技示范推广重点项目

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认证中心、杨凌农业大数据中心及道路、给排水、电力、燃气、人防、暖通、消防等配套基础设施。

西部旱区“三农”信息化应用试点工程。整合和共享北方旱区十省(区)、“一城两区百园”信息化建设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合公益化、社会化以及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构建“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

旱区植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以杨凌示范区为核心,在区内外建立3000-5000亩的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种植展示基地,聚集展示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开展市场化运作的品种权交易。

农业科技成果聚集展示平台。以杨凌本地现有科技成果资源为基础,展示国内外高精尖农业技术和农业装备,建设具有全国影响的农业科技成果聚集展示平台。

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围绕粮油、畜牧、棉花、蔬菜等旱区具有较大覆盖面和影响力的优势主导产业,建立50个左右区域重大农业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新建80个左右区域特色产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旱区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到2020年,为每个示范推广区域主导产业培养10名左右高水平的产业技术推广专家、100名左右的基层农技骨干、1000名左右的职业农民,农民技术培训累计达到2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