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教育强区,助推杨凌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贯彻实施意见以及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示范区实际,现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全面优化教育结构、资源布局和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全力打造与杨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适应、人民群众更满意的教育,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二、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题,让内涵发展成为教育发展共识,教育体系与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相匹配,信息化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智慧化成为教育管理的主要形式。教师队伍梯次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2016年秋,实现十三年免费教育(学前一年、义务教育九年、普通高中三年)。2017年,基本解决小学“择校热”、幼儿“入园难”和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2018年,实现省级教育强区目标。2020年,建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形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公平教育,建成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建立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实施富有成效的社会服务,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重点实施以下十项工程,全面加快示范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
(一)学前教育普惠工程
全面完成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并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做好全区学前教育配套规划。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原则,拓展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力争到2018年,实现公办幼儿园数量、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严格落实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保育员、保健员持证上岗,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100%。提高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比例,按照“两教一保”要求,配齐配足各类专业人员。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落实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同等的法律地位。加大学前教育“民办公助”力度,在资金与政策上对普惠性规范化的民办幼儿园重点倾斜。建立公办、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机制,实现公办民办共同发展。力争到2018年,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省级示范幼儿园达到6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9%以上。建立学前教育教研指导制度,落实常规化教科研工作机制。构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加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
(二)义务教育均衡工程
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夯实杨陵区主体责任,加大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力度,切实做好学校布局调整,持续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到2017年,全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教育资源配置全部实现标准化,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学生保障水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育人方法,形成德育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实施好体育艺术“2+1”项目,保证每个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到2018年,全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达到95%以上。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推行学校章程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强化制度引领,改革学校评价制度,建立“标准化管理(底线管理)+特色发展”的中小学办学评价体系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三)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工程
坚持自主发展、特色办学,持续加强学校内涵发展,着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改革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育人模式,支持优质民办高中发展,建立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多模式、多取向、开放型的优质普通高中教育新格局。到2018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并适度提高普通高中升学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尝试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制。丰富高中选修课,扩大选修学分在高中毕业学分中的比重。建立规范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度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逐步实行综合录取、特长录取和推荐录取等多种方式。完善普通高中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多元化办学模式评价制度,引导和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到2020年,至少建成1所省级示范高中。
(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工程
建立健全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以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要求为标准,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职业学校标准化、特色化和现代化建设。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师资培养。依托示范区农业科教优势,建设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和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实训基地,提高全区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度。推行中等职业教育“2.5+0.5”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5%以上,就业率达到98%以上。力争到2018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具有杨凌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将杨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建成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五)智慧教育建设工程
每年建设一批智慧教室,大力扶持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学校,以智慧教育建设为抓手,打造杨凌特色教育品牌,助推教育现代化发展。积极推进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校园管理数字化,到2017年,全区“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达到100%,每个教学班的互联网带宽达到4M以上;到2018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活动教师参与面达到90%以上,全面实现教学手段信息化、教育管理智能化目标。常态化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持续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全区基础教育大数据库,实现教育资源普遍共享,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和普及。
(六)学校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决策、执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协调发展的教育管理服务机制,扎实推进依法治教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在重点改革、重大政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进一步简政放权,落实学校独立法人地位,厘清校长权利与责任清单,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创新内部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建立符合学校校情的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引导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学校管理与评价,促进学校管理与运行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逐步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教育决策公示、听证制度,推行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程序。强化教育督导,加大督查和问责力度。实行检查提前报批审核制度,切实减轻学校工作压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第三方社会机构开展教育托管评估监测工作,推行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七)外向型教育教学机制创新工程
加强与发达国家、省内外名校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建立校际交流合作机制,有效开展访学活动。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大力开展项目合作,积极引进区外优质教育资源来杨凌办学,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强化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有效联合,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推动教育资源要素在全区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展交流和托管,促进学校管理水平跨越式提升。
(八)教师队伍优化提升工程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科学补充机制,建设教师资源管理中心,加快解决幼儿园和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导致的专任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推行教师职称评聘分离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按照“四有”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校长聘任制,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增加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鼓励、支持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到2020年,小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5%以上,初中专任教师本科率达到98%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达到1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创新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义务教育学校新招聘教师必须先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3年以上,积极推进城区优秀教师去农村学校开展支教工作。
(九)教育科研改革创新工程
加强教研室、电教中心建设,发挥杨凌名师工作室作用,持续性开展课堂教学模式、自主管理、教学评价研究。到2017年,教研室通过省级标准化验收。加强“高效课堂”、“两考”命题、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等前瞻性课题研究,到2018年,全区实现国家、省、市级课题立项100个以上,以课题研究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反哺教育教学与管理。完善体音美中心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全区薄弱学科教师“打通”使用,变“学校人”为“系统人”。建立向农村偏远学校、一线教师倾斜的素质教育质量考核体系,完善奖惩管理办法,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积极招引优秀的研究和创新团队,建立发现问题、指导教学、评价教学的教科研指导机制,发挥教科研对教学的引领、指导作用。
(十)特色校园建设工程
以平台建设为重点,契合时代要求,加强特色校园建设。发掘学校在管理、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德育艺体、科技实践等方面的特色,积极开展省级文明校园、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省级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示范基地、省级“平安校园”、省级示范幼儿园创建工作,扶持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校园。创新育人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办学内涵和办学水平,形成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教育发展态势,以特色教育促进全区教育提水平、上台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到2018年,基本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素质教育新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把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创新思路举措,动员各方力量,确保如期总体实现现代化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为引领,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与目标差距较大的领域和环节出台改革措施,逐步解决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二)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按规定标准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并全部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以教育优先投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符合教育现代化实际需要。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建立捐赠教育激励机制,鼓励、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金支出方向,推进教育资金优化整合。
(三)严格考核奖惩
示范区教育和统计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年度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及时研究、解决问题,以教育现代化监测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把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作为相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并定期公布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