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实施意见

来源:管委会网 发布时间:2016-09-22 15:07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陕发〔20161号)精神,结合杨凌示范区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十三五”时期,杨凌示范区农业农村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高举农业示范引领旗帜,突出供给侧改革,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治理规范化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打造全国“四化同步”典型和“五大发展理念”范例,基本完成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的主要任务,成为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走在全国前列,农业领域对外影响力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2018年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特色农业

(一)加快种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杨凌种业科技优势,进一步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种业资源,引导种业研发团队和种业企业在区内聚集,把杨凌打造成西部种业之都,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杨凌力量。到2020年,种子产业基金投资额达到5亿元;种子产业园规范运营;引进培育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家,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0家以上,种子企业达到50家以上;每年试验示范展示新品种2000个以上,审定登记新品种30个,植物品种权交易50个。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开展农科专家“进村入社”活动,帮助新型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塑造工程,修订完善职业农民认定标准,支持企业建立农民培训基地,推进职业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健全完善产品推广系统,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农业众筹等农业新型业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试点,规范发展合作社联合社。组建联合社5个,发展示范家庭农场10家。

(三)扎实推进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发展规划》,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探索跨区域合作机制、示范推广绩效评价机制,推动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和能力提升。大力发展会展业,全力办好农高会。定期召开示范推广片区座谈会或组织观摩活动,支持有关单位和企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建基地、搞示范。到2020年,发展示范推广基地400个左右,年示范推广总面积超过1亿亩,年示范推广效益230亿元以上。

(四)持续推进面向旱区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着眼于带动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好《面向旱区职业农民培训规划(2013年—2020年)》,发展一批培训机构和分中心,定期组织召开面向旱区的优秀职业技术农民经验交流会。探索引入市场化机制,在全产业链上进行垂直整合,建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实现职业农民与农业园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有效对接,不断扩大“杨凌农科”培训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年面向旱区培训农业实用人才4.5万人,其中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受训人数不少于1万人。

(五)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按照“招团队、建平台、强服务、促产业”的思路,进一步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抓紧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众创空间”,发挥创业孵化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团队特别是区内高校在校学生开展技术创业,提升创业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到2020年,引进并支持150个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杨凌创新创业。

(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按照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制定并实施《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集聚和统筹区内外农科教资源,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农业大数据为抓手,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延伸服务内涵,打造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转化服务平台。建立品种权价值评估体系和品种权质押、保险、融资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能够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全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依托各层各类孵化器,招引一批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为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建成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转化服务平台。

(七)组织实施中国杨凌农业云工程。打造中国杨凌农业大数据中心和农业示范推广平台、农业电商服务平台、农产品安全认证溯源平台、农村土地确权平台,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品流通服务等产品,加快现代农业示范推广、电商产业发展、农产品安全认证等工作步伐。加快建设农业电商产业园,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品牌推广模式,加快打造杨凌“电商经济圈”,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题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全覆盖,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信息化翅膀”。实行“网上农高会”会员制,全面升级网上服务。完善优化网上平台布局,充实展览展示平台和网上商城数据。提升“网上农高会”质量。

(八)加强现代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着眼于提升杨凌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农高会国际合作周交流平台,促进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互动交流,进一步加大涉农外资企业引进力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打造丝绸之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为抓手,利用已建成的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英可持续农业创新协作中心等11个国际合作平台的优势和潜力,扎实做好建园区、做示范、搞培训、引技术等工作,深入加强现代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加强杨凌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建设。

二、绿展,着力推文明建

(九)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加快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提高标准化生产比率。完善杨凌安全农产品溯源体系,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全面开展品牌创建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扩大溯源认证覆盖面和数据库,推广复制杨凌安全农产品溯源管控模式。

(十)加大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推广高效缓释肥、有机肥、低毒低残高效农药和绿色防控,开展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修复等试验示范。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和农村沼气工程。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到2020年,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得到广泛推广。

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十一)全力推进陕西省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区位、科技、人才、政策等优势,围绕粮食、果品、畜产品、蔬菜、茶叶及特色农产品六大重点产业,以陕西省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为载体,重点培育、引进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企业集群,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利益共同体。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及商贸物流产业体系。

(十二)加速产业融合,探索发展第六产业。实施现代农庄集群工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编制实施现代农庄集群规划,发展30家集种植养殖、产品加工、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庄。通过举办“现代农业休闲游”四季系列活动,推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

(十三)持续推进“一村一镇”特色现代农业综合改革示范点建设。挖掘杨凌现代农业资源优势,以农业科技产业和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导,探索三农融合、三产融合新模式、新机制,实现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和镇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围绕农业提质增效、主导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循环经济发展、职业农民塑造等工作,扎实开展揉谷镇和新集村现代农业改革创新综合示范试点工作。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万元。

四、推乡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全域城一体化

(十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多规合一”,按照“全域杨凌”的城乡规划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推行城市“街区制”管理,力争列入全省城市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试点。增强基础设施配套能力,重点抓好电力线路改迁、市政供热、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加强社区巷道硬化,提高乡村道路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标识等配套设施,加大危桥险路整治。

(十五)推进精准扶贫,开展农科扶贫。全面落实中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完成示范区各项精准脱贫任务,并在做好高标准精准脱贫的同时,主动承担全省农业科技扶贫职责,助力全省乃至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6年底,在全省5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实现示范基地在全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覆盖。到2017年底,示范区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到2018年,示范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推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十六)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新模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标准的研究制定,设立新品种试验示范风险基金,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出台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和追溯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

(十七)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开展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转。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在确定农村集体组织成员资格,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础上,事实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切实解决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难题。到2020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十八)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快构建农村金融改革试验示范区,推进杨凌农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农村金融发展新模式,鼓励引导信贷资金向“三农”倾斜。支持杨凌农商行转型为跨区域、特色化的农科银行,发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推进设立新农互联网银行。构建农村信用信息评级体系,破解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不足问题。设立农科担保公司,发挥融资担保平台作用,积极解决现代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开展针对现代农业产业特点的农业保险产品创新,进一步拓展“三农”保险广度和深度。

六、加强组织领导,不提高做好“三”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十九)健全“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区各级各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明确领导责任,量化任务措施,加大考核力度和责任追究,形成层层抓落实的组织领导体制。杨陵区委区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做好“三农”工作的直接责任,围绕中心部署安排工作,推动工作落实。农业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决策服务、督促检查等职能作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做好各项工作。

(二十)巩固基层党建工作基础。抓好以农村、社区、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四位一体”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健全基层组织,重点加大在农民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农民工聚居地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规范基层组织建设,确保“五有”要求在农村、社区全面落实,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活动经常化开展、制度化运行。全面推广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群众办事干部代办、党员作用发挥积分制管理等好做法,深入开展后进村、后进社区党组织集中整顿活动,增强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打造“杨凌党建”品牌,采取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等形式,“量身定做”一系列有特色的党建活动,把产业链党建工作做实做活。

(二十一)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民主制度,形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扩大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继续搞好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规范村“两委”职责和村务决策管理程序,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制度设计,健全村民对村务实行有效监督的机制,加强对村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确保监督务实管用。激发农村社会组织活力,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构建农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新型社区建设行动,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坚持不懈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