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发布时间:2014-02-19 15:40

杨陵区委、区政府,党工委和管委会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向旱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发展规划(2014年-2020年)》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杨凌示范区工委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2014年2月17日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向旱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发展规划

(2014年-2020年)

为深入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和杨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杨凌农科教优势,加快推进杨凌示范区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特制订本发展规划。

一、序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旱区农业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旱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气候资源多样,是全国农业增产潜力最大的区域,是保证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增长极。北方旱区拥有耕地12.2亿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2.6%,据统计,生产了全国55.6%的粮食、76%的棉花、53%的蔬菜、49.3%的油料、56%的木材、56.2%的水果,牛肉、羊肉等肉类产量占全国的61%,蛋类占全国的70%以上、奶类占全国的90.4%,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域。

目前,我国旱区农业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区域发展不平衡,协同推广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科技对旱区农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农业信息化程度偏低,先进、适用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渠道不太畅通,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产品竞争力不强,旱区农业效益不高。要实现旱区农业增产的潜力和保证未来粮食的安全,需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的支撑引领。

国家对农业科技发展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国家《“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把农村科技服务与基层科技工作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要以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推进大学农科教推广模式,发挥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全面推进“一城两区百园”建设,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设。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明确要求,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使杨凌示范区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农村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的重要基地、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以及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杨凌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成立杨凌示范区的目的,就是要发挥杨凌示范区的农科教优势,不断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杨凌示范区成立16年来,认真履行国家使命,与区内科教单位形成合力,紧紧围绕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创新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的模式,取得了重要成效。目前已在我国旱区在内的16个省区陆续布局建立了18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这些基地集科学研究、技术示范、人才培养、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于一体,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载体和便捷通道。依托基地引进推广国内外动植物良种1700多个,转化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1000多项,培训农民12万人次,6000多人获得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旱区500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4300万亩,示范带动效益超过100亿元。探索出大学推广、产业链推广、媒体推广、展会推广等一系列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为旱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提供有效途径和模式,初步形成了“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格局。

面对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围绕国家赋予杨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杨凌示范区将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农业科教优势,以发展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为核心,不断完善面向旱区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素的聚集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挥杨凌示范区农科教优势,按照“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总体格局,以带动引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科教单位、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推广主体广泛参与,以发展建设面向旱区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为核心,提升水平,扩大覆盖,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旱区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整合资源、创新机制。针对当前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的实际,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探索新形势下信息化社会化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坚持以科技项目为纽带,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为载体,开放式运行和管理,有效整合基层农技力量、科教单位、涉农企业、农村经合组织等各类推广主体,形成工作合力,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发挥优势、服务产业。遵循农业技术推广公共产品特性,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作用,以旱区现代农业需求为导向,集聚各类科技推广要素,发挥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教优势,合理组织重大科技推广项目,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强化基础、分类指导。重视发挥和调动区域内涉农科研院所的作用,搞好技术辐射源建设和杨凌示范区核心示范能力建设。加强对示范基地建设的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基地运行管理的制度和规范。已建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要进一步强化辐射带动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新建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要体现三农融合,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合理布局,完善功能。

——突出重点、逐步推进。根据旱区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别、需求差异和财力支持保障状况,以重大特色产业的关键技术推广为核心,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面向旱区组建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的总数翻一番,力争达到350个左右,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亿亩,年示范推广效益达到200亿元,累计培训农民20万人次。

“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推广格局进一步强化,基地建设的布局不断优化,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带动区域逐步扩大,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信息化社会化农业科技创业推广体系基本建立。将杨凌示范区逐步发展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业服务的重要载体,成为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重点任务

立足现有工作基础,根据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以区域重大农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旱区现代农业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建设、旱区现代农业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杨凌核心示范能力建设为重点,规划实施以下任务。

(一)区域重大农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依据旱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围绕粮食、畜牧、棉花、蔬菜等旱区具有较大覆盖面和影响力的优势主导产业,以及生态、节水等区域重大共性技术需求,建立40-60个左右集产业技术创新、技术示范、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综合性强的区域重大农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水安全战略工程的实施,提供支撑。区域重大农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布局见表1。

表1:区域重大农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序号

产业类型

区 域

主要动植物种类

1

粮食产业试验示范基地

西北旱区

小麦、玉米、薯类

华北旱区

冬小麦、夏玉米

1

粮食产业试验示范基地

东北旱区

大豆、春玉米

西南旱区

水稻、玉米

2

棉花、油料产业试验示范基地

新疆

棉花、油葵

华北

棉花

渭北及陇西

旱地冬油菜

青藏高原

春油菜

3

畜牧产业试验示范基地

西北旱区

肉牛、奶牛、肉羊、奶山羊

西南旱区

肉羊、蛋(肉)鸡、生猪

华北旱区

生猪、肉牛、奶牛

4

蔬菜瓜果产业试验示范基地

黄土高原

苹果

河西走廊

瓜果产业

新疆

枣、葡萄产业

青藏高原

设施蔬菜

华北旱区

设施蔬菜

(二)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推广基地建设

依据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围绕旱区特色农业发展需要,选择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采取市县政府、农业科研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村经合组织等多方合作的方式,在产业核心区域,建立约300个左右具备产业技术研究、技术成果示范、农民技术培训、科技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区域特色产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区域特色农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布局见下表2。

表2 区域特色农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布局

序号

区 域

特色产业类别

1

西北旱区

苹果、红枣、猕猴桃、樱桃、小杂粮、马铃薯、肉羊、肉牛、奶牛、生猪、核桃、板栗、仁用杏、茶叶、蚕桑、瓜菜、葡萄、枸杞、梨、中药材等

2

东北旱区

特种养殖、中药材、核桃、板栗、春油菜、油葵、设施蔬菜、小杂粮等

3

华北旱区

苹果、红枣、梨、设施蔬菜、桃、仁用杏、小杂粮、红薯、中药材、特种养殖等

4

西南旱区

中药材、花卉、小杂粮、特种养殖、油菜等

(三)旱区现代农业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建设

整合旱区农业科教资源,建立适应旱区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加强杨凌示范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核心能力建设,通过培训,为受训人员评定颁发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建立培训跟踪管理和服务制度,不断提升“杨凌农科”培训品牌的影响力,形成具有杨凌特色的农业科技培训产业,把杨凌建设成为我国旱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领军人才和职业农民的培训中心。充分发挥旱区各区域的农业科教培训资源作用,以产业试验示范站和示范推广基地为载体,建设旱区职业农民培训网络体系;探索建立区域间职业农民培训的协同联动机制,形成区域内涉农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培训机构、龙头企业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培训新机制。

到2020年,培训职业农民20万人次。其中,农业技术工人2万人次,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种养大户、农业科技特派员2万人次,基层农技骨干1万人次,其它各类产业的职业农民15万人次。通过7年的努力,为每一个区域主导产业培养10名左右高水平的产业技术推广专家、100名左右的基层农技骨干、1000名左右的职业农民,为旱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四)旱区现代农业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以“智慧农业”为目标,在杨凌示范区分别建立基于现代信息云技术的杨凌(中国)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旱区现代农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和“网上农高会”信息服务平台,在旱区不同区域按产业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将旱区各产业示范基地作为信息采集平台和服务终端,建立整个旱区多渠道、全方位、广覆盖的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重点建设农业环境数据信息采集、存储与检索中心、数据信息分类处理与发布中心、农业专家远程咨询服务平台、农业科技远程培训终端等配套设施条件,为产业科技信息的接收、传播和应用提供保障,实现杨凌核心示范基地与旱区不同终端用户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远程会商。为旱区农业发展的组织者、管理者、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农业产业信息服务,提高旱区农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五)杨凌核心示范能力建设

1. 杨凌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进一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围绕旱区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需求,依托杨凌已经建成的国家(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平台资源,组织实施“干旱半干旱节水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和“黄土高原旱区增粮增效科技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重点围绕以下领域加强产业技术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支撑引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领域与创新重点见下表3。

表3:研究领域与创新重点

序号

研究领域

创新重点

1

粮油作物种质资源发掘和品种选育技术

主要农作物优质种质资源发掘与构建技术,种质资源分子评价技术,规模化制种、繁育技术和种子综合加工技术

2

畜禽产业品种选育和防控技术

畜禽优质种质资源发掘技术及分子育种技术,良种繁育技术,安全高效饲料和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创制高效疫苗、安全型兽药及器械

3

经济作物品种改良和产业发展

区域特色经济作物优质种质资源发掘与扩繁技术,新品种引种、筛选、驯化和培育技术,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经济作物优生区划和经营模式研究

4

农产品加工和质量安全技术

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生态型加工技术与设备,绿色储运技术与设备,冷链物流技术,农产品生产信息溯源、监测监控技术,食品安全防控技术

5

农业装备与设施

多功能便携品作业装备技术,智能机械、健康养殖设施与技术,保护性耕作机械和技术,温室设施及配套技术装备

6

旱作农业与节水工程技术

灌溉节水、旱作节水、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精量灌溉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及设备,水土资源与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7

农林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农林生态系统综合调控,农林病虫害生态灾害防控技术,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技术,土壤肥力综合提升技术,农林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

8

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

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采集技术,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农村远程信息服务技术

2.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升工程

瞄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以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为技术依托,以多学科的农业科技人才为支撑,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将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交易的中心,成为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为旱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示范样板、配套完善的集成技术体系和可供借鉴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

重点围绕现代种业、现代果业、高效畜禽养殖、苗木花卉、高效设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农产品加工、有机循环农业、标准化农业等领域,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增强园区示范能力。

加强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杨凌)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两个中心能力建设,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植物品种权的征集、发布、推介、交易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建成杨凌示范区产品检验检测、质量认证、职业农民培训三大中心;实施旱区“三农”信息化应用试点工程,完善远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延伸推广触角,扩大辐射半径,增强示范效果。

3. 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和示范推广交流与合作

鼓励引进适合旱区农业发展需要的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业装备制造技术。加大农业生物基因资源的引进,强化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巩固和深化与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引进。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契机,进一步加大“走出去”力度,促进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家部委援外和农业科技培训项目,支持产业链推广企业、国际科技特派员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国家以及埃及、喀麦隆等非洲国家布局建设一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把杨凌发展成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四、体制机制创新和模式探索

(一)深化和完善大学推广模式

进一步探索完善“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大学推广模式。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作用,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科技服务机制,按照“建在产区、长期坚持、国内一流”的原则,以建设“百年老站”为目标,坚持发展与提高并举,建成一批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实习实践和信息监测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构建以杨凌示范区为中心、以陕西为重点、面向北方旱区的区域性科教资源整合的平台。实现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人才相互联动,构建“大学+试验示范站+科技示范户+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快捷通道,促进大学科技成果与地方产业发展有效对接。

(二)加强产业链推广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

大力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支持涉农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链推广企业,建设产业链推广基地、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广链,以市场为导向,以涉农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条为纽带,集聚人才、技术、标准、金融、管理等要素,带动技术扩散和产业发展。

深化“一城两区百园”农业科技合作。依托科技部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杨凌示范区与北京农科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一城两区” 合作,与其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互动发展关系,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合作以及科技特派员创业合作,积极探索农村金融创新、推广模式创新。

(三)丰富和扩大展会和媒体推广

以杨凌农高会、西部(杨凌)农产品暨农资交易会为重点,不断发展壮大品牌展会,招引举办各种专业会议和展览活动,培育壮大会展组织和会展企业,完善会展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农高会”的国际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建设“网上农高会”信息平台,逐步把“农高会”办成国际知名、全国最具影响力和最受农民欢迎的农业科技展会,把杨凌打造成全国农业会展之都。支持“农林卫视”、《农业科技报》发展建设,打造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农业科技频道和贴近农民、贴近农业、贴近农村的涉农科技大报。

(四)开展大规模的农民科技培训和职业农民培育

围绕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坚持政府主导、注重实效、分类培训、规范管理的原则,发挥杨凌农科教优势,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水平,打造“杨凌农科”品牌,培养和发展适应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职业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五)培育和拓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型业态

将履行国家使命和推动自身发展相结合,注重培育现代农业示范推广的新型业态。支持产业链推广企业立足杨凌,辐射区外,扩大产业规模,发展总部经济。发挥杨凌科教优势,开展科技服务、产业咨询、规划设计,发展咨询服务业;以杨凌农高会、农业科技报、农林卫视等为依托,围绕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培育和壮大会展业、科技文化产业。以农民培训、职业农民培育为基础,探索形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投融资,支持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设,发挥其在跨区域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在履行国家使命、扩大示范推广效应的同时,提升示范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升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进一步强化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职能,做好面向旱区示范推广工作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管理监督等工作。坚持杨凌示范区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示范推广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整体工作合力。继续扩大同旱区有关市(县区)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双边或多边的高层会商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搭建农业科技和产业合作地区间合作的框架,促进各类推广主体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产业合作。

(二)加大经费投入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地位,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推广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一是积极争取中央、陕西省财政及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跨区域、跨省份的示范推广基地建设;二是杨凌示范区财政设立2000万元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专项资金,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以科技推广项目的形式,支持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支持各类推广主体开展工作;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辐射带动区域政府加大经费投入。

(三)强化管理服务

制定《旱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和《旱区现代农业示范推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指导基地的建设发展,支持基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完善科技示范推广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考核奖励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对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先进基地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进展缓慢,示范作用不明显的,进行调整和淘汰。建立工作交流机制,举办交流会、研讨会等,探讨交流示范推广工作经验。加大对示范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