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委、区政府,党工委和管委会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纲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分析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示范区“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体现了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操作性,是示范区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部门、各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纲要》,领会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力量凝聚到示范区跨越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上来。要切实抓好《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快制定重点专项规划,加强《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和中期评估,强化年度计划与《纲要》的衔接,确保实现《纲要》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推动示范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1月29日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1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回顾. 1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目标. 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7
第二节 发展原则. 7
第三节 奋斗目标. 8
第三章 建立完善集聚创新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2
第一节 加快区内教学科研机构创新与发展. 12
第二节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13
第三节 提升科技资源集聚能力. 13
第四节 完善创业孵化体系. 14
第五节 深化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16
第四章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18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8
第二节 大力发展特色工业. 19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0
第四节 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 22
第五章 构建示范推广新格局,扩大示范辐射带动效应. 23
第一节 大力提升核心示范能力. 23
第二节 推进跨区域农业产业合作. 24
第三节 创新完善多元化的示范推广模式. 25
第六章 加快城市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8
第一节 科学谋划空间布局. 28
第二节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29
第三节 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1
第四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33
第七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34
第一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34
第二节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35
第三节 发展繁荣文化事业. 36
第四节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36
第五节 建设民主法治社会. 37
第六节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37
第八章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40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40
第二节 发挥共建体制优势. 41
第三节 推进人才强区建设. 41
第四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3
第五节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43
第六节 全面落实规划任务. 45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杨凌示范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时期,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扩大示范辐射带动效应,实现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全面部署和加快推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编制本纲要。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区上下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不断扩大示范效应的同时,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预计到“十一五”末,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46亿元,年均增长21.1%;生产总值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15.9%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8亿元,年均增长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3亿元,年均增长27%。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6%。五年累计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量达到15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56件,通过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107个。加大对驻区高校的创新与发展支持力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条件明显改善,凝聚了一批创新人才,基本形成了旱区农业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初步奠定了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基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培养了大批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人才。科技资源集聚和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吸引集聚了一批科研机构、先进技术和成果。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广泛开展,举办了多次国际合作周、现代农业高端论坛和中外农民创业论坛等活动。
——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突破。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规划并启动建设了100平方公里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示国内外新优品种17类4000多个,形成了农作物良种、蔬菜、苗木、良种猪繁育、良种肉牛繁育、花卉、食用菌、经济林果等产业和一批产业链,核心示范功能初步显现。
——示范推广效应不断扩大。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示范推广模式取得重要进展,以大学为依托的推广模式不断完善,农高会和媒体推广模式进一步发挥作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和产业链推广等模式初显成效,农业科技培训和创业实训规模不断扩大。累计在全国16个省区建设示范推广基地163个、专家大院37个,示范推广总面积2530万亩,受益农民5000多万人,年科技示范推广效益69.5亿元,为带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1户,总数达到61户。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9户,股份有限公司22户。成长起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竞争力较强的高科技企业。涉农工业发展优势日益突出,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以生物产业、食品加工、环保农资、农业机械与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格局。物流、金融、会展、教育培训、科技服务、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7.8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成为一座特色鲜明的农科新城,为吸引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创新创业资源,增强示范辐射带动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预计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2300元和6800元,年均增长17.7%和14.1%。民生八大工程全面实施,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改革顺利启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工作进一步加强,“平安杨凌”建设取得新成效。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5亿美元、吸引外商投资1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达到24户。博迪森、鼎天济农等4户企业在境外上市。杨凌农高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科技示范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举办了多期国际旱作农业培训班,在埃及、贝宁等国实施了一批农业技术示范援建项目。
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杨凌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台阶,科技集聚创新取得了新成效,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新突破,示范推广迈出了新步伐,特色工业形成了新格局,城市建设实现了新跨越,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对外开放取得了新进展,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大动力。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杨凌示范区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机遇。一是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重要发展期,为杨凌示范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继续支持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为杨凌示范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随着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家更加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为杨凌示范区加快科技创新,扩大示范推广,提供了广阔空间。四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杨凌示范区的支持力度,立足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了“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国务院下发了《批复》,明确了新时期杨凌示范区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总体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办好杨凌示范区的政策措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把杨凌建设成为次核心城市和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的定位;省委、省政府出台《意见》,召开推进大会,形成举全省之力建设好杨凌示范区的良好氛围;共建体制进一步加强,各共建部委、共建厅局将继续加大对杨凌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这些都为杨凌示范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五是经过13年的建设,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杨凌示范区在集聚创新与示范推广、现代农业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积累了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区上下人心思进,团结务实,为“十二五”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十二五”期间,杨凌示范区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东部沿海地区抢占先机,各高新区、省内各市及周边地区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竞争进一步加剧,加大了杨凌示范区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缩小差距,迎头赶上的难度。二是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在现代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科技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全国各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全面发展现代农业,竞相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对杨凌示范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示范推广新格局,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是自身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投资规模不大,城市化水平较低,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强。四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大,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精神,与加快杨凌示范区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改革任务十分艰巨。这些挑战和问题迫切需要在今后发展中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
“十二五”时期,是战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也是杨凌示范区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必须牢牢把握、奋发有为的重要时期。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牢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牢记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为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杨凌示范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科技杨凌、人才杨凌、园林杨凌、富裕杨凌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示范辐射带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国际合作,着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奋力开创杨凌示范区发展新局面。
总的要求是:把杨凌示范区建设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农业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的重要基地、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陕西涉农工业发展的战略高地,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为支撑和引领我省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 发展原则
——牢记使命引领发展。牢记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使命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共建体制为依托,以人才和科技创新为支撑,着力构建示范推广新格局,全面提升示范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实现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抢抓机遇跨越发展。以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为目标,抢抓机遇,集聚资源,凝聚力量,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实施赶超战略,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基本要求,统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统筹农业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更好履行国家使命与自身发展有机结合的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坚持以改革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集聚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和市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融合,促进内生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民生优先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人民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
第三节 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是:实现“四个全省领先”,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省领先;“三个大幅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示范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两个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一个跨越”,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生产总值达到126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720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00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两番以上,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
——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省领先,特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水平大幅提升,现代特色优势产业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360亿元。新型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左右。五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翻两番左右,达到3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54:40左右。
——城乡统筹与和谐社会建设。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协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4.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300元,力争突破4万元,年均增长1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00元,年均增长1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88: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五年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7%。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安全等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建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上下达的任务。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7%。“园林杨凌”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人民生活环境大幅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科技创新。初步建成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科技资源集聚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6%左右;五年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量达到2400件以上;五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800件以上;五年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150个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从45%提高到60%。
——示范推广。基本形成“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示范推广新格局。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广泛开展,五年累计培训人数翻一番,达到13万人,年均增长15%左右;示范推广基地数量达到260个以上;五年推广实用技术和新品种1000项以上;示范推广总面积翻一翻,达到5000万亩以上,年均增长15%;示范推广总效益达到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
第三章 建立完善集聚创新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以建设“科技杨凌”为目标,以统筹农业科技资源改革为契机,以加快区内科研机构创新与发展为重点,大力集聚科技资源,深化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在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业孵化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十二五”期间,在良种繁育、生物技术、农业节水、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和技术。
第一节 加快区内教学科研机构创新与发展
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重点支持实施学科水平提升、“后稷学者”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构建面向旱区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以建设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国家实验室为目标,支持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平台,争取新建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科技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全国一流职业大学,促进开展应用性技术成果集成、示范与推广。与杨凌现代农业教育集团合作,共建集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开发经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共建农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实现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实质性运行,加快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陕西省苗木繁育中心等科研推广机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平台。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围绕食品、生物医药、畜牧良种、新型饲料、农业机械与装备制造等产业,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创新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形成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实施创新型企业示范工程和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程,建立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设施向企业开放机制,促进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提高个人股权和分红比例。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和参办科技企业,加快技术成果转化。
第三节 提升科技资源集聚能力
加快推进统筹农业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建立面向全球的农业科技合作体系,形成吸引集聚农业科技资源、科研成果的新机制和开放的科研开发共享平台。建立健全集聚创新机制,大力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创新团队在杨凌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及试验基地。依托国内外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办好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北方赛区),成为吸引集聚和转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的重要平台。发挥中国技术交易所杨凌分所的作用,搭建涉农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发挥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和国家农业综合试验工程中心作用,设立循环经济、动植物转基因、旱作技术等一批分中心。争取设立杨凌农业良种选育基金,建设一批省级农林作物、畜牧良种选育基地,加强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集聚培养机制。围绕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关键领域,依托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培养造就一支站在国际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增强人才技术优势。优先在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和重点项目的人员中引进培养一批青年科研骨干。
第四节 完善创业孵化体系
综合运用技术、市场、经济等手段,加快完善创业孵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加快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建立健全以创业服务中心为核心,创投公司、技术平台为两翼的“三位一体”企业孵化体系。加快推进生物工程、食品药品、饲料、农业机械、设施农业、良种苗木及创意企业等专业孵化器建设,加大创业企业孵化力度。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制定大学生创业路线图,助推大学生创办企业。制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提升科技企业融资能力,辅导抚育创新型企业家,培养企业创新发展领军人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壮大现代特色优势产业。
专栏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农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完善西北地区特色农业综合试验示范体系。建设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和佛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培训中心。
2.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建设集企业孵化、新药研发、中试小试、信息共享、人才培养、投融资、中介服务等为一体的杨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研发平台。“十二五”期间,建立企业研发平台30个以上。
3.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在育种学、生物学、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土壤学、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及专业领域引进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骨干。“十二五”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达到800人,其中科技领军人才10人、青年科研骨干600人、高层次创业人才50人以上。
4.种业创新示范工程。建成集种质资源保护、种子生产和检测的种业创新示范平台,引进培育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探索建立新型种业体系。重点开展粮食、油料、林果、蔬菜、生猪、肉牛等杂种优势利用与种子繁育技术研究,育成一批优良新品种。“十二五”期间,选育优良品种150个左右。
5.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征集国内外参赛项目并进行评选,引进优秀参赛项目落户杨凌。“十二五”期间,征集参赛项目1000项以上,落户杨凌的创新项目100项以上。
第五节 深化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以引进世界先进农业技术成果、领军人才和研发机构为重点,不断深化与农业发达国家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基本形成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合作新格局。加快建设以国际科技合作园为核心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引进并试验示范农业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动植物新品种。重点加强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有关农业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扩大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盟、东盟等国际组织及国外有关科技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对外交流渠道。进一步办好杨凌国际合作周、现代农业高端论坛、国际农业科技论坛、中外农民创业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策划举办国家层面的农业国际交流活动,扩大国际交流规模,提升国际影响力。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援外农业培训,打造我国重要的援外农业人才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对外技术援助,以埃及、贝宁、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实施一批援外合作项目,建设一批试验示范基地。支持区内企业申请援外项目,参与承担农业领域对外援助任务。
专栏三: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1.国际农业科技合作论坛。建设杨凌国际农业论坛永久会址—杨凌国际农业会议中心,打造世界农业领域“博鳌”论坛。
2.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实施先进农业品种、技术合作示范项目40个以上,引进外资企业5家以上。建成中加合作示范农场,实施中加合作项目6个以上。在生物质能源开发、肉牛改良及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科研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展示以色列蔬菜品种20个以上,引进先进农业技术10项以上。建设中日农业合作园核心功能区,引进示范日本优良经济作物、畜牧品种、农业机械和技术项目6项以上。引进法国优质水果品种和技术3项以上。
3.援外农业科技合作。实施国际合作培训中心、实训基地以及国际商务中心等项目,开展对我国驻外科技参赞、商务参赞的现代农业培训以及承担相关援外培训任务和国际组织委托的农业培训等工作。开展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外技术培训10次以上。在埃及、贝宁、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实施一批技术合作项目,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
第四章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按照“依托产业搞好示范,围绕示范做大产业”的思路,坚持“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原则,突出低碳产业特色,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融合,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成为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陕西涉农工业发展战略高地。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农业现代化和提升核心示范功能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创新,提高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种业和生猪、肉牛、奶牛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流通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创新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加快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建立涉农担保体系,扩大涉农有效担保品范围,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金融业务。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引进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探索全产业链模式,构建集现代农业生产、循环农业、特色旅游、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专栏四:现代农业提升工程
1.设施农业。重点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花卉等产业。新建日光温室0.8万亩、塑料大棚1.2万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
2.现代种业。大力发展林果苗木、农作物良种、畜禽良种等现代种业。引进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10家,重点建设经济林果苗木基地、荒山造林与城市园林绿化苗木基地1.5万亩。
3.生猪标准化养殖。以本香农业产业集团为依托,建设20万头仔猪繁育基地和年出栏18万头生猪的标准化实训基地,引进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完善生猪产业链,加快集约化进程。“十二五”末,生猪存栏达到20万头左右。
4.肉牛和奶牛繁育。重点建设秦川牛业、秦宝牧业等集肉牛繁育、加工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打造肉牛养殖繁育知名企业。扶持区内奶牛良种繁育中心、澳源、科元、新大陆等奶牛养殖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十二五”末,肉牛和奶牛存栏达到2万头。
5.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培育10个在全省有较高知名度、有自主品牌、有规模和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规范、壮大和提高已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十二五”末,5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
第二节 大力发展特色工业
集中有效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特色工业集群培育工程,打造以食品产业、生物产业、环保农资产业、农业机械与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柱的新型特色涉农工业体系。以提高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粮油、果蔬、肉制品、乳制品、蜂产品精深加工等食品产业,扶持发展一批优势明显、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食品工业集聚区。推进西安—杨凌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依托秦巴山区药用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基因工程药物和医药中间体等产业,推进中药原料药和畜禽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成为生物产业集群核心区。依托新型环保农资园、饲料产业园,加快新型生物农药、新型饲料和新型生物肥料产业化进程,建成生物肥料、饲料和无公害农药研发、生产和集散基地。依托农业机械加工及装备制造园,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农机企业,重点发展小型化及保护地耕作机械、温室装备及材料、饲喂机械、农产品包装分级储运设备、采集收获机械、节水灌溉设备等产业,打造西部最大的农业机械与装备制造基地。加快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推动设立出口加工区,扩大出口规模。
专栏五:特色工业集群培育工程
1.食品产业。重点建设万盛公司肉制品深加工、广升公司冷鲜肉和肉制品深加工、中恒公司棉蛋白、豪富酒业公司养生保健酒、奇异果酒业公司果酒与现代工业旅游观光、环球园艺公司猕猴桃冷藏及深加工、东昇公司农产品深加工、黑牛公司豆奶粉生产、聚粮面业公司小麦深加工产业示范园、佳美公司小麦胚芽油及胚芽蛋白粉生产等产业项目。
2.生物产业。重点建设步长医药生产基地、功达公司中西药制剂生产与中药提取、无为公司抗癌新药产业化、润盈公司动物益生菌微生态制剂及发酵蛋白饲料、嘉禾公司植物活性成分提取、尚禾植物胶综合开发利用等产业项目。
3.环保农资产业。重点建设饲料创新园,实施华秦公司年产30万吨饲料、三旺农牧公司年产24万吨饲料、德国萨诺公司年产6万吨饲料、美国嘉吉普瑞纳公司年产12万吨饲料、邦成肽能公司饲料添加剂和预混饲料生产、冠阳公司光生态膜及新型薄膜研发中心、华夏宝岛科技公司有机肥、生态农业循环产业体系农牧废弃物综合处理、省供销总社西北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中心等产业项目。
4.农业机械与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建设温室配套资材生产基地、秦川节水公司年产1.2亿米滴灌管(带)扩建、化建公司装备制造园和高效节能型油田专用压缩机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百泰公司CY系列变频高效节能节水控制装置、新华水务公司大型电力节能环保配套及水电站装备制造、天昊公司钢结构加工、华都公司PLC波导芯片及配套产品生产、天赐丰公司机床刀具生产线等产业项目。
5.其它产业。建设冀辉轻纺工业园、天顺堂年产5万锭精细纺纱和籽棉深加工生产线、锦祥新能源公司太阳能硅片、通瑞公司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天洋建材公司轻型保温复合板自动化生产线、天安机电工程公司门业生产线、祁连山公司脂肪族系高效减水剂等产业项目。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服务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实施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拓展领域,提升层次,扩大规模,形成品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会展、教育培训、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区域物流中心、西部农业会展中心和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培育发展特色旅游、体育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彰显杨凌华夏农耕文明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体育运动健身休闲基地。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扩大辐射范围,成为区域商贸服务中心。
专栏六: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
1.现代物流业。建立以铁路、公路货柜运输、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 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发展农资、农机、种苗花卉、畜禽交易等专业市场体系。重点实施西北农产品交易所、元启仓储物流中心、中农农资物流园、新棉农万吨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陕西军粮供应中心军粮应急物流储备库等项目。
2.金融服务业。改制组建杨凌农村商业银行,争取区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由省上直管,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城投债,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向杨凌集聚。“十二五”末,全区贷款规模超过100亿元,上市公司达到10家左右,争取进入“新三板”试点园区,上柜交易企业10-15家,直接融资总规模力争达到50亿元。组建小额贷款公司3家以上。
3.会展业。以杨凌农高会为龙头,建设集室内会展、交易市场、示范园区为一体的泛会展区,建立综合会展与专题会展相结合的会展体系,打造中国农业会展之都。策划举办种子、苗木、畜牧、农机、医药等一批大型专题展会。将市场建设、展馆综合利用和永不落幕的农高会进行有机结合,推动市场建设和会展业发展,形成辐射周边的“三农大市场”和“杨凌大集”。
4.教育培训业。发展壮大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创建陕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造服务“三农”的职业技术教育品牌。建设西安金融财贸专修学院和陕西电子信息技术学院杨凌校区。
5.科技服务业。以良种、农资、农技、人才培训和流通服务为重点,建立健全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杨凌农业科技信息网和西北旱区农业物联信息服务平台。
6.特色旅游业。突出农业旅游主线,带动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健身旅游、会展节庆旅游等多条辅线,实施一批旅游精品工程。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两个4A级旅游景区,利用好农高会、特色瓜果蔬菜节等节庆活动,开发鼓舞世界、崔家农舍、绛中花乡、葡萄夜光等主题村落,发挥古邰国遗址公园、隋泰陵遗址公园、体育运动公园、渭河湿地公园、水上运动公园五个主题公园作用。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和姜嫄遗址古文化旅游园区。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20万人次,年均增长17%;旅游总收入12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
7.体育休闲业。依托体育产业园和渭河湿地公园,发展以水上运动为代表的稀缺体育运动、以高尔夫球为代表的高尚体育运动及康体健身、体育旅游等体育休闲产业。
8.商贸服务业。打造渭惠路商业中心街,实施康乐路商业街和常乐路步行街改造,完善旧城区次级商业中心,规划设置12个居住区商业网点。加快各中心镇商贸业发展,开拓完善农村消费品营销网络。建设汽车城,打造区域汽车交易中心。
第四节 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
以大项目为支撑,大集团为引领,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升级,培育一批优势企业集团,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施园区承载功能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工业园区、科教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和体育产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围绕现代农业、食品产业、生物产业、环保农资、农业机械与装备制造产业,制定实施产业升级路线图计划,加快构建粮油、果蔬、肉制品、乳制品精深加工及生物医药、节水灌溉设备、温室装备材料等若干特色产业链和全产业链体系,形成若干集研发、设计、生产、深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十二五”期间,培育7个年产值过10亿元、20个过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集团,打造1—2个中国名牌产品,新增省级名牌产品20个以上。
专栏七:园区承载功能提升工程
1.特色工业园区。进一步扩大规模,集中有效资源,统筹规划供水、供热、电力、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和园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功能。重点建设生物产业园、食品加工园、机械加工及农业装备制造园、新型环保农资园及棉纺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完善低碳产业园区基础及配套设施。将特色工业园区打造成陕西最大的生物制造产业中心和区域性食品加工名城、西部重要的现代农业装备和新型农资制造基地。
2.科教产业园区。建设园区水、电、路、气、热等配套基础设施,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建设成为关中—天水地区职业技术教育、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交流的中心。
3.物流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物流产业园区与各工业园区及高速公路、铁路站点相衔接的快速通道,建立以铁路、公路货柜运输、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农资、农机、苗木花卉、畜禽交易等大中型专业市场发育。
4.体育产业园区。以一河两岸片区核心区为支撑,改造水上运动广场,建设综合体育中心、体育运动公园及配套休闲娱乐设施,促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第五章 构建示范推广新格局,扩大示范辐射带动效应
按照政府推动、科技支撑、产业依托、市场主导的原则,大力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示范功能,进一步扩大跨区域产业合作范围,创新完善多元化的示范推广模式,初步构建“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示范推广新格局,增强示范辐射带动能力。
第一节 大力提升核心示范能力
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水平、健全体系、完善机制,初步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使之成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载体,让广大农民“看得懂、学得会、带得走、用得上”。完善和提升科技探索园、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园、物流园等专业园区示范功能,建成集聚、研发科技成果,展示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探索新模式的重要平台。建立健全园区技术创新支撑、标准化生产、生态农业循环、科技信息服务和农产品销售市场等支撑体系。 在农业标准化生产、土地流转、多元化投融资、产业链延伸、农民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探索经验、创造模式、提供服务。
专栏八:核心示范能力提升工程
1.创新支撑体系。依托园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园区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立小麦、玉米、油菜、肉牛等种业创新中心10个,组建设施农业、花卉、食用菌、规模化养猪、规模化肉牛养殖等创新团队15个,形成专家委员会宏观指导、各实施主体单位专家具体指导、每个产业均有技术团队参与的技术支撑体系。
2.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建设有机肥场和沼液沼肥供应站,探索农村沼气工业化利用,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基本消除工业废渣、畜禽粪便、作物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的无害化和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化,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3.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国家现代农业标准化研究示范中心,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研究、农业技术标准制定和验证工作,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围绕八类主导产业制定生产技术规程30项,完善小麦、玉米、良种猪繁育、商品猪生产、奶肉牛养殖、设施蔬菜生产、猕猴桃、樱桃、葡萄及苗木花卉生产等标准综合体。建立园区农业标准化实施体系。建立农业标准化监测预警、农产品检测监控、专家咨询、标准查询、溯源查询等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
4.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完成园区基础通讯网络体系建设、园区信息应用网络平台建设、园区信息化展示系统建设、园区对外门户网站建设,以信息化支撑园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推广、衔接带动区和辐射区的产业发展。在园区内部实现生产管理、业务统计、考察接待、员工培训、对外联络、宣传推广、企业服务、资源管理网络化的建设目标,使信息化成为园区管理服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5.农产品销售体系。建立大型产地交易市场,发展大型物流、仓储、加工、交易和冷链配送为一体的农产品及畜产品交易市场,逐步建立区内有产地市场,区外有销地市场,中间有物流、仓储、加工、营销企业具体经营运作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
第二节 推进跨区域农业产业合作
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产业链为载体,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农业产业合作。建立跨区域农业产业合作协调推进机制,充分调动周边地区政府、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和龙头企业的积极性。针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特点,合作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创业实训基地和以大学为依托的示范推广基地,推动形成一批产业链,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北方省区的农业产业合作,建设一批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推广更新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专栏九:跨区域农业产业合作
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市县政府为主进行建设,杨凌示范区协助进行园区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在榆林、渭南、安康等市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引进、展示和推广,并逐步向周边省区拓展,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省覆盖。
2.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重点选择一批产业链推广企业和法人科技特派员,在乾县、武功、扶风、眉县、太白、周至等县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由龙头企业牵头,与科教专家、农民合作组织等合作,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标准、新模式,实现产业扩张与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现代农业创业实训基地。在乾县、凤县、永寿、武功等县建成生猪标准化养殖创业实训基地分基地,面向全省招收毕业大学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创业实训。逐步在省内建设一批设施农业、食用菌栽培、奶肉牛养殖、林果花卉栽培等创业实训基地,培养现代农业产业带头人和经理人,带动区域农业发展。
4.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继续支持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发挥已建成的试验示范站、专家大院及示范推广基地作用,提升水平、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探索校企联合推广模式。在全省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第三节 创新完善多元化的示范推广模式
深化以农业大学为依托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模式。发挥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的作用,与北方省区涉农高校和农林科学院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战略联盟,组装集成和示范推广重大农技项目。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试点,探索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推广服务新机制。
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推行产业链推广模式。建立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推广服务中心,建立完善创业融资服务平台,支持科技特派员培训和创业项目,促进科技要素带动资金、人才、信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选派和培养一批农业专家、农民技术员、农村创业人员和法人特派员,通过创办龙头企业、组建合作组织和合作创业等方式,建立企业化运作的创业示范基地和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设立产业链推广专项资金,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融合,建立产业链经营和推广模式,带动做强做大若干个产业链。
提升农高会的推广效应。进一步办好农高会,提高层次、提升水平、丰富内容、增强实效,办成国际知名、全国最有影响力和最受农民欢迎的农业科技展会。
完善以媒体为主的广覆盖推广模式。把《农业科技报》办成影响大、覆盖广、贴近“三农”的涉农科技大报。按照编播分离的模式,以杨凌示范区为主,与陕西电视台合作,把农林卫视频道打造成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农业科技频道和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建设以杨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为核心的网络推广平台,建成横向链接国内外农业科教单位,纵向链接各级农业信息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种养大户的科技信息服务网,打造互联网、语音、视频、短信“四位一体”的农业专家推广服务系统。
建立农业科技创业实训和教育培训体系,搭建学习、实践和创业平台。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依托,搭建硬件支撑、科技条件共享、创业综合服务和农业实用人才实训等公共平台,建成设施农业、生猪标准化养殖、奶牛和肉牛、花卉、食用菌等实训基地和周边县区的分基地,为大学生、农民、城镇富余劳动力和科教人员提供创业实训服务。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发挥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作用,建设陕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打造西部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新农村建设村官及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农业科技及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国家有关创业、农民培训、劳动力转移等政策,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为现代农业建设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产业化带头人。
专栏十:示范推广能力提升工程
1.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战略联盟。组织北方10省区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联盟,围绕种植、养殖、园林、加工、草业及农资物流业等,开展技术合作与创新,建立重要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突破地域资源界限,建立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信息、知识产权等资源共享机制,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及合作交流的平台。
2.杨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以杨凌为核心,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建设配套信息平台和若干终端信息网点。主要建设农业科技资讯管理服务、科技成果展示与技术中介服务、现代农业科技咨询培训服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宣传展示、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应用系统,建立三农呼叫中心,开辟“多网融合、互联互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覆盖广泛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点。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和建成的示范推广基地为重点,布局建设300个示范终端服务网点。
3.产业链推广。鼓励企业采用“公司+科技人员+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同科技人员、基地、农民合作组织及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与各地合作建设生产基地和示范基地,推广新标准、新品种、新技术。重点围绕生物产业、食品工业、环保农资、农业机械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做强做大产业链。“十二五”期间,创办400个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1000家企业、3000个专业合作社,每年支持发展产业链推广企业10户以上、形成产业链条50个以上。
4.农业科技创业实训和教育培训。依托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试验区,针对西部地区农业科技管理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基层农技人员等,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提高管理意识和科技素质。继续办好生猪、设施农业实训基地,围绕奶肉牛、花卉、食用菌、苗木良种等产业创办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实训基地。
第六章 加快城市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和“园林杨凌”为目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推动人口和产业聚集,加快设市进程,建设现代城镇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科学谋划空间布局
立足区域空间自然状况,科学谋划区域开发,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推动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协调发展格局。在城镇布局上,构建“一城—三镇—一批新型社区”的发展形态。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上,构建“一核、四心、四区”和“两轴、两环”的空间布局。强化与区域高等级公路的连接,规划“六横五纵”方格状道路网,构建现代道路交通网。统筹配置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土地开发方式和内容,优化中心城区、产业园区和村镇社区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利用集中、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
深化城市发展空间战略规划研究,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意见》,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规模和标准,编制城市建设规划,扩大详细规划覆盖范围,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建立衔接有序、功能协调、服务基本完善的城镇化空间体系。积极推进设市工作,推动行政区划调整,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专栏十一:空间布局
1.“一城—三镇—一批新型社区”的城镇布局。
一城:即中心城区,内设杨陵、李台、杨村三个街道办事处,12个城市社区;
三镇:即五泉、揉谷、大寨三个中心镇;
一批新型社区:即川口—杨村、王上村—崔家村、崔西沟—夏家沟、官村—周李、夹道—曹家、绛中、新集—姜嫄7个新型农村社区。
2.“一核、四心、四区”和“两轴、两环”的空间布局。
一核:打造集科技创新、教育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住办公等功能的城市核心区域。
四心:建设行政中心、商务中心、会展中心、商业中心等四大中心。
四区:打造涉农产业发展区、国际交流合作区、西部总部休闲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与农耕文化旅游区等四大功能区。
两轴:打造沿渭惠路的商业发展轴和沿杨凌大道的城市发展轴。
两环:打造沿主要功能区之间区域形成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两条交通景观环。
3.“六横五纵”方格状城市道路网。
六横:杨扶路、北干渠路、西宝中线、城南路、河堤路、兴安路中段。
五纵:西环路、高研路、杨凌大道、西农路、新桥路。
第二节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实施交通优化工程,建设完善城市道路,改造提升老城区道路,建设铁路和公路客运、货运站及公交站,提升货运和公共交通能力。统筹推进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等工程项目及配套管网建设,构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网。着力解决城市集中供热、饮水质量等问题。加快信息化进程,推进新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建设,构建新型信息网络体系,打造数字杨凌和智能城市。按照商业支撑、核心辐射、重点突破、有序展开的原则,加快推进一河两岸片区开发建设,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渭河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及体育产业园区等一批重大引擎项目,初步建成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商住科教为主的生态型都市新区。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推进城中村和城郊村改造,实现杨村、李台乡改街道办。推进驻区科教单位科研教学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建设城市中央行政商务中心,打造商务办公、旅游购物和休闲娱乐消费中心。完善住房供应政策和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商住和保障性住房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为城市人口聚集提供住房保障。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发展建筑业,提升水平,做大规模,增强支撑加快发展的能力。加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加大城市营销力度,深化城市文化内涵。
专栏十二:城市拓展和功能提升工程
1.交通优化工程。建设扶风-杨凌-眉县过境公路、杨扶路、西宝中线、南环路、西环路等城区主骨架和主干道路,新建城西汽车客运中心、高速铁路杨凌车站和铁路货运站等工程。设置2处区域客运站,建设公交总站。实施市政道路及附属设施、城区一期道路大修等项目,建设杨凌大道、农科路、博学路、水厂路、永安路、渭惠西路、高研路、滨河西路、东环路等城市道路,总长度112公里。
2.集中供水工程。建成石头河调水工程,新建原水输水管18公里,10万吨/日净水厂一座,改造城市现有供水管网,关闭自备井,实现集中统一供水。新建孟杨路、农科路、杨凌大道、博学路、水厂路、永安路、渭惠西路、高研路、滨河路、城南路、东环线等城市供水管网。
3.排水改造工程。改造老城区排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提升陇海铁路涵洞和城市其它低洼地段的排水能力,随城市道路同步建设雨污水管网,完善中水利用系统,逐步提升中水利用率。
4.电力扩容工程。扩容杨凌110KV变电站,容量达到2×50 MVA;新建揉谷110KV变电站,主变容量2×31.5MVA。新建揉谷接入永安至段家110KV线路。
5.城市气化工程。建设液化天然气调峰工厂。建设液化天然气调峰站,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扩大天然气普及率,逐步取消石油液化气。建设杨凌大道、渭惠西路、城南路、永安路等城市主干网。
6.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华电热电联产项目,实施新老城区、一河两岸片区供热管网工程,完善老城区、一河两岸、卫店片区供热管网,扩大集中供热面积。实施城区热计量改造工程。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建设五湖路中段地源热泵集中供热区。
7.一河两岸开发。加快一河两岸渭北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市政道路19公里,完善水、电、路、气、热等配套设施,为科教产业园区、体育产业园区、高速铁路客运站等核心引擎项目提供配套。实施体育运动公园、水上运动公园、高速铁路站前广场、星级酒店和科教产业园区共享区等重大项目。
8.旧城区改造。启动3.25平方公里的旧城改造,优化功能布局,美化城市环境,实施城市道路拓宽改造、棚户区改造、行政单位外迁、建筑外立面改造、城市美化亮化等项目,提升城市基础配套和公共配套能力,建设城市核心商业区。
9.高等教育设施建设。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综合楼、文科综合楼、食品学院综合楼、留学生公寓和南、北校区风雨操场,总规划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建设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职教培训和教学综合大楼,规划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10.房地产开发。实施渭惠路商业大街改造,建设城市行政商务中心,建设博学嘉苑、人才公寓、化建家园高层住宅楼、家佳花园、水韵天伦居、锦逸国际城、玉祥花园、田园新都市、御景国际社区等一批住宅小区。“十二五”期间,新建商品住房2.22万套,建筑面积320万平方米。
第三节 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以加快城镇化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完善统筹城乡规划体系,以规划为引领,有序推进统筹城乡建设工作。按照“一城—三镇—一批新型社区”的城镇布局和主动城市化的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五泉、揉谷、大寨三个中心镇和一批新型社区。加强城乡交通、电力、通信设施和供水、排水、供热管网建设,健全住房、教育、文化、医疗、商贸服务等设施,促进城乡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力争5年转移转化户籍农民5万人。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开展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促进农业规模集约经营和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聚集。
专栏十三:城乡一体化推进工程
1.中心镇建设。建成五泉中心镇,推进大寨、揉谷两个中心镇建设。突出中心镇特色,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中。其中五泉镇以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商贸服务等为主导产业,人口达到3万人;大寨镇以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农资物流为主导产业,人口达到3万人;揉谷镇以加工业、种养殖业、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人口达到3万人。
2.新型社区建设。按照“两换三集中”的模式,推进7个新型社区建设。实施川口—杨村和王上—崔家村两个新型社区,川口—杨村社区先期启动仿古街和安置2000人、8万平方米的居住小区建设,王上—崔家新型社区先期启动安置1000人、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居住小区,建立生活、卫生、治安、医疗、健身、文化等设施的社区服务体系。
3.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工程,公路总里程达到450公里,在原有8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增加9条公交线路和3条旅游专线;加强农村饮排水设施建设,实现全区居民饮水全达标;在3个中心镇建设小城镇污水处理站;建设一批输变电及配套设施项目,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创建农村电气化达标村;加强乡村信息网络化建设,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
第四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森林城市,加快“园林杨凌”建设步伐。实施中心城区和中心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推进公共绿地和休闲带建设。实施城市水景营造工程,加快渭河杨凌段生态综合治理及沿渭河经济产业带开发,有序推进湋河、漆水河、渭惠渠、高干渠杨凌段的生态综合治理,建成重点突出、互相贯通、水绿交融的城市水生态体系,完善城市生态支撑体系。以主要河流、交通主干道为主骨架,建设景观防护林体系和城市“绿道”体系,构建以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生态主题公园、防护林带、河渠风光带、湿地、绿色通道等为主体的城乡生态网,打造具有现代田园特色的西部最佳宜居城市。
专栏十四:生态环境创建工程
1.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点、线、面”的绿地空间格局,重点建设城市水系及公园绿地、历史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城区湿地公园、农大广场公园、城市运动公园、人民公园、植物园、教稼园等9个城市公园和台地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公园等2个城市森林公园。
2.城区生态廊道建设。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打造西宝高速的防护林带和西宝中线的城市景观林带,在60、40、30米宽度的道路两侧分别布置10、8、5米的绿化带,构建连接城市公园、旅游景区、主要社区和商业中心的绿色空间通道。
3.城市水景营造工程。连通高干渠和渭惠渠,建设湖泊湿地和沿渠水景。综合整治湋河河道和沟坡,利用二支渠补水,修建堤坝,改善生态,形成具有亲水平台的沟坡公园。综合整治漆水河生态,利用杨凌电站、漆水河倒虹等水利工程,在河道上选址建坝,增加水面,并在入渭河口建设三角洲湿地公园。
4.渭河生态治理。按照《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渭河杨凌段河道生态综合整治工程,疏浚整治河道,建设生态湿地景观,建成堤路结合的滨河大道,打造滨河休闲观光长廊和渭河湿地公园。在东起渭河大桥,西到西环路,总面积270公顷的河床范围内,由东向西建设防护林带区和渭河湿地沙滩生态景区。
5.湋河综合开发。综合整治湋河河道,在湋河坡地建设高标准生态防护林,在坡台地建设融旅游、观光等生态林业为主的高标准的防护林。建设农家乐园、瓜果园、森林公园、运动公园、撒野乐园、花卉世界等6个公园,成为以生态运动、生态休闲、市民娱乐、农家乐等为主导的城市生态休闲带。
第七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富裕人的以人为本理念,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着力抓好就业创业、居民增收、社会事业、文化事业、精神文明和社会管理,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以建设“富裕杨凌”为目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鼓励创业,促进城乡居民增加收入。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实现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充分就业。优化环境,强化扶持,继续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鼓励群众争创殷实家业。充分利用国家有关创业、农民培训、劳动力转移等政策,针对种养殖大户、返乡农民工、农村劳动者及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为现代农业建设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产业化带头人。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稳妥推进农民宅基地、承包土地等经营权和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合理流转,发展劳务产业,增加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和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发展特色家庭餐饮、住宿、出租等产业,增加群众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重视提高离退休人员和低收入群体收入。
第二节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发展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实施基础教育五大工程,统筹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实施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示范区医院为核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医疗信息网络和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施统筹社会保障工程,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困难群体救助工程,建设新型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推进城乡社区和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服务功能。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居民住房条件。吸引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医疗、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第三节 发展繁荣文化事业
以建设农耕文明和现代农业文化园区为重点,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农耕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打造彰显华夏农耕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为重点,打造杨凌特色文化名片。以中国农耕文化、现代农业科技文化、中国科举文化、秦腔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优势行业、强势品牌和核心产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宣传开拓创新、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进取的杨凌精神,塑造创新、绿色、和谐、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杨凌形象。以科技集聚创新为载体,提升全区人文素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打造诚信杨凌。
第四节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管理组织作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统筹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人口服务管理,保障人的基本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入推进平安杨凌建设,强化社会治安防控和综合治理,加强政法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妥善化解由各种利益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舆论引导,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发生。建立完善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构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重点加强对交通、危险化学品等方面及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和餐饮卫生安全监管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第五节 建设民主法治社会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发展基层民主,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加大依法治区力度,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强普法教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弘扬法治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
第六节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统筹资源、环境、产业等要素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杨凌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和休闲农业,建立高效生态农业体系。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推进电力、生物医药、农资、建材等行业“三废”循环利用。探索农村沼气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推进农业废弃物生态化处理和农业生产资料资源化利用。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提高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和财税贡献。
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和生产消费方式。推行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的节能,倡导低碳消费,构建低碳生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和中水利用率。推进社区和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加强环境监测监管,实现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发展沼气利用技术,解决农村面源污染和大中型养殖场污染问题。
专栏十五:人民幸福指数提升工程
1.基础教育。实施幼儿园建设及普及、义务教育巩固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等五大工程。加快高中标准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16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小学8所,初级中学2所,普通高中1所,把杨陵中学、邰城中学打造成关中西部名校,把高新中学打造成陕西名校。新建职业中学。新建14所幼儿园,其中标准化公办幼儿园4所,每个乡(镇)建成一所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中心社区建成一所标准化社区幼儿园。2013年建成“双高普九”合格区,“十二五”末建成省级教育强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
2.医疗卫生。做大做强示范区医院,建设示范区医院综合住院楼,建成三级医院。建设杨凌中医医院、健康体检管理中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医院综合楼。建设冠杰医药杨凌西京医院。加强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科室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强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甲级村卫生室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率均达到100%。
3.文化体育。建设国际新闻交流中心、图书档案大厦、古邰国遗址公园、隋泰陵遗址公园、青少年夏令营训练基地、杨凌影剧院和新时代广场曲江电影城。
4.社会保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19100套140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实施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工程,建设18300套202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改造2500户。
5.平安杨凌建设。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城市监控系统,加强公安系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能力建设,实现城市安防从“事后控制”向“事前预防”转变,提升杨凌的安全程度和人民生活的舒适程度。
6.应急体系建设。建设示范区综合应急平台的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完成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支持杨陵区应急平台和示范区公安、消防、气象、水利、民政、农业、交通、卫生、市政、国土、环保、人防等部门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全区应急系统互通互联、信息共享、指挥协调、分析和发布、视频会议等功能,建立与媒体的信息传输通道,实现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建设城市人防工程及应急避难体系。
7.环境保护。建设垃圾处理厂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清运系统,建设垃圾中转站5个、垃圾屋25个,垃圾处理能力达到300吨/日,实现垃圾的减量化目标。实施建筑垃圾处理和综合再利用项目,实现年处理建筑垃圾48万吨。城市公共厕所按《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的要求进行设置。实施生物质发电、华电粉煤灰综合利用、中水开发利用项目。
第八章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进一步发挥共建体制优势,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建设人才强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好规划任务的落实,为开创“十二五”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实保障。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跨越发展的主要动力,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建设法制、责任和服务型政府。不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深化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设置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效能。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以新型社区建设为载体加快行政村合并改革。推进政务公开,加快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加强行政效能问责制,完善绩效评估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理顺司法体制,争取设立中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杨凌示范区分院。深化财税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税管理和国有资产经营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优先保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财政支出。加强预算管理,推进预算法制化、规范化。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民间资本市场,强化产权交易市场,建立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提高吸纳资本能力。建设体系健全、服务完善的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杨凌示范区提供金融支撑,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探索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转变开放经济发展方式,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引进先进生产要素,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全力打造省内领先的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第二节 发挥共建体制优势
进一步强化共建体制,充分发挥共建部委、共建厅局的支持作用,形成促进杨凌示范区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完善与共建部委、共建厅局汇报联系的长效机制,定期召开省部共建和省内共建会议,协调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和重点项目。在国际合作、示范推广、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积极争取部委支持。建立完善与共建厅局的合作共建制度,不断拓展合作共建领域,使共建的成效落实到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上。不断开拓思路,挖掘政策资源,策划包装符合中省投向、投资额度大、有影响的重大项目,主动加强与对口部委和厅局的联系,积极申报、跟踪、落实项目,争取更多更大的项目和政策支持。
第三节 推进人才强区建设
把“人才杨凌”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战略,强化人才发展的基础建设,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在抓好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同时,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培养和引进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实施优秀企业家聚集培育工程,提升企业家创业发展能力。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创新激励保障、评价和培训等人才发展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环境。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专栏十六:人才队伍建设
1.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依托涉农科研教学单位和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培养造就科技推广专家800名,发展科技特派员2万名、农民技术员2万名。
2.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大力促进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十二五”末,优势特色产业和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人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3.党政人才。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以县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4.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高素质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发展壮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十二五”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000人。
5.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十二五”末,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2万人。
6.高技能人才。以提升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十二五”末,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000人。
7.社会工作人才。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以人才培训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培养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十二五”末,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人。
第四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通过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发展支撑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坚持“招大商、引外资、建集群”的工作方针,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工作体制和机制,充实招商队伍,完善招商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形成全员招商的工作局面。围绕园区建设、一河两岸开发及产业链策划项目,开展策划式招商和选择性招商。加快建设台商产业园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台商投资。开发共建部委项目资源和信息渠道,利用共建优势吸引国有涉农大企业来杨凌投资。积极争取省上在杨凌规划布局一批重点产业化项目,吸引省属国有大型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杨凌投资兴业。重点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全国工业500强和行业10强企业。
第五节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完善重大项目促进工作机制,充实重大项目储备库。紧扣中央、省上政策和投资方向,重点围绕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意见》,以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为重点,精心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十二五”时期,重点围绕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统筹实施一揽子重大工程。重点抓好“51215工程”,即5个过20亿元项目、10个过10亿元项目、20个过5亿元项目、15个过2.5亿元项目,总投资460亿元以上。
加大项目申报和跟踪落实力度,争取一批大项目纳入中央、省上规划和计划。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融资平台建设,发挥好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一河两岸开发建设公司等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扩大融资规模。整合民间投资,加强政策引导,吸纳民营资本。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加强土地储备工作力度,建立重大项目优先保障机制,在资金投入、建设管理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做好重大项目征地拆迁、施工环境整治等工作,加强项目稽查、审计和竣工验收工作,建立完善建设项目问责、绩效考核和奖惩等项目工作制度,确保项目质量效果。
专栏十七:51215工程
5个过20亿元项目:包括华电热电联产及粉煤灰综合利用、渭河生态恢复综合治理、体育运动公园、商品房开发、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等工程,总投资157亿元。
10个过10亿元项目:包括渭惠路商业大街改造、小城镇建设、旧城区改造、限价房、海航集团综合开发、液化天然气(LNG)调峰工厂、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步长医药生产基地、锦祥太阳能硅片生产、轻纺工业园等工程项目,总投资125亿元。
20个过5亿元项目:包括市政道路、公路交通、供热工程、廉租房与公租房、高等教育设施、后河综合开发、隋泰陵遗址公园、农村新社区、低碳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期、种业创新示范、农产品销售体系建设、化建装备制造园、节能设备及机械装备制造、建材制造、生物医药、肉制品深加工、粮油食品加工、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中心、仓储物流基地等工程项目,总投资127亿元。
15个过2.5亿元项目:包括铁路货运站、城市供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古邰国遗址公园、旅游设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科研创新机构、生物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生物质发电、农业装备制造、动物益生菌制剂、猕猴桃冷藏及深加工、新型饲料产业化等工程项目,总投资51亿元。
第六节 全面落实规划任务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是引领杨凌示范区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管委会推进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规划实施。本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要纳入杨陵区、管委会各工作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建立规划实施机制,加快制定重点专项规划,使规划纲要内容细化和具体化,并认真组织实施。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加强跟踪检查和中期评估。加强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努力实现经济运行与规划纲要确定的预期目标基本一致。加强财政投资保障,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加强对规划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全面了解规划内容,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专栏十八:“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1.重点任务和重点领域规划(12个)
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规划(发展和改革局)
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科教发展局)
科技创业推广规划(科教发展局)
国际合作发展规划(国际合作局)
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招商信息中心)
人才发展规划(人事劳动局)
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和改革局)
城市建设规划(规划建设局)
交通发展规划(交通局)
农业标准化建设规划(农业局)
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局)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应急办)
2.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规划(10个)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经贸发展局)
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局)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宣传部)
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金融办)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中心)
特色工业园区规划(特色工业园区办)
科教园区规划(一河两岸办)
现代物流园区规划(经贸发展局)
体育产业园区规划(一河两岸办)
一河两岸片区开发建设规划(一河两岸办)
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齐心协力,顽强拼搏,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开创杨凌示范区发展新局面,实现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