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委、区政府,党工委和管委会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关于推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杨凌示范区工委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此件公开发布)2019年4月15日
关于推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
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推动构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陕发〔2019〕2号),推动形成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示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就推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意见》,践行“五个扎实”要求,以加快建设“三区三高地”为目标,以《打造示范区升级版行动计划》为抓手,全力构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多层次对外合作交流的门户经济,发展农业各类要素聚集流通的流动经济,助推示范区追赶超越和提质升级发展步伐。
争取到2021年,“三个经济”充分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科技枢纽地位更加突出,以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为特色的对外开放门户更加凸显,人才、金融、物流等各类资源要素的流动配置更加高效,“强枢纽、扩门户、促流动”取得明显成效。新建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取得一批在国内外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和技术,新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数量突破80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总值突破250亿元;“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加快建设,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发展取得新进展,农高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建立国际农业科技及产业示范合作基地5个以上,完成国家援外培训项目20期,进出口总额实现10亿元以上,招引不少于50户优质外经贸企业;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000人以上,培训技术农民超过60万人次,成为全国特色农业金融中心和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以科技创新和涉农产业为核心的枢纽经济。依托区内丰富的农科教优势,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具有辐射、引领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创新平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和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1.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创新平台。深入实施“区校融合”发展战略,启动旱区农业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创建工作,围绕全省“3+X”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苹果、奶山羊、设施农业国际研究中心。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园,发挥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作用,建立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落实省“1155工程”,建设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建设“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鼓励区内企业研发平台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按照“中国种业硅谷、西部种业之都”的建设目标,实施种业创新示范工程,加快杨凌种子产业园研发集聚区、会展交易区、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建成种子大厦。推进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实体化运作,围绕旱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快布局一批具备产业技术研究、技术成果示范、科技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区域重大农业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和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推广基地,建成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和高科农业体验园。
2. 加快建设特色涉农产业的聚集地。发挥农业科技优势,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能,壮大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涉农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区域新型产业增长极,构建区域涉农产业枢纽。依托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生物医药科技企业,重点支持步长制药、麦迪森制药产业项目建设,培育集药品研制、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健康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打造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和国际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提升陕西(杨凌)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孵化器建设,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示范、农产品深加工和快速检测项目,创建国内一流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以杨凌农业机械产业园为载体,着力吸引农业智能装备、节水灌溉器械、农产品加工装备、农产品检验检测仪器、大型农机等国内外知名农业装备企业入区发展,打造集研发、生产和售后服务一体化的高端农业装备制造产业链。积极培育壮大农业科技服务业、休闲农业、人工智能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华为农业数谷、绿地三生世界等重点产业化项目。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建设集办公、科研、中试于一体的涉农企业总部聚集基地,着力吸引国内外涉农领域龙头企业总部、区域分部、办事处入驻,打造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涉农企业总部。
3. 加快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按照差异化特色化思路,立足交通、产业、资源等条件,在交通联网、产业协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发挥区位枢纽优势,打造以杨凌为核心的“半小时”经济区,推进与周边县区协同发展,实现互惠共赢。完善交通路网体系,形成以杨凌为中心的区域性交通路网格局,积极争取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二期和西安大环线外环连接线过境杨凌,开展关中城际铁路连接线前期工作,启动建设西宝中线(武功—杨凌—绛帐段)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建成扶杨眉一级公路、杨凌大道跨渭河大桥,优化区内交通干线,建成杨凌综合客运枢纽,实施杨凌与毗邻县区公交一体化工程,建成覆盖周边地区的城乡公交网络体系。按照大旅游思路,加强与西安、咸阳、宝鸡协同合作,实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打造农耕文化和隋文化为特色的区域文化旅游品牌,共同开拓和联合打造完整的精品旅游线路和丰富的旅游产品及销售体系。逐步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承载功能,高起点高质量布局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城市公共服务辐射范围。积极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创建三甲医院,建成杨凌文化综合体(工人文化宫、图书档案大厦、杨凌大剧院)。
(二)大力发展以涉农自贸区建设为核心的门户经济。
坚持对外开放,激发外向型经济活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特色鲜明的农业自贸区发展,建成“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增强农高会国际影响力,将杨凌打造成中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农业窗口。
1. 建设国内特色鲜明的农业自贸片区。实施自贸片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高标准编制自贸区杨凌片区规划,加快水电路气暖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成杨凌自贸大厦。完善自贸片区国际贸易设施,争取海关设立分支机构,建设杨凌综合保税区、杨凌示范区进境种质资源保护中心、进境奶山羊动物隔离场、进境植物隔离苗圃、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杨凌集装箱物流中心、全球优质农产品贸易中心、国际品牌农产品和食品展示交易馆、涉农跨境电商产业园。围绕杨凌自贸片区产业功能定位,全面启动“一港三园五基地”和国际农业梦想小镇等重大功能平台性项目建设,加快保税仓库及保税加工物流园区建设,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发起设立西北农产品进出口企业联盟、国际农产品采购商联盟。
2.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依托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拓展和巩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发挥“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平台功能,引导各类创新主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建科技合作交流创新平台,建立覆盖整个经济带的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平台和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建成国际农业创新聚集地。打造中国-哈萨克斯坦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国-吉尔吉斯斯坦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中国-荷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杨凌丝路农业展示园四大品牌园区,新建中日四季盆景园等园区。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建成“一带一路”农业进出口贸易大数据中心,积极推动杨凌与丝路沿线相关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品种权和农产品转移交易,建成丝路沿线国家农业技术和产品区域性集散地。
3. 持续增强杨凌农高会国际影响力。以打造农业会展之都为目标,加快组建杨凌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国际知名会展机构合作,在会展服务、标准衔接、人才引进等方面拥有国际一流水准,提高市场化办会水平。实施杨凌国际会展新城项目,尽早建成投用农高会D馆。依托杨凌农高会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将杨凌现代农业高端论坛、国际农业科技论坛打造成为世界农业领域的“博鳌论坛”。积极参加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相关活动,在国际展览业发出杨凌农高会更多声音。推动农高会与丝路沿线国家相关展会建立姊妹展会关系,参与丝路沿线国家农业展会等活动,推动农高会与丝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联合设立办事机构,建立广泛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放大农高会效应。
(三)大力发展以人才金融物流为核心的流动经济。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推动各类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和富集,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机融合,提升示范区流动经济价值。
1. 打造人才聚集中心。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全国农业人才培养基地。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等为载体,在生物育种、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创新农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模式,建设全国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助推农业技术人员、基层农业管理人员、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以及农技农艺的全日制职业教育,拓宽农业培训的深度和广度。积极落实《杨凌示范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若干措施》《杨凌示范区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杨凌示范区加快人才集聚十条政策措施》等政策措施,畅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通道,鼓励企业设立省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围绕示范区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面向国内外引进急需的高层次复合人才,从创业扶持、项目资助、安家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为优秀人才提供优惠。鼓励高端人才以咨询、兼职、短期工作、人才租赁等方式参与示范区经济建设。
2. 打造要素集聚的农业交易中心。探索发起设立全国性的农业金融交易所和农业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动设立中国农业企业股权交易中心、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和电子现货交易平台。建成包括蔬菜、果品、水产、肉食、副食品、粮油等品类,集农产品展示展览、期货现货交易等核心功能及仓储加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信息管理、检验检测、综合配套等辅助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科研教育实力,有效整合葡萄酒研发、教育、供应链等相关产业资源,建设全国葡萄酒交易中心,将杨凌葡萄酒交易中心建成全国最大的葡萄酒跨境电商平台、葡萄酒产业链融资增信平台,全国葡萄酒交易结算中心和葡萄酒大数据中心。
3. 打造区域特色金融中心。推动区内各商业金融机构按照地市级机构申请设立,加大力度引进区外金融机构,争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杨凌农村商业银行打造具有服务农业科技特色的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各类金融资源集聚,支持设立公募基金、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机构。支持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农林畜牧生物资产抵押贷款业务。积极争取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加强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的合作,创新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农户信用评价模式。开展好农业保险创新示范,开展好农产品气象指数、价格指数、“保险+期货(期权)”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支持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以及新三板等上市和挂牌融资,与陕西股权交易中心合作推出“农科板”。帮助企业通过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绿色债券融资工具、项目收益债等提升融资能力。搭建线上企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增信作用,降低担保服务门槛,支持“三个经济”重点项目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4. 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区域大流通,依托年吞吐量650万吨铁路货运枢纽场和杨凌综合物流园,构建公路铁路联动发展格局,重点培育壮大特色物流企业,建设大宗农产品综合仓储物流中心和中欧班列长安号集货中转仓。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支持各类经营实体发展农产品冷链和医药、食品、生物等特种物流,逐步建立特种冷链物流体系。联合西安铁路局共同申报二类口岸,争取海关设立粮食、肉类、种苗等进境口岸或查验点,加快推动杨凌自贸片区国际集装箱铁路堆场及物流中心建设,完善大通道物流保障。加快富春网营物联智慧城市供应链运营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完善区域性快递集散中心和仓储配送等设施,优化货车城区通行线路,建立货运车辆通行证办理快捷渠道,吸引电商、物流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延伸营销网络,在社区及农村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示范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第一组长和组长的“三个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三个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目标任务滚动推进和协调机制,按年度制订发展“三个经济”工作要点,将年度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杨陵区委和区政府是推进本地区发展“三个经济”的责任主体,党工委、管委会各工作部门“一把手”是本部门(单位)落实发展“三个经济”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本意见,各责任单位要按季度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实施情况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督查室加强督查推进。
(二)强化制度保障。
配套出台支持“三个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措施,解决“三个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三个经济”专项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检测指标体系,搭建“三个经济”运行大数据库,着力将统计指标纳入企业统计制度和部门统计制度,提升“三个经济”发展科学化水平。建立项目清单制度,将“三个经济”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优先纳入示范区重大项目储备库,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优先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实施品牌引领行动,市场化运营好“杨凌农科”“杨凌农高会”等区域品牌,打响“杨凌农科服务”“杨凌自贸区”“杨凌双创”“杨凌果蔬”等特色品牌,实现品牌效益最大化。
(三)增强要素保障。
全面落实中央和陕西省各类财政税收和土地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探索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和PPP模式等投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益,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三个经济”相关产业和项目,为杨凌示范区“三个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示范区本级财政出资设立产业母基金,加强与陕西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全面合作,共同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天使基金、创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园区)发展基金,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设立重大项目工作专班,优先配置土地、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
(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实施“3631”方略,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自贸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等体制和制度优势,再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着力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简化企业开办流程,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就近办”清单,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互联网+监管”模式,实现“只进一扇门、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目标。探索企业定制化精准服务,降低企业运营负担和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单一窗口”税费办理,全面提高营商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