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委、区政府,党工委和管委会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杨凌示范区工委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2023年2月6日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杨凌示范区落实“十四五”规划、加快“三区三高地”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和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省部共建第十次会议、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立足“国家队”定位,紧盯“三区三高地”和“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区”目标,精准破解“五大难题”,合力开启“五个新局”的“1155”思路,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聚力实现“六个新突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奋力开创示范区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局面。
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新增各类科技研发及转化平台5个,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全年培育集聚高层次人才600人,新建海外农业科技产业园10个,实现国内农业科技培训4.6万人次、国际农业科技培训10000人次,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个,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件,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2亿亩、推广效益达到300亿元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
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左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0%左右,约束性减排降污指标全面完成。
一、持续用力求突破,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在打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上取得新突破
1.深入推进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积极推动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相关政策文件。实施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清单,设立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基金,切实加强促进中心、运营公司、相关服务窗口建设,扭住“科技成果转化”这个根本性任务,努力形成更多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进一步加强秦创原农业板块规划布局研究,明确空间发展规划,更加注重创新格局协同,强化辐射带动、整体联动、开放互动、项目推动,提升拓展放大总窗口功能,打造“三器”示范样板,牵引创新能级不断跃升。聚焦科技要素集聚,推进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畜牧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5个以上。聚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6个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运营水平,以市场化方式聚集全球创新要素、领军人才和高质量基金,布局建设一批行业性中试基地、专业化孵化载体,培育科技产业化项目10个以上。加快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陕西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启动营养与健康食品创新中心建设。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扩大“科创贷”规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注册落地。全面推行“科技创新券”,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
2.扎实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支持西农大“双一流”建设,共同加快未来农业研究院建设,建设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P3),搭建全球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汇聚国内外创新要素。深入推进区校协同创新,围绕旱区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需求,在现代种业、土壤改良、农业节水、生物安全、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提升我省农业生产能力,重点实施粮食、旱作节水、苹果、奶山羊、肉牛肉羊、生猪、猕猴桃、蔬菜、茶叶、木耳、耕地提升等11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技术集成类标志性成果。
3.持续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全面实施《陕西杨凌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暨旱区农业种业硅谷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国家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聚焦粮果畜菜等特色优势领域,组织实施种业科技创新攻关、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人才培育引进、种业企业培优引强、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种业基地建设、种子加工仓储能力提升、杨凌良种推广等“八大行动”。依托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等重要平台,统筹资源要素组建后稷种业实验室、陕西省农作物种子繁育加工基地、果业种源创新及共享研发基地等种业创新平台,建成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加快先正达育种技术中心(三期)和MAP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实现育种平台、水平世界尖端,并推动与未来农业研究院深度融合,多出品种、出大品种。围绕旱区主要农作物、特色畜禽等开展新品种培育,吸引聚集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及创新团队,实施生物育种科技攻关项目10个以上。加快推进登海杨凌农作物种业繁育基地、良科国家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中国马铃薯创新研究院等种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招引正大、大北农、隆平生物等知名种业企业入区发展。继续办好国际种业创新论坛和全国小麦、玉米、油菜等品种观摩推介活动,持续加强种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增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2家,通过国家审定小麦、玉米新品种10个以上。
4.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聚焦履行国家使命,全面实施“后稷人才工程”,大力吸引国际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加强适应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引导驻区高校和科研单位与企业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联盟,引导和鼓励企业承担或参与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启动实施杨职院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实施产业领军人才支持项目,鼓励入区企业聘用高层次创新和管理人才,切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表彰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用好人才的浓厚氛围。
(二)在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上取得新突破
1.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持续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度,支持杨凌农科股权投资基金发挥更大作用,推动设立种业投资、上合组织农业合作、乡村振兴等基金,引导激励入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增长10%以上。统筹用好担保、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支持区内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助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争取在杨凌组建省级农业投融资平台公司。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支持入区企业,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予以投资奖励。扎实开展农业保险创新工作,持续推进“保险+期货”业务。积极探索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评估作价机制,切实解决科技人员、企业抵押融资和投资入股难题。常态化组织开展“金融半月谈”等银企对接活动,建立多渠道银企对接平台,着力构建政银企三方有效对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支持杨凌科技集团提升资本运作和产业投融资能力,加快中捷四方、三八妇乐、海斯夫、秦丰种业等企业挂牌上市进程。
2.高水平“延链补链强链”。以现代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智能农业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农业科技服务等五个主导产业及12条产业链为抓手,全面实施主导产业扩能提质计划。推动麦肯速度Ⅰ期、嘉禾药业三期项目建成投用,支持杨凌生物医药、美畅等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圣泉乳业、昱昌环境科技等企业扩大投资,推动企业扩能、稳产、增效。依托产业创新中心等载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秦宝牛业畜牧产业链育种创新项目加快实施,布局一批新的延链补链强链产业化项目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级、上市”四大工程,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13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6家以上。全面落实中省工业稳增长及纾困帮扶系列政策措施,全力做好骨干工业企业要素保障,支持企业强信心、稳生产、扩市场,全力以赴推进工业稳增长,净增规上工业企业7家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2个。
3.提升产业园区专业化运行水平。高标准推进各类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陕西(杨凌)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农业智能装备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综合配套区、智慧农业综合物流园仓储物流区,不断丰富和完善园区商业、金融、法务、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健全以企业为主的园区投资开发运营机制,完善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不断提高产业园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承载能力。
(三)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引领高地上取得新突破
1.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坚持“全域规划、全域示范”原则,持续推进特色现代农业“1123”工程,全面建成高标准主要农作物良种试验示范基地1万亩、名优新特标准化经济林果产业示范基地1万亩、设施蔬菜育种和生产示范基地2万亩,支持秦宝、秦川、本香3大养殖示范基地提质升级。启动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产品生产基地、旱作节水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建成国家数字设施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全面提升特色现代农业示范水平,农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深入推行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实施一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严格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年内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全面完成乡村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0个。全面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常态化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先进典型10个。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大力培育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加大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力度。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推进移风易俗,深入推进全国现代乡村治理试点和平安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以农业科技现代化引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5个。
2.构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机制。进一步整合政府、大学、龙头企业等示范推广资源,巩固提升大学、产业链、科特派、农业科技培训、媒体、展会等六种示范推广模式,积极推动省农林科学院体制机制创新,以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以杨凌农业科技服务公司为主体,探索“杨凌良种+绿色农化+农机农艺+订单农业”的全过程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点单式”服务。成立国家(杨凌)农业标准化研究推广服务中心,着力打造旱区农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全面深化与中化现代农业、省粮农集团、地建集团、果业集团等涉农企业战略合作,积极构建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新机制,塑造“杨凌农科”全产业链推广服务品牌。
3.持续优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布局。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粮油主产区布局建设综合创新型、集成应用型、服务带动型、特色示范型、海外园区型等5种类型示范推广基地,依托示范推广基地,培养科研创新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3支队伍,加快构建覆盖区内、区外省内、省外国内、海外4个区域板块的“53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围绕旱区农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卡点堵点,建设提升10个综合创新型示范基地。围绕粮油、畜牧、果蔬等旱区优势产业,重点在西北、西南旱区、陕西渭北、甘肃陇东陇西、青藏高原、河西走廊等区域整体统筹、优化布局建设提升20个集成应用型示范基地。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粮油主产区建设提升40个服务带动型示范基地。探索“南果北种、南药北移”新模式,建设5个特色示范型基地。按照“政府支持、大学带动、企业建设”的思路,在上合组织国家乃至“一带一路”国家规划建设10个海外农业合作园区。
4.以点带面扩大示范推广效应。持续推进秦创原农业板块“三秦行”行动,协同区内两所大学为主与各市深入开展科技合作和农业科技培训,联建10个特色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区,实施一批品种研发、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示范项目,努力打造区域科技示范推广新标杆。深入推进杨凌良种及种植模式示范推广“4455”计划提质扩面,建成18万亩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集成示范基地。全年开展农业科技培训4.6万人次,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2亿亩,推广效益达到300亿元以上。
(四)在打造我国农业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和平台上取得新突破
1.持续深入高水平建设上合组织农业基地。认真贯彻落实基地《建设方案》,积极推动省上设立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专项,启动实施上合组织畜牧产业创新园、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外贸企业国际孵化器、人力资源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建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国际联合实验室,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丰富完善农业科技交流载体。加快推进中非联合中心建设,稳步扩大对非人才交流、科技培训、项目合作。争取承办2023上合组织农业博览会,继续办好2023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组织开展农业双多边重大交流活动10场次以上。面向上合组织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组织开展各类培训20期以上。新建海外农业科技产业园10个,新认定实训基地10个以上。
2.积极推进高层次对外合作交流。深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农业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网络,持续深化与荷兰、以色列、日本、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交流,加强与上合组织秘书处、非盟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合作,拓展农业科技领域的双多边合作。积极争取参与上合组织减贫与可持续发展论坛、青年科技创新论坛等重大农业国际交流活动。组建国家旱区农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围绕对外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农业技术和产品国际标准、规则制定,扩大农业交流国际影响力。
3.持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启动建设杨凌-塞内加尔、杨凌-津巴布韦等境外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用好杨凌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和乌兹别克斯坦中国(陕西)商品交易中心等经贸平台,持续在农业标准互认方面开展探索创新,促成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科技服务输出。依托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发展保税加工、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5亿元以上。
4.加快自贸片区及综合保税区建设。深入推进自贸片区和综保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杨凌国际陆港、综保区冷链物流仓储配送中心、保税研发中心、农产品保税加工产业园等项目,进一步提升自贸区和综保区承载能力。积极争取海关总署、商务部、省口岸办支持,针对杨凌综保区在农资跨境电商、种业进出口绿色通道、上合国家特色农产品贸易等方面出台特别政策。积极申建进口粮食、进境肉类等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充分释放自贸片区、综保区政策叠加效应,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招引培育外贸型企业10家以上。持续加大制度创新和通关便利化改革创新,探索省级以上创新案例2项,通关货物总量突破2000标准集装箱。
5.高水平办好第30届农高会。对标进博会等一流展会,优化农高会筹办体制机制,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争取主协办单位和省上对口厅局更大支持。围绕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示范、推广应用、国际合作主线,做精做优杨凌现代农业高端论坛、全球推介大会等重点活动,办好云上展、展馆展、田间展,打造全年永不落幕、全域四处皆展的特色盛会。充分拓展展会洽谈交易功能,推动展会与跨境电商、农科服务深度融合,有效发挥全球农业会展联盟作用,持续提升展会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把第30届农高会办成具有标志性成果和里程碑意义的一届盛会,以崭新形象献礼30年。
(五)在谋准谋深谋实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1.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为经济发展提供硬支撑。坚持把大抓项目、大抓投资、大抓发展的势头扬得更高、举措谋得更准、成效做得更实,加快升级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强引擎。狠抓项目建设促进度,加大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力度,确保172个年度重点项目一季度开工率达到50%、上半年达到80%以上、三季度达到100%,不折不扣完成163.4亿元的年度投资计划。狠抓项目谋划增后劲,抢抓国家和省上“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机遇,精准对接中央、省级投资方向,谋划储备含金量、含新量高的项目100个。进一步加大跑部进京赴省争取项目工作力度,推动更多项目进入中省大盘子,全年争取项目资金15亿元以上。狠抓项目服务提效率,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统筹运用财政资金、专项债券、社会资本等各类资金渠道,加强土地报批和征迁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好项目用地难和开工慢等问题。成立高质量项目推进年工作专班和重大项目推进专班,完善重大项目并联审批、集中开工观摩、政策培训等工作机制。
2.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落实好促进消费增长三年行动和若干政策措施,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积极培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消费新热点,鼓励发展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消费新模式。加快推进杨凌农林牧渔融合发展体验区、睿峄(杨凌)奥特莱斯等商贸服务业项目建设,引导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提升服务品质,增强消费拉动作用,策划开展多层次节庆促销商贸活动,着力打造区域商贸中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净增规上其他服务业企业11家以上。
3.坚决补强招商引资和引智短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头号工程,灵活运用委托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强化信息化支撑、园区化承载、专业化保障、协同化作战,做优做实全年招商引资工作。深入开展“央企进杨凌”对接活动,推动省属企业入区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国家队”定位,结合示范区主导产业特色优势,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引进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项目5个,1亿元以上延链补链项目12个,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00亿元以上,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600人以上、创新创业团队100家以上。
(六)在深化示范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1.不断强化省部共建和省内共建体制。积极推动外交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气象局成为示范区共建部委,完成省部共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成人员调整、省内共建领导小组人员调整,进一步增强共建工作力量。争取科技部、省政府支持,制定《杨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杨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持续强化省部共建机制安排。积极协调推动共建部委选派干部到示范区挂职指导工作,选派示范区优秀年轻干部赴共建部委跟班学习锻炼。积极做好建设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以及陕西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筹备工作。
2.持续加大区校融合协同创新发展工作力度。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示范区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全面推动驻区科教单位深度融入示范区建设发展,健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共担使命、一体发展”体制机制。定期召开区校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重大问题,协同推进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未来农业研究院、秦创原农业板块、各类试验示范站和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建立示范区部门与区内高校相关处室、院系之间协作机制,共同策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项目。持续加大区校干部、人才双向挂职交流工作力度。
3.全面深化示范区管理体制改革。立足国家队定位和履行国家使命要求,按照省委安排部署,以强化区域统筹、加强一体协作、激发发展活力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示范区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高新区体制机制优势。
二、狠下气力优环境,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条件保障
(一)聚力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
1.在牢固树立服务企业服务群众鲜明导向上下功夫、求突破。按照“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要求和“打造全省最优营商环境”的目标,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蝶变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大生态”。加快法治政府和有为政府建设,厚植服务意识、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契约意识的土壤,大力营造“办事情靠制度不靠人情,解决问题靠法治不靠关系”和“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的良好社会氛围。
2.在打造办事更高效的政务环境上下功夫、求突破。着眼集成化、标准化、便利化,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数字化”改革,最大限度便利企业生产经营、便利群众办事创业。全面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持续深化“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不断优化市场准入准营的环境条件。优化企业开办和注销流程,健全市场主体歇业制度。大力推动不动产登记、企业开办、企业注销、招工用工等领域实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积极探索“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加快推进“交地即交证”改革。整合规划、土地、房产、交通、绿化、人防等测绘测量事项,全面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多评合一”和联合验收。
3.在打造市场更满意的政策环境上下功夫、求突破。更加注重与市场沟通,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充分发挥“12345”平台民意汇聚池作用,切实提高各项政策的针对性,让政策效应最大化释放。全面开展政策落实障碍清理行动,认真梳理涉及市场主体和引进项目的各项支持优惠政策,编制清单,精准推送,及时兑付,切实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用足用好各类开放平台、创新平台、产业平台、投融资平台、大数据平台,推进各类资源要素集聚整合提升,持续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全面提升企业获得信贷、电力、给水、燃气等的便利度,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4.在打造预期更稳定的法治环境上下功夫、求突破。不断完善涉企法规政策和涉及市场主体活动规范性文件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规范涉企收费。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监管可视化、智能化、精准化,制定公布跨部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常态化开展联合抽查。持续规范行政司法行为,集中整治“任性执法、选择性执法、一刀切式执法、运动式执法”。加强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应用。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建立政商常态化沟通机制,以“金牌店小二”的服务情怀深入开展“双包一解”活动,持续打造“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的政商关系。
(二)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1.切实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的重点改革落地见效。针对制约示范区在更高层面履行国家使命的瓶颈问题,持续深化示范区管理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区校一体、融合发展”,重点在科技体制、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工作力度,以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示范区创新驱动、示范引领能级。
2.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围绕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推动示范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现国企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改革。积极争取和承接国家和省级涉农领域改革试点任务,做好农业农村系统集成改革省级试点验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清零消薄”行动。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方面确定并推进落实2项重大改革事项。
4.自主开展“小切口”改革。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推广“名校+”办学模式。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分级诊疗,搞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在金融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制、生态文明、社区治理、基层党建、廉洁文化建设等方面再推出10项以上“小切口”改革举措。
(三)打造宜居宜业的创新创业环境
1.加快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促进西安创新、人才资源要素以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和政策向杨凌流动配置,以杨凌-武功-周至组团发展为载体,规划建设西安-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产业园。
2.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双创基地核心区大健康智慧云谷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办好全国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大赛和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深入开展“校院所企行”等创业投资推介活动,常态化组织创新创业项目路演、融资对接等活动,大力招引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全年组织各类活动130场以上,新增孵化企业50家以上、毕业10家以上。
3.持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一步明确城乡建设发展定位和空间功能布局。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管网更新改造,深入开展农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推动城乡面貌再上新台阶。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铁腕治污降霾,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
(四)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
1.加快教育强区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强化体教融合,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利用杨凌农科教资源,抓好“三个课堂”建设,持续提升校园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平,打造杨凌教育品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加大新课改教学研究,进一步提升中高考复课工作质量和水平,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实现新突破。建成职教中心、高新三幼,加快陕师大杨凌实验中学二期、杨凌高新第一学校、高新五幼、高新七幼项目建设。
2.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就业服务提升工程,扎实做好大学毕业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服务工作,全面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新增就业2000人以上。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纳入全国统筹,加快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实现生育保险全覆盖,持续完善社保转移接续和待遇调整机制。继续办好“十件惠民实事”。
3.推进卫生文体旅游事业发展。全面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全面加快“健康杨凌”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医药诊疗水平,切实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全面建成示范区公共卫生中心、示范型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实施重点文旅产业链三年行动,深化媒体融合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办好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全国网球青年团体锦标赛、自行车邀请赛等品牌赛事,带动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加快发展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现代旅游业,积极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城市”和“中国农科研学旅行首选地”,不断丰富世界知名农科城内涵。
4.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防范化解政治和意识形态、经济金融、社会等各领域风险,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攻坚行动和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强化疫苗质量安全监管。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更高水平平安杨凌建设。持续抓好信访维稳、社会治安、反恐防暴、舆情监管等工作,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从严从实强保障,不断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和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综合分析研判和处置,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作用,广泛凝聚共识,汇集各界力量,形成推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贯彻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紧盯基层基础持续发力,进一步建强基本队伍、规范基本活动、提升基本阵地、完善落实基本制度、强化基本保障,筑牢坚强战斗堡垒。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统筹推进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及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在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两个作用”。
(三)全面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统筹做好干部育选管用工作,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和重大斗争中考察干部,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严格执行“三项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下茬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不想为的问题,大力营造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
(四)扎实组织开展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将“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融入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推动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大力弘扬敢于斗争、改革创新、久久为功的担当精神,精心谋划、精心干事,推动示范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年度重要工作、重点项目、重大改革实现大突破,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树立真抓实干的鲜明导向,坚决落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和“事不过夜”的工作要求,笃定实干的决心、葆有实干的姿态,坚决完成好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凭实干实绩评价、识别和使用干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细致精致极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强化系统观念,坚持统筹兼顾,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各项工作高效落实。
(五)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面落实党工委巡察工作《规划》,扎实做好政治巡察工作,加强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始终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反腐惩恶,更加有力遏制增量,更加有效清除存量,深入推进权力集中、资金密集、工程建设、招投标等领域和环节反腐败工作,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持续推进清廉杨凌建设,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常态长效开展以案促改工作,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