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委、区政府,党工委和管委会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杨凌示范区工委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2024年2月2日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决扛牢国家使命,紧盯“三区三高地”和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目标,扎实落实“三个看杨凌”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为支撑,纵深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示范推广提质扩面、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全力打造新时代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引领示范区、“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切实增强经济活力、增进民生福祉、防范化解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研发经费投入增长4%以上,新增各类科技研发及转化平台6个,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新建海外合作园区2个,实现国内农业科技培训4.6万人次、国际农业科技培训1万人次,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件,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2亿亩、推广效益达到300亿元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8%。
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3%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左右,约束性减排降污指标全面完成。
一、加快推进旱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展现新作为
1. 聚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驻区高校和科研单位,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全年研发经费投入增长4%以上。聚焦现代种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智能农业与农机装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领域,积极承担中央引导地方专项、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两链融合”重大专项,大力开展协同创新攻关,全年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8项以上。积极参与全省科技创新“八大行动”,围绕提升全省现代农业生产能力,重点实施粮食、设施农业、耕地提升等11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系统集成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积极融入西安国家级“双中心”建设,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秦创原陕投E站,加强仪器设备共享、科技经纪人、成果转移转化、中试熟化、企业孵化等方面合作。
2. 持续推进旱区种业硅谷建设。制定出台《旱区种业硅谷建设规划(2022-2030)》。联合驻区科教单位抢抓国家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实施机遇,积极争取种业创新项目资金4000万元以上。建成旱区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三亚南繁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国家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品种测试评价中心陕西分中心建设。实施一批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良种选育项目,新增国审主粮新品种10个以上,2个主粮作物品种年推广面积进入全国前10位。创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家,培育A证后备企业3家。依托种子产业园,招引种业龙头企业3家。支持良科研发中心、登海创新示范基地、秦丰种子繁育加工基地尽快建成投用。推动秦丰种业等企业挂牌上市。常态化举办全国性小麦、玉米、油菜、蔬菜等新品种观摩活动,扎实推进良种示范推广“4455”计划提质扩面,不断提高杨凌良种供给能力。
3. 建好用好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落实《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加强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健全政策服务与支撑保障体系,争创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集聚区。进一步明晰6个产业创新中心功能定位,探索创新运行机制,积极筹建农业节水、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不断强化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核心支撑。联合驻区高校、科研机构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探索推行“先投后股”等创新举措,形成财政资金循环运行的长效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属性强、成长速度快的科技型企业,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争取省级科技项目20个左右、资金2500万元以上。
4.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实施“后稷人才工程”为牵引,支持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及紧缺特殊专业人才,培育、集聚高层次人才615人以上。探索建立“专家(团队)+产业示范”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引培项目,支持入区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和管理人才。进一步加大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遴选支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人以上。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大高素质农民和农业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擦亮“杨凌农科”培训品牌,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4.6万人次以上。
二、扎实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建设,在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展现新作为
5. 推动创新型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实施链群工程,推动现代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智能农业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农业科技服务五大主导产业及12条重点产业链提质升级,不断做大链主企业,夯实产业链创新链基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参与构建全省智慧“三农”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功能食品、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瞪羚企业达到1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5家。
6. 实施产业园区提升行动。对各类产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分步骤、有计划推进园区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扩大便利化、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供给。持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配套服务功能。推动陕西(杨凌)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扩区发展。启动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园一期建设,加快食品产业园及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启动建设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园,争取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支持杨陵区建设省级工业集中区。依托现有物流园区,联合省物流集团打造涉农物流中心(基地)。
7. 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抢抓全省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三年攻坚机遇,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行动,加快“双创”基地核心区三期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创新创业体系。健全常态化项目路演机制,举办科技成果对接活动130场次以上。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发挥农科股权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推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等一批新基金,深化“科创贷”“科技创新券”等金融财政服务创新,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及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建设,在切实打通科技助农兴农“最后一公里”上展现新作为
8. 切实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质效。持续推进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提升“1123”工程,开展农作物良种“六良协同”、经济林果“四改五提”、设施蔬菜“三改一提”、畜牧产业“五良配套”四大行动,实施重点现代农庄提档升级计划。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智慧工程,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植物工厂、杨凌旱作节水智慧农业示范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做实“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0万元以上村达到2个,年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超过30%。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菜篮子”负责制,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
9. 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能力。出台《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计划(2023-2027年)》,积极创建5个“产业强、农民富、环境美、农村稳”的省级示范村。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继续开展“花园乡村”重点村建设,深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面完成卫生改厕后期管护示范县项目建设,切实抓好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生活垃圾治理,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等工作。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发挥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末梢延伸。支持杨陵区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10. 实施示范推广效能提升行动。对现有350个示范推广基地实施全面评估、分类管理、动态调整,探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示范推广基地+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高素质农民”的示范推广合作机制,新增一批示范推广基地,推动基地与产业体系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构建市场化方式推进示范推广的新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发展产业链推广企业10家以上。加快推动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杨凌)培训基地建设。
11. 深化农业科技市区合作。积极争取省级层面建立农业科技市区合作共建共促共享推进机制,切实提升市区合作的组织性、推动力和实施成效。加快推进95个市区合作重点项目落地,持续跟踪已落地的市区合作项目,持续拓展新的合作项目,聚力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广泛聚集省内外涉农科教单位和产业链链主企业,与各市共建一批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试验区。立足各市农业发展基础和特色,聚焦重点领域、集聚优势资源,一市一策提供“菜单式”农业科技服务。
四、着力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在主动服务我国农业对外开放大局上展现新作为
12. 充分发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主体功能。利用中国接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契机,充分发挥杨凌在旱作农业技术方面优势,与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双多边农业合作。举办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争取承办上合组织民间友好论坛农业分论坛、中国—中亚工商大会等重大交流活动。实施农业国际培训项目20期以上、培训超过1万人次。建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发挥智库功能,筹划举办上合组织智库论坛。推动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纳入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管理序列。在哈萨克斯坦建成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商品(阿拉木图)展示交易中心。加快推动上合组织国家间农业标准互认合作,探索境外农业产能合作新模式。全面总结基地建设五年来的成效、经验和不足,精心筹办基地建设五周年系列活动,举办基地建设成果展,开展基地推介活动,持续扩大基地影响力。
13. 深化双多边农业交流合作。持续加强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多边和区域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与荷兰、德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围绕种业创新、智慧农业、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发挥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强与非洲国家在人才培养、旱作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争取双多边合作共识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成果清单。深化友城、姊妹城市交流,加快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海外农业园区+跨境订单农业+国内市场”的国际农业全产业链模式,跨境订单农业合作基地面积达到600万亩。
14. 持续推进自贸片区和综保区建设。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围绕通关便利化等方面,形成省级以上系统性制度创新成果不少于5项。全力以赴做好国家自贸区建设考核评估和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工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5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左右,力争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总额排名实现较大跃升。支持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公司加快发展,打造一体化物流通关体系。推动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实质化运营,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农产品大宗贸易平台,推进植物种质资源分子检测服务等保税研发类项目落地。加快谋划启动综保区二期建设。
15. 高水平筹办第31届杨凌农高会。立足履行国家使命和落实“三个看杨凌”要求,着力搭建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示范推广应用和对外合作交流高能级平台,全方位提升农高会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数字化水平。按照“突出重点、提升层次、扩大影响、打造品牌”的思路,精心设计展会内容,办好开幕式暨杨凌现代农业高端论坛、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世界苹果大会、农业科技创投峰会等重点会议论坛。提升线上线下融合、馆内馆外结合、国内国外联动的展示效果。依托国际农业会展联盟,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设置农高会海外分会场。完善提升现有场馆等配套设施条件,发挥云上农高会、田间农高会作用,常年开展云上展览、活动直播、洽谈交易、田间展示等,打造“5+360天”永不落幕的农高会。
五、全力以赴推动经济运行实现量质齐升,在夯实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上展现新作为
16. 大抓项目增有效投资。拓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用好“四个一批”工作机制,进一步树牢大抓项目和以项目论英雄的鲜明导向。集中精力谋项目,新策划包装项目200个以上,储备库转化项目50个以上。全力以赴争项目,坚持每月集中开展一次赴部委项目对接活动,不定期赴省上部门争取项目,全年争取国债、专项债、中央预算投资、外国贷款以及省级项目资金20亿元以上。千方百计建项目,优化提升“五个一”和领导包抓、专班推进项目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三季度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100%。多措并举促投资,切实做好土地、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配套衔接,持续增强社会投资意愿和能力,力争社会资本投资增长5%以上。支持杨陵区在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排名中晋位2-3个位次。
17. 分类施策稳工业增长。全面落实稳增长、企业纾困帮扶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政策措施,打好惠企政策“组合拳”,切实服务保障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农业智能装备等重点行业和大唐、LNG、翔林、嘉禾等重点企业生产平稳运行。支持美畅、昱昌等企业扩大工业投资,海斯夫、福锦米业等企业实施技改项目,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稳步增长。切实做好麦肯、正华、圣泉、东科、步长等企业跟踪服务,推动新增产能充分释放。实行领导干部包抓停产和半停产企业工作机制,“一企一策”着力解决企业存在问题,帮助10家以上企业恢复产能。加大规上企业培育力度,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家以上。
18. 多措并举促消费升级。全面落实促进消费增长三年行动和若干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以万达广场为核心,引导区内各商业综合体立足自身优势、多元化发展,推动各商贸中心、集贸市场扩能提质,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全面推进省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支持杨陵区创建2024年省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加快直播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发展,大力培育涉农电商企业,拉动线上消费持续增长。全年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1家以上、限上商贸企业5家以上。
19. 科学精准抓招商引资。强化“凝心聚力抓招商、守牢发展生命线”理念,健全完善“领导带头、全员参与”招商工作机制,在引好商、看落实上见真招。深入开展“央企进杨凌”对接活动,加快推动北大荒、中农发、中国华电等项目落地建设。积极对接省国资委,推动陕农投、粮农、地建等涉农省属企业参与示范区建设发展。综合运用产业链图谱、专利导航、产业大脑实施精准招商,善用投行思维撬动放大产投、创投、风投等招商资源,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探索建立以新晋升一级调研员以上公务员为主体的招商专员队伍,专职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20. 增收减支防债务风险。强化税收收入征管,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盘活和土地出让,加大存量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全力推动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树牢过“紧日子”“苦日子”思想,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量力而行安排政府投资基本建设资金和社会民生事业项目支出。加强政府债务风险源头管控,科学统筹做好债务清偿化解,确保债务整体平稳可控。
六、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有效破解高质量发展瓶颈制约上展现新作为
21. 统筹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盘活国有企业闲置资产,加强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防控,提高国有企业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深化水电气市场改革,逐步降低全社会经营生产成本。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宅基地等农村闲置资产资源盘活利用。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小切口”推进民生领域“大改革”,持续办好惠民实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22. 努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大力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准入准营“一件事”改革。创新投资管理和服务方式,探索企业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并联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改革,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登记和审批事项联合办理,不断优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多测合一”“极简审批”“标准地+承诺制”,建立水电气网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联合报装机制,实现全流程审批“一站式”办结。
23. 全面深化区校融合协同创新。进一步细化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西农大与示范区融合发展17条措施,坚持和改进区校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区校融合专项协调工作小组沟通机制,重点支持未来农业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组建工作。全力配合西农大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支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申办职业本科大学,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职教创新园及国家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24.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巩固省部共建体制,调整完善共建领导小组,推动召开第十一次省部共建会议。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做好示范区及杨陵区机构改革工作。主动融入大西安都市圈建设,积极对接细化与西安的融合共建,推动杨凌—武功—周至组团一体化协同发展,积极参与西安城郊型精细现代农业发展。
25. 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健全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入开展“三整治四提升”专项行动,巩固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成果。不断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帮助解决物流保障、市场拓展、品牌创建等实际发展难题。集中开展涉企行政审批、综合执法专项治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政府采购、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合法权益。以全省“十行千亿惠万企”行动为契机,积极引导区内各金融机构加大民营企业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有效化解企业融资难题。
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研宜学良好生态环境上展现新作为
26.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重点片区开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查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中的问题短板。深入开展城市更新工作,把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作为切入点,加快推进老旧小区、老化城市管网等更新改造,加强城市运行管理、道路交通组织、环境美化亮化,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27.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突出源头管控,强化综合治理,切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美丽杨凌建设。抓好臭氧、PM2.5、PM10协同管控和重污染天气消除,加强黑臭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切实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抓好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深化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28.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巩固深化“双减”成果,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关爱制度化,全力打造均衡优质教育环境。切实加强教师校长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师职称评定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切实做好高新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后续工作。建成区职业教育中心,实施张家岗小学五星校区改扩建、高新四小二期等项目,新增学位2000个。
29. 深入推进农文体旅发展。深入实施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一眼杨凌·千年农耕”文旅融合发展品牌,推动上合农业研学基地建设,打造旅游新热点。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扩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和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办好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全国网球青年团体锦标赛、自行车邀请赛等品牌赛事,持续做大赛事经济。积极补齐公共体育设施短板,促进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30. 健全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扎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工作,新增就业2000人以上。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扎实做好重点人群参保工作。加快推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探索建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建立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经办衔接新模式。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示范区医院自贸院区建设。深化“三医”联动,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做好传染病防控。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切实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持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健全残疾人保障制度,推动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积极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持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社会组织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31.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防范化解政治和意识形态、经济、社会等各领域风险。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攻坚行动和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强化疫苗质量安全监管。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政法干部教育整顿,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着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杨凌”。积极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抓好社会治安、反恐防暴、民族宗教、舆情监管等工作。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
八、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上展现新作为
32.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健全理论学习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健全上下贯通的工作台账、信息系统和闭环机制,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实际成效上。全面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持续加强统战、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凝聚共识,汇集各界力量。
33. 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推动街道社区、单位、行业等领域党建互联互动、有机融合。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增强党性、提升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服务、当先锋的党员人才队伍。统筹推进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及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持续加强“两新”组织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内谈心谈话等制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提升党性修养。
34. 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能力关、廉洁关,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持续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注重在项目建设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培养和考察干部,持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全面加强政绩观教育,探索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办法。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中积极容错纠错,更好推动党员干部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健全年轻干部教育培养“传帮带”机制,选树“好班子”“好干部”典型,不断增强履职尽责本领、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35. 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法治政府建设“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地位,贯彻落实“一规划两方案”,深入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六大工程”。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推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健全依法决策咨询机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制度,加强行政裁量权基准的动态管理和备案审查,开展行政执法专项整治,强化行政执法质量考评。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建立府院联动工作机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100%,有效化解行政争议。
36. 扎实推进正风肃纪反腐。聚焦“两个维护”,紧盯“三区三高地”和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目标,围绕示范区中心工作,强化政治监督,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加大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部门和行业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案件查办震慑作用,坚决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重拳纠治“四风”顽疾,靶向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切实加强纪律教育,严格纪律执行,全面深化党的纪律建设。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察,加强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深化巡察同审计、财政、统计等部门的贯通协同,不断增强政治巡察震慑力和穿透力。深入推进清廉杨凌建设,持续提升清廉单元建设成效,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巩固和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