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杨凌示范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已经管委会第3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
2022年5月18日
杨凌示范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
2022年5月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目前,国内外形势正发生巨大变革,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杨凌示范区将按照“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定位,以“三区三高地”建设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等政策红利,依托区内农业科教优势,以农业科技服务业为特色,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便利化、品质化发展,打造集农业科技服务、物流电商、会展、文旅体育、金融、商贸和夜间消费、现代康养和其他服务业等于一体的立体型、多功能、智慧化的现代高质量服务业经济体系,全力做强全国唯一农业特色自贸区及现代服务业配套体系,打造资源配置能力强、体制机制活、服务效能高的涉农改革开放新高地,高质量绘就杨凌新时代服务业发展美好蓝图。《杨凌示范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旨在厘清“十四五”时期杨凌示范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产业布局,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转型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杨凌示范区服务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规划期限为2021年-2025年。
“十三五”期间,杨凌示范区主动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在物流服务、家政服务、商贸消费、文旅融合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等领域主动作为,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科技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驻区高校资源优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高”“新”特色鲜明,科技服务平台、基地、机构快速发展,科技资源转化潜力大、能力强。依托“农高会”品牌,农业会展业发展迅速,成为展示、分享和交流全国农业科教发展最新成果的重要平台。依托“农科城”资源优势,现代休闲农业、文创农业和新兴农庄等文旅休闲产业快速崛起。依托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和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和国际贸易服务急速发展,杨凌示范区从事服务业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共计上万余家,从业人员将近7万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杨凌示范区在服务业发展方面仍然面对资源条件限制、市场规模较小、招商引资困难、人才结构失衡和平台发展滞后等多维问题。发展不足集中体现在“四个呈现”方面,一是产业集群发展速度快但规模小,整体竞争力不强,呈现产业集群程度低与产业联动效应低的“双低”态势;二是产业发展以农业和涉农服务为基础,投入产出效益低,多数企业以单一短价值链的产品为主,呈现产业链条规模小、产业势能释放受限的“短缩”态势;三是在产业配套方面,以农产品为主的产销两端及中间经销环节缺少人员、设备、设施和政策方面的强有力支持,致使产品流通环节不畅,呈现“滞阻”态势;四是产业结构方面,杨凌示范区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育不足,高科技含量与高附加值产业整体占比较低,生活性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服务业产业链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呈现产业结构不均衡及资源利用效能不足的“失衡”态势。
1. “十四五”期间服务业发展趋势
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吸纳就业的关键领域,在便利居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服务业将扮演关键角色。
综合世界经济格局和发展形势,结合我国经济特点,未来五年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黄金期,我国服务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中国将在“十四五”期间成为全球最大的服务业市场,根据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未来我国服务业比重将持续提高,占GDP比重稳步提升。据预测,到“十四五”末期,服务业占我国经济的比重将达到65%左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是:科技引领智慧化、业态迭代升级常态化、产业发展融合化、服务主体平台化、服务内容集成化、服务需求个性化和服务贸易国际化。
2. 杨凌示范区服务业发展机遇
“十四五”期间,杨凌示范区现代服务业面临多方面的重大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杨凌示范区作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和全国唯一的农业自贸区,面临更多开放机遇;杨凌示范区地处关中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核心区,面临更多中心城市快速发展“溢出效应”带来的机遇;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走在了国际国内前沿,塑造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品牌,面临发展的品牌机遇;杨凌示范区内交通便捷,位于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铁路线上,有条件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参与全球一体化竞争中发挥更大作用,面临更优发展环境与政策机遇;杨凌示范区拥有多所涉农类大专院校,是闻名全国的农科城,拥有科教资源优势机遇。杨凌示范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以农为主的产业格局,产业较为健全,龙头企业融合度较高,面临杨凌品牌拓展和“飞地”连锁发展的重大机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位一体”战略布局,抓住杨凌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契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一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会展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二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坚持发挥科教优势,加快创新驱动和科技赋能。发挥杨凌示范区现有涉农高校、科教单位与高水平人才资源优势,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一方面提升杨凌示范区现有传统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发展电子商务、智慧文旅、互联网金融等创新型、科技型、智慧型现代服务业,围绕抢抓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时代机遇的目标要求,紧跟服务业逐步向智能化阶段演进的趋势,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以科技创新为现有服务业赋能,对杨凌服务业进行布局优化和升级改造,推动以新兴科技为底层逻辑的现代智能服务业加速崛起。
——坚持依托农业特色,推动产业融合和新业态培育。在杨凌“十三五”三产融合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多维度、深层次、结构性融合,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突出农业特色比较优势,实现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化竞争,规避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发展迟缓。与此同时,瞄准物流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区域特色服务产业,打造服务产业高地,在差异化竞争的基础上寻找区域间发展共性,形成区域服务业发展合力,进行合理分工合作并由此产生共振效应,从而推进杨凌服务业获得良性发展环境,带动区域间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服务业总体地位和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落实市场主导,释放产业活力和内生动力。在落实好各级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激发主体活力、释放产业动能。要在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领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管理调控职能,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营和管理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推动杨凌示范区服务业发展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
——坚持谋划集聚发展,突出项目带动与平台构建。围绕杨凌示范区科技服务、农科会展、物流仓储、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等主导产业,谋划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生产要素聚集、产业链条延伸;一方面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扶持一批专业水平高、机制灵活、科技含量高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产业主体,发挥引领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以平台构建为目标,打造一批以互联网为底层逻辑、提供产业资源整合和服务精准匹配、集约化体系化网络服务的集成平台,进一步提升杨凌服务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杨凌示范区服务业在区域内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打造杨凌示范区高质量服务产业的知名品牌。
聚焦中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区发展定位,全力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7%,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服务业占示范区GDP比重达到55%,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保持在50%左右,力争形成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农业特色鲜明、生产性服务业突出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在“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农业领域内的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高地。
——服务业规模迈上台阶。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规模占比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总量在国家农业高新区内居于前列。“十四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9%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及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显著提升。
——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升,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之一,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提高,优势资源利用更加充分。
——结构和功能明显优化。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5%,多领域服务业附加值得到延伸。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全面提升。服务业的农业特色凸显,农业领域内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全面形成。
——创新创业动力强劲。科教研发与创新创业成为驱动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引擎,服务业创新创业更加活跃,科技创新带来的服务业技术水平提升及组织效率提高日益明显。
一是加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立足上合组织国家农业资源禀赋,深度发挥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区域内农业科技交流、联合研发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加快推进基地平台功能建设,高质量办好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举办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合作论坛等有关学术论坛,推动上合组织国家间涉农交流活动机制化、常态化。依托杨凌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积极承担国家援外培训项目,持续开展现代农业技术远程培训。以上合组织各国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加强上合组织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建设,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整合协调发展,推动各国农业技术推广与转移。搭建农业技术和农产品贸易平台,大力发展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技术转移、现代农业产能合作。
专栏 1 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重大项目
1.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交流中心。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发展需求,建设集教学、会议会展、文化交流、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2.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实训基地。建设一批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在基地内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集成展示及农业实用技术现场教学。3.杨凌农业数谷。建设数据机房和云计算平台,面向上合组织国家提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技术及优质服务,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提供安全可靠、高承载能力的信息化基础支撑。4.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种业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立足上合组织国家种业产业发展需求和杨凌示范区特色优势,突出科技创新、培训交流、展示交易等功能,建设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种业研发创新中心、种业科企联合孵化平台、种业综合展示服务基地。 |
二是开展旱区农业关键核心领域科研攻关。立足干旱半干旱地区,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文明、促进人类健康、保护生物安全等重要任务,开展旱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聚集优势力量攻克旱区农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种业自主创新、重大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修复、高效用水、智慧农业、动物疫情防控等领域加强原始创新、技术集成与协同攻关,成为服务旱区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
三是构建“全域科创”的自主创新发展格局。争取国家、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聚焦现代农业产业重大技术需求,以补链、延链、强链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围绕现代种业、果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建设10个左右创新中心,定期征集筛选产业发展所需关键技术,提出重大技术创新方向,采取“揭榜挂帅”方式组织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供给,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推动建设玉米种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加大对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成果的奖励补贴力度。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农业科技小巨人培育力度。健全以企业为投入主体、科技和市场紧密结合的研发激励机制。
专栏2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项目
1.国家旱区种业科研创新基地。建设旱区作物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工程化种质创制大科学装置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高通量分子检疫检验检测中心、国家农作物品种测试分中心、生物育种检验检测实验室等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蔬菜等作物种质资源圃及良种繁育基地,建立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品种选育、试验生产的产业化、应用创新体系,开展旱区农作物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创新。2.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瞄准全球旱区优异种质资源和中亚地区,打造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不同等级动植物检验检疫与隔离设施,构筑进境生物安全岛,重点引进、收集、保存境外旱区种质资源,依托杨凌科教资源优势进行旱区优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交换与贸易。3.国土治理与土地可持续生产力研究中心。开展土地复垦、盐碱地改良、土壤环境改善与肥力培育、耕地资源监测与精准管理、农田污染修复与安全利用等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保育工程,构建旱区国土治理与可持续生产力工程技术体系。4.家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聚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种、饲料与重大疾病三大瓶颈问题,开展家畜重要性状的遗传机制、家畜生殖与发育调控机理、家畜营养代谢调控机理和病原与家畜互作机理等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5.农业碳中和工程研究中心。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聚焦林草固碳、土壤固碳和绿色低碳农牧业生产进行科技创新。6.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围绕现代种业、果业、农业智能装备、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畜禽健康养殖等,采取“政府支持、专家领衔、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10个左右创新中心。7.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四主体一联合”等平台。 |
四是强化创新创业服务能力。积极实施科技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各服务机构规则相容和流程互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金融和中介服务机构的核心客户。组建示范区孵化器联盟,建设数据平台和路演平台,建立信息、资源、人才、资本互助共享机制,促进孵化载体间交流合作。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检验检测、农产品加工、兽用生物制品CRO、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等平台,实现科创资源开放,服务支撑产业发展。推行“科技创新券”,引导科技企业购买技术服务、共享研发设备等。建立多层次创业导师体系,鼓励创业成功者、行业专家、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人加入,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保姆式服务。
专栏 3 创新创业项目
1.杨凌科创芯城项目。建成配套设施完善的企业家社区,为创新创业企业和企业家提供全产权住宅、公寓或提供租赁式公寓服务。2.智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建设智慧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公共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企业专业实验室。 |
一是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功能。高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冷链物流设施,重点建设服务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花卉产品)的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加快冷链物流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支撑生鲜农产品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和流通;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发展“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新模式,培育发展直供大型电商、连锁商贸企业及消费终端的冷链物流业态和服务模式;加强冷链物流全链条监管,减少“断链”隐患,提升冷链物流安全运行和质量保障水平,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生鲜农产品消费需求。积极申报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二是促进商贸物流提档升级。大力推广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的共同配送设施设备,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建设“前置仓”等设施设备,提高“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结合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布局建设一批集运输、仓储、加工、包装、分拨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配送中心,加强邮政、交通、电商、快递等资源共享共用,提高城乡共同配送能力。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资连锁超市建设,提高农村物流专业化、网络化程度,补齐乡村共同配送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商贸物流服务覆盖广度和深度。推动各类流通企业信息化应用改造,促进“互联网+商贸”流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慧流通。加大社区经济、数字经济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仓配、站配、店配等社区直配服务,提升智能快件箱、无人车、无人机等无接触式配送能力。推动开展共同配送、夜间配送、限时配送、定时配送等新型配送服务,构建集约共享配送体系。
三是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级。以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契机,以自贸区和杨凌综合保税区建设为抓手,策划建设国际化物流基地,探索建立国际资金利用机制。积极推动区内铁路物流运输网络融入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体系,着力打造面向上合组织国家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大通道。
专栏4 物流项目
综合保税区:按照“四园一中心”产业布局,主要建设设施农业装备及农业生产资料展示交易中心、种质资源保税研发园、高端食品加工园、生物医药及植物提取物产业园和跨境电商产业园。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加快打通公、铁等多物流方式衔接一体的综合交通物流园区,推动物流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杨凌农副产品物流加工区:主要建设集交易、加工、冷链物流、大数据功能于一体的农副产品物流加工区,主要涵盖铁路作业区、仓储物流区和加工贸易区。智慧城乡物联系统建设项目:建设物资批发交易中心、物流中心、仓储中心等。 |
大力推进电商生态圈建设,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大力鼓励电商创业,打造电商服务业总部集聚区。推进特色产业生产集聚区企业进行电商化转型,推进网络分销和批发业务,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和盈利能力,打造“特色产业电商转型基地”,形成功能齐全、业态丰富、产业链完整的电商生态圈。强化电商平台建设,推进杨凌农科品牌与电商融合发展,提升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水平,鼓励企业在区内建设、运营镇村综合服务站点,积极引进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海外仓。探索建立高效便利的通关监管模式,创新税收和外汇政策,加强专业服务配套,打造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体系。
专栏5 电商服务工程
杨凌跨境电商产业园:主要建设聚集农业各大品牌电商、各大物流企业、各大零售企业为主的综合性园区,打造高效的海外仓储和全球配送服务,园区内各类跨境电商企业享受高效的物流、结汇等配套服务,节约规模性成本,实现跨境电商高效运转。杨凌农业电商直播学院: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高水准的农业电商直播学院,为全国农民提供标准化电商直播培训服务。围绕电商直播学院和杨凌农科城产业特色,打造以“农业”为主题的科技电商直播产业园,孵化电商直播带货品牌企业。区域性电商结算中心:依托杨凌示范区现有金融和电子商务资源,加强电子商务物流企业与银行、金融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行业专业性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支付和结算中心,承担跨行之间网上的支付信息交换和支付资金清算的职能,实现专业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电商支付和结算。 |
围绕打造全国涉农会展之都目标,立足国际视野,服务国家战略,突出农业科技高新特色,持续提升农高会的国际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搭建有影响力的国际农业科技展示平台,着力打造全国农业风向标展会。优化提升云上农高会平台功能,持续打造智慧展会。支持杨凌农高会运营有限公司发展,进一步扩大农高会品牌影响力。广泛宣传推介示范区营商环境和展览资源,积极招引各类协会和展览机构策划举办涉农题材会议和活动。加大示范区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吸引更多优质展会项目落地杨凌。有针对性的补齐展馆及会议设施、会展专业人才等短板弱项,推进会展业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加强与丝博会、欧亚论坛合作,推动构建陕西“东浐灞、西杨凌”会展经济双引擎。
专栏6 国际农科会展中心工程
杨凌国际会展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项目:从杨凌国际会展中心整体规划布局出发,重新修编已有会展场馆区及其周边地块规划,将会展片区打造成既承载会议展览功能,又是城市街区的公共空间,成为富有现代农业特色和个性的城市新地标,将会展中心建成集展览、会议、文化、商业、餐饮、仓储、办公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城市会展综合体。 |
着力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推进建设小微文化创业孵化基地,规划建设文化产业聚集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精品剧目创作、文艺演出、动漫游戏等产业。大力发展农科文化旅游业,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推进农耕文化、农业科技和文化旅游快速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相互赋能,文旅要素高效集聚。积极发展以创意农业为主的文化产业,推进杨凌农林牧渔融合发展体验区项目建设,打造上合智慧农业观光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等一批国内知名度高的农业文化旅游品牌景区,建成隋文化王上村、民宿集群马家底、红薯文化田西村、田园风光尚特梅斯等一批示范性较强的乡村特色旅游示范村庄和农庄,把杨凌打造成“中华农耕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和“现代田园风光慢生活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以马拉松、自行车、汽车越野、网球、水上运动项目等赛事为引导,推动体育服务上水平、上规模,培育体育服务品牌。建设群众体育场馆,增加公共体育运动设施。
杨凌文化艺术演绎综合体:综合体划分为艺术馆、图书馆、剧院、休闲实践区四个功能区,打造集艺术展示、图书阅览、剧情表演、实践教学和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促进杨凌示范区文化艺术表演品质升级。文创礼品加工贸易产业园项目:主要建设标准化厂房、物流仓储中心、展示中心、综合办公楼、研发和检测中心及配套基础设施。华侨城世界农业之窗(中华农业文明公园):建设美丽田园·度假农谷(休闲农业)、欢乐田园(创意农业)、美丽乡村(生态农业)及配套服务区。 |
积极引进或新设银行分支机构、地方金融组织等,打造金融聚集区,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信贷产品。支持银行在自贸区增设分支机构,做好自贸区内企业金融外汇服务工作。拓展上合组织国家贸易合作。探索设立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产业基金和新型农业保险,争取对杨凌企业上市给予政策支持。畅通涉农企业上市融资通道。积极发展小微金融,切实改善大众创业融资环境,增强金融机构支小助微的服务理念,扩大业务范围,加大创新力度,增强服务功能,引导商业银行向下延伸服务网点,积极发展“立足地方、服务中小”的中小银行、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搭建小微企业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体系,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
专栏8 金融服务业
杨凌现代农业金融服务平台:基于交易场景或服务场景,打造杨凌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嵌入基于移动端的互联网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及各种理财产品。通过“互联网+农业+金融”进行产业升级,推动杨凌示范区成为国内农业金融服务产业发展新样板。 |
高标准建设一批商贸市场, 重点扶持引导“社区超市”有序发展。引进5家进口农特商品直营店,推动互联网跨境电商发展。引进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运营公司,建设2-3家大型商业综合体,提升城市商贸综合体服务水平。引进一批专业商贸流通企业,建成6-8个专业商贸批发市场。引进一批全国品牌连锁商超,培育200家社区品牌便利店,高标准推动社区便民菜市场改造升级,到2025年全面建成“居民15分钟便利生活圈”。建设标志性商贸聚集区及专业型商贸批发市场,完善社区消费平台建设。积极拓展夜间经济产业链,形成覆盖杨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夜游经济市场。加快布局和建设夜间风景观光路线、购物美食路线、休闲度假路线,打造以风景观光夜游产品、文化旅游演艺夜游产品为龙头,以夜游消费集市产品、美食体验夜游产品、享受度假夜游产品为支撑的产品矩阵。实施夜间经济“五个一”工程,重点建设一处夜间亮化景区、一条夜间文化体验特色街区、一处夜间餐饮消费聚集区、一处夜间商业综合体、一条夜间消费滨河文化带,加快实施夜间经济行动,创建西农路老街夜间消费示范街区、新区科创中心夜间消费示范街区、渭河沿岸夜间消费示范带“两街一带”夜间经济示范样板。
专栏9 商贸聚集和夜间经济繁荣工程
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建设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独立大型商业圈,打造杨凌示范区地标型建筑。西农路老街夜间消费示范街区:依托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景观节点和网红打卡点的布置,对西农路老街进行改造提升,建设“夜间消费”样板街。渭河沿岸夜间消费示范带:结合渭河沿岸水流地形地貌态势,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声光电打造,形成集风景观光、河景娱乐和河景餐饮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夜间消费样板街靓丽工程。 |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构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策划实施健康教育、健康体检、营养保健、妇幼保健、心理健康、公共卫生服务等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培育发展健康养老、健康保险、健康体育、健康旅游、健康制造业等相关产业。重点发展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加强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敬老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老年公寓、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以老年公寓、疗养医院等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的医疗机构及健康管理、医养结合项目,形成高端化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专栏 10 康养服务项目
杨凌示范区公共卫生中心(三甲医院):按三甲医院标准建设公共卫生中心和示范区中心医院,主要建设门诊楼、住院楼及其他配套辅助设施。杨凌智慧养老社区项目:围绕智慧养老主题,设置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包括多功能厅、俱乐部、老年大学和各色聚会场所,实现智慧养老服务。杨凌大健康智慧云谷产业园:聚焦以绿色食品、中医药、药食同源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推动建设健康产业创新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配套中试车间、生产生活等设施。 |
加快5G建设应用,支持铁塔杨凌公司及各运营商加快建设5G网络,深入推进“5G+”行动,围绕重点领域及重点产业,加速5G应用孵化和商用,推动产业升级。推动5G重点实验室、5G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及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孵化引进一批智慧农业、农科推广应用和服务平台,支持企业通过农业大数据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打造“互联网+农业科技”推广品牌,加快培育壮大互联网服务产业,打造农业特色鲜明的数字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提升产业发展素质的咨询服务,积极发展法律服务、评估检测、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扶持发展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大力发展售后服务,支持企业开展售后技术支持服务和远程维保服务,培育一批第三方售后服务标杆企业。加强专业服务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推动示范区服务贸易及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以全省服务贸易及服务外包相关试点培育为抓手,为全省服务贸易发展综合示范发挥带动作用。
成立杨凌示范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完善落实服务业发展组织管理体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内资源协调整合、区外资源联动共生,强化政府领导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充分释放政府主导的保障作用。
确保各项资源要素配置合理有序,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并明确资金补贴标准,确保资金精细化分类投放。提高服务业发展土地资源供给总量,优化服务业发展土地资源供给结构,加大土地优惠政策力度,优先保障核心、高端服务产业土地供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着力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在企业开办注销、不动产登记、方便企业纳税和信贷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为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以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扩大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覆盖范围。
大力引进一批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和专业化团队,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工作和创业的社会环境,对工资福利待遇、科研项目经费、子女入学教育、配套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优厚支持。同时强化现有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大现有人才队伍培养力度,进行多渠道、多方式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将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列入年度考核体系,将规划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运用第三方独立评估、大数据分析等外部评估机制,跟踪规划实施进度,依据规划内容对各责任单位工作绩效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确保“十四五”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