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关于印发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 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

来源: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发布时间:2017-01-04 10:36

杨陵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20161230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2016-2020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精神,以中国(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发挥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示范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杨凌示范区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的实施意见》和《杨凌示范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精神,结合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定位和实际,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战略构思,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

通过五年时间,基本形成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大幅增强,科技服务的市场化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重点发展技术研发、科技推广、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信息、科技金融、检测认证、展会传媒和科普综合十大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旱区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支撑能力。

目 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二章发展需求. 2

第三章产业基础. 3

第四章指导思想、服务原则和发展目标. 6

第五章主要任务. 8

一、技术研发服务. 8

二、科技推广服务. 9

三、技术转移服务. 11

四、创业孵化服务. 12

五、知识产权服务. 13

六、科技信息服务. 14

七、科技金融服务. 15

八、检测认证服务. 16

九、展会传媒服务. 17

十、科普综合服务. 18

第六章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 19

第一章规划背景

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是科技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科技服务业区域和行业试点示范,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并将杨凌示范区作为唯一的农业高新区列入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这既为推进示范区创新驱动战略加速实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扩大示范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影响力增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杨凌作为全国最早设立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农科城”著称于世,以农林水学科齐全、科技实力雄厚蜚声海内外。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中提出把杨凌发展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农村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的重要基地、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到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杨凌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这都为杨凌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顶层政策设计。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杨凌如何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引领和带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不仅是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效应,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要求,而且是杨凌示范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二章发展需求

杨凌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在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移和应用,更好地履行国家赋予杨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杨凌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对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具有诸多客观需求。

一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是为科技创新全链条提供市场化服务的新兴产业。杨凌农业科教资源丰富,但是缺乏综合性科技转移中介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致使科技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将有效支撑杨凌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产业发展,可有效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移和应用。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求。杨凌虽然已经形成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环保农资、良种繁育四大优势产业,但多以农业类生产加工为主,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较短,产业造血能力不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可优化产业结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有效支撑一产、二产从生产、组装、制造跃升至服务环节,提高产业链位势和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实现经济高质量、高层次的发展。

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内容。全面规范控制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流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整体竞争力,需要农业科技服务业的支持。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业,对制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检测、安全农产品基地认证等标准和规范,以及安全农产品输出杨凌,打开全国农产品中高端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提供了基础保障和安全运营平台。

四是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需求。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对农业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产生巨大需求。杨凌现代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提质增效阶段,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职业农民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服务业的支持,为其提供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服务。

第三章产业基础

示范区按照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及成果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化层次安排部署,突出新产品研制和行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和条件平台建设。由创新创业、示范推广、科技培训、农业展会和科技金融等组成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

(一)形成了农业创新创业的良好态势

2011年示范区提出“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目标,按照企业成长的阶段,制定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资金资助办法。健全和完善国家级创业中心、火炬园等创业孵化载体服务功能。发展创业工场、众创田园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新型孵化载体。面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校园行”活动,开放技术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引入创业优秀课程,建立了410人的创业导师和技术导师队伍,常态化举办“三六三”创业沙龙,开展创业导师与创业团队“结对子”。到2015年底,构建了系统化的政策体系,构筑了较为完备的孵化载体。

(二)建立了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2004年开始,示范区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建立了23个永久性试验示范站、62个专家大院和一批科技示范基地。这些试验站(基地)集教学、科研、推广功能“三位一体”,形成了“大学+试验站+示范户+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快捷通道。近年来,示范区探索完善产业链、科技培训、科特派、展会和媒体等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截至2015年,在18个省区发展示范推广基地229个,示范推广面积达到5500余万亩,推广效益增至158亿元。

(三)探索打造了杨凌农科培训品牌

2006年开始,面向西部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合作社负责人和职业农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累计培训各类农民技术人员26万人,全国15省(自治区)86个地(市)151个县(区、市)的1万余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承办商务部、科技部38期官员研修班,来自81个国家的680名农业科研人员和政府官员参加培训研讨,先后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与产业合作关系。

(四)科技展会服务业态初步凸显

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是全国“5A”级农业展会和四大科技展会之一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以服务“三农”发展为宗旨,开展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现代农业高端论坛、国际农业科技论坛、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农业实用技术讲座等专题活动。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十二五期间,累计吸引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31个省市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2200多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交易总额累计达到5000多亿元。

(五)科技与金融结合取得成效

培育完善了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组建了杨凌农村商业银行;推动长安银行康乐路支行和农大雅苑支行转型设立科技银行和社区银行。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公司和政策性的农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形成了我省最大的农业担保平台。设立了杨凌种业投资基金、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组建了规模3亿元的现代农业创投基金。与26家国内知名创投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国内首个现代农业投资联盟。积极推动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延长化建和中兴林产、秦岭山公司、大唐种业分别在主板和新三板上市。率先开展农村产权质押、知识产权、订单农业、家庭农场和科技特派员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开创了“银保富”系列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探索“政府+保险+银行”金融科技结合新模式。

第四章指导思想、服务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批复》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面向旱区现代农业发展,深化科技体系改革,优化政策环境,培育和壮大以现代农业为特色的科技服务业,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以及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服务原则

(一)坚持市场发展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同时,要强化政府在发展战略方向上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营造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促进农业科技服务资源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坚持模式创新与示范引领相结合

坚持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业态创新以及杨凌示范区作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引领导向作用,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业在组织模式、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等持续创新,提升示范引领能力。将模式创新与示范引领二者有机结合,培育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

以支撑和引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针对旱区现代农业创新链的关键环节,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农业科技服务领域重点发展;同时,科学规划,选择有潜在市场和后发优势的农业科技服务行业,培育新增长点。整体提升科技服务业对旱区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四)坚持集聚发展与协同创新相结合

吸引农业科技服务业集聚,坚持内引外联,支持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提升集成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同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发挥示范区农科教优势,与农业科技服务业紧密对接,并注重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时间,基本形成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大幅增强,科技服务的市场化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科技服务资源配置,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新业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机构400家,基本形成以现代农业为主的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年总收入达到40亿元,综合效益超过500亿元。

第五章主要任务

一、技术研发服务

推动示范区和区内高校融合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科技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组建现代种业、涉农装备制造、农业电商等产业为重点,建立现代农业领域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支持其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关键技术开展协同创新,组织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和农业技术标准创新研究。支持企业发展产品研发设计中介服务,促进中介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设计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推动建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技术研究的双多边合作机制。

2020年,各类科技研发平台总数达到85个,新增省部级研发平台5个,集聚国内外涉农科研机构20个;全区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7亿元。

专栏一:技术研发重点项目

识创目。支持所大、科院所和骨干企业围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旱区现农业及示范导产业的重大问题和技术难题开展攻,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

研发平台目。建区农业水科学与水工程家重点实验室、家肉牛工程技中心、中美食品安全究中心等新平台。建海利生物口蹄疫疫苗研发中心、西嘉禾公司植物活性成分研发中心、西众兴生物工程研发中心、步长医药研发中心、万隆制药研发中心。

目。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新,促科技成果化。引业发起成立产业术研究院等体,探索产业同盟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围绕产业链部署,以政产学研同方式,精准施一批主导产业术创目、新兴产业科技创业项目、传统产业改造目。

       二、科技推广服务

进一步巩固完善大学、产业链、科技培训、科特派、展会和媒体“六种模式”同步发展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信息管理系统、农产品加工体系信息系统、现代农业合作交流信息平台,形成互联网+核心示范能力。积极探索与市县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科技服务机制,按照“建在产区、长期坚持、国内一流”的原则和建设“百年老站”的目标,新建一批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构建以杨凌示范区为中心、以陕西为重点、面向西部旱区的区域性科教资源整合大平台。通过品种和技术的优化组合,推动农业产业在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打造一批能够提供现代农业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

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民发展学院,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验示范和培训基地。鼓励社会机构开展市场化的农业科技培训服务,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科技培训服务业。以农民技术职称考试及其信息化管理为切入点,建设农民技术职称管理、职业农民在线自测与考试、互联网+农民技术岗位供需对接与智能推荐、互联网+农科培训信息服务智能推送等系统平台。

2020年,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数量达到350个,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亿亩,示范推广效益达到230亿元。累计农民技术培训20万人次,评定农民技术职称1万人次,年技术劳务输出1000人次。

专栏二:科技推广重点项目

示范基地建工程。围绕粮油、畜牧、棉花、蔬菜等旱具有大覆盖面和影力的优势导产业,建立50左右域重大农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新建80左右域特色产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品牌工程建。以打造“科”培品牌,以大科技示范射效应为,加大农业进实用技推广,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技力度,加大对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评审管理,一步整合培训资源,新培方式,强化培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大培覆盖面。打造“科”劳务品牌,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农科服平台,组织职称职业农民,通“下”“派”形式,实现农业科技劳务输出。

经济集群工程。促融合,展“第六产业”,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尚特梅斯庄承苹果主题农庄、盛唐酒庄等30各具特色的庄。

三、技术转移服务

创新国家(杨凌)植物品种权交易、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职业农民培训、农产品检验检测、农产品认证、农业大数据“六个中心”的服务模式。支持杨凌大数据中心和农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强化农业资源要素数据的集聚利用,加强数据资源发掘运用,提供技术转移集成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

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两个联盟”发挥作用,积极参与“一城两区百园工程”,建立杨凌示范区和其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互动发展机制,嵌入“杨凌符号”。发挥高等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创新战略联盟作用,推进三产融合和第六产业发展,面向“三农”领域协同打造星创空间,创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大学推广模式”和“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2020年,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亿元。

专栏三:技术转移重点项目

加快科技成果化。探索植物新品利、著作等知识产权可、作价入股、盈利分成多种转化模式,促科技成果入生产实践立科技成果化子基金,支持开发、高等院校合,展科技成果化活组织机制、投入方式及分配方式,撬动会资参与科技成果化。加快培育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社化、市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推性、新性农业成果术标准,促进创新型农业术转化水平。

四、创业孵化服务

发挥示范区体制机制优势,提升园区公司的承载能力,完善标准化一站式的服务体系、全方位立体式的孵化体系。建设一批综合孵化器、加速器和农产品加工、现代种植业、种子产业、涉农工业、农业电子商务等专业孵化器。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孵化器,促进天使投资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探索持股孵化模式。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留学生创业园在大学生创业就业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载体作用。

完善孵化培育体系,优化创业政策环境。建立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等科技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机制;壮大创业导师、创业助理队伍;积极组织创业团队参加创业大赛,取得风投机构的市场融资;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实施“金种子培育计划”,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

2020年,孵化载体达到20个,创业服务机构数量超过35个,累计引进创业团队700个,培育规上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

专栏四:创业孵化重点项目

创业公共服平台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展建设创创业公共服,提升园区公共服能力。加快展企管理、财务、市场营销、人力源、法律顾问、知识产权检验检测代物流等第三方专业化服,不丰富和完善创业展各类创业论坛创业创业等活。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完善创业实训体系,提高创业水平。

产业。加强互联网下高效子商体系结构及其演化机理与过究,探索网络化生产经营、消方式为规律,为发展高效子商提供科依据。加强重点域全程子商方案研发,推示范用,培育龙头,提升重点域全程服能力。

五、知识产权服务

鼓励社会资本在杨凌成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涵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各环节的服务产业链。建立服务旱区农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运营平台,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杨凌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杨凌中心。争取设立农业知识产权法院和国际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区。支持中国杨凌农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建设发展,建立以农业知识产权众创空间、互联网+知识产权+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服务平台。支持知识产权研究会、专利保护协会、律师协会等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工作。开展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工作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建立旱区农业知识产权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发专业化检索分析工具,面向科研单位、涉农企业等提供公益性或增值服务。

2020年,科技成果及专利申报量突破10000项、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数量达到200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专栏五:知识产权重点项目

识产权化服集聚工程。吸引知识产权化服凌新建或成立分支机大知识产权化服构队伍,索、交易、培等服,加强技、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化成果境。提高科的知识产权经营能力。

凌(旱农业识产权公共服平台。以代大据、云算、物联网和移联网术为依托,推类创新主体系和有效互的新型农业识产综合服能力,发挥示范区对区农业发展的服支撑作用,技推广体系,促进专利技的聚集、散和推广。

六、科技信息服务

建设杨凌农业云,统筹国内农业数据资源,强化农业资源要素的集聚利用,加强数据资源发掘运用。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两个战略联盟的平台作用。鼓励设立和引进一批农业科技咨询服务机构,面向农业园区、涉农企业等开展农业科技战略研究、科技评估、规划设计、管理咨询等科技咨询服务,培育管理服务外包、项目管理外包等新业态。支持科技咨询机构、知识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网络化、集成化的农业科技咨询和知识服务。做好《中国杨凌现代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产业投资报告》、《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三个报告年度发布工作。

2020年,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年总收入突破1亿元。

专栏六:科技信息重点项目

农业科技服务业战究。整合支持一批技经济、管理等方面力量相融合的代服务业综究机,持续开农业科技服务业关发略和政策究,明确服务业前瞻性、略性、全局性展方向重点,制定积极的服务业创展政策提供科的依据。

新型智。成立凌示范区现农业发家咨员会发挥国农业科技园区、全高等校新究院“两个联盟”平台作用,支持西北林科技大西部究院和六次产业研究院的展,切提高示范农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力。

七、科技金融服务

深化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构建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模式。引导和鼓励各类科技金融要素和主体落户杨凌,推动银行、证券、保险、股权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多种融资手段联动并用、多种金融产品融合发展的中小微企业创新型金融产品体系。采取贷款贴息、担保补贴等措施,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和产品。支持杨凌农商行增资扩股转型为全国农业科技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试点,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神州数码在杨凌组建网络银行,提供农业科技金融服务。鼓励企业在杨凌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发展农业机具融资租赁业务。积极筹建杨凌农科小额贷款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农科金融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主体。加大农业保险创新,开展蔬菜产量、农产品价格指数、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农民养老健康保险等普惠涉农保险业务。积极构建农业科技企业上市促进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示范区拟上市企业后备库。

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达50%以上,新三板挂牌企业数新增5家。

专栏七:科技金融重点项目

种业发展基金。计划三期募集15亿元,重点投列入重点规划中的重大种业产业目,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业开种业创新,干旱半干旱地培育、示范、推广高科技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林果等良品,持续发挥杨种业优势

提高投融能力。推科技金融业务创新,定制开发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险质押等科技金融品,探索科技款担保、科技保产权交易交易等新模式。申“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展投贷联动业务试点,加大对农业科技企支持力度。

八、检测认证服务

推进“全国旱作农业高新技术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杨凌)分中心、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陕西省农产品加工工程中心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发展建设。发展培育一批省部级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和社会化第三方服务机构。推进杨凌食品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杨凌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中心和杨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研究推广服务中心基础能力建设,发挥示范区标准化、检测、认证等技术优势,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建立国家农业标准化服务与推广平台。探索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准化生产、检测检验、认证、溯源、品牌创建“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全面推广以杨凌安全农产品溯源为牵引,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农产品检测检验和认证为保障的农业标准化综合服务模式,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

2020年,标准化、检测和认证服务机构达到15家。

专栏八:检测认证重点项目

检验检测认证提升工程。促进区内高校科等平台放共享,提供社化服;推进检验检测程,积极支持第三方检测构发展,培育一批合性检测

设计检测标准化建。促类专业设计的集聚展,提升重点行业设计能力,加强设计标准体系建,加快重点行共享平台建,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检测究制定技术检测业标准。

九、展会传媒服务

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继续办好杨凌农高会和网上农高会,加快信息化进程、提升组织化水平、健全展览产业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打造百年农高盛会。举办西部(杨凌)农产品农资交易会暨农业电子商务交易洽谈会等农业专题展会,创建陕西省名牌。支持农林卫视、《农业科技报》做强做大,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科技频道和贴近农民、贴近农业、贴近农村的全国科技类涉农大报。加快培育“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业态。

2020年,每年展会贸易成交金额突破130亿元,网上农高会、传媒产业年总收入达到3亿元。

专栏九:农业展会重点项目

国际会展新城目。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市化方向,展集公司,大力,形成以会为龙头产业集群。

十、科普综合服务

树立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两翼驱动”的发展思路,加强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普及为主题的能力建设。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博览园、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等科普基地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开展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等专题活动;利用学生寒暑假期开展科普“夏令营”、“冬令营”等公益性活动。支持和引进社会化的科普机构入区发展,开展增值服务。研发农业科技推广图书、影视、动漫产品,带动衍生行业发展。依托杨凌农科优势,支持农林卫视、农业科技报、杨凌电视台、管委会网等媒体开展科技服务,促进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探索形成现代农业科技文化产业集群。

2020年,每年科普教育人数超过200万人次,杨凌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18%

专栏十:科普综合重点项目

凌示范术馆凌地人口和经济文化特点,突出代科技和凌科技特色,组织实施科普展及相的社化活,激众对趣,增强公的探索和新能力,提升科学教育、普及、播和用等科普服水平。

农业文化设计创意基地。推文化意和设计务与关产业融合展,国传统农业文化与现农业科技、代新媒体、特色农业旅游、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合,开发农业文化目和品,探索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开发利用的新方法、新途

第六章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

一、实施步骤

(一)工作启动阶段(2016年)

成立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研讨杨凌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现状,制定农业科技服务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

(二)发展阶段(2017-2019年)

全面实施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建设工作,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做好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咨询和科技培训等10项任务。到2019年,现代农业科技服务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服务业态的平台、路径和模式等基本完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三)成熟阶段(2020年)

推进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各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评价评估体系较为科学,较好完成各项指标,科技服务业态的经济社会贡献扩大,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的科技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区。

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各相关工作。探索建立工作推进的联动机制,按年度制定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强化督查考核,务求取得实效。

(二)加大扶持力度

出台示范区鼓励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设立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技服务机构提升能力、拓展市场。有序放开科技服务市场准入,建立科技服务业工商、税务注册等绿色通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服务,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服务企业,积极支持合伙制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全面落实中省关于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政策。

(三)拓宽资金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拓展科技服务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银行信贷、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等加大对科技服务企业的支持,支持科技服务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支持优势科技服务企业申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项目。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后补助和发放创新创业券等方式支持公共科技服务发展。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开展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国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科技服务合作。

(四)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区内高等院校科技服务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积极落实《示范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将科技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示范区人才发展计划的一项重点内容给予倾斜支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技服务人才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五)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充分发挥政策的集成和导向作用,优先支持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项目建设,优先招引国内外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科技服务企业入区发展,优先支持优势企业进行产业链垂直整合。规范科技评估、技术交流和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行为,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加强对科技服务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普及科技服务和科技创新知识,使全社会特别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充分认同科技服务的价值。

(六)加强评估做好规划的动态调整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动态调整机制。要通过监测评估,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尤其是对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的执行情况要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查评估,为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