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地履行杨凌示范区的国家使命,充分发挥杨凌农科教综合优势,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扩大杨凌对外科技示范推广效应,带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陕西省职业农民塑造工程总体要求,结合杨凌示范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重要意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四化同步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保障国家粮食长期安全的战略选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着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基础。中央和陕西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高度重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陕西省已经启动实施职业农民塑造工程,提出了明确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好中、省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加快旱区职业农民培育,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效应,是杨凌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的重要任务。全区上下要在全面总结农民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加强统筹协调,提升工作水平,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抓紧抓好。
(二)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立足杨凌,面向旱区,紧紧围绕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坚持政府主导、注重实效、分类培训、规范管理的原则,发挥杨凌示范区农科教优势,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水平,打造“杨凌农科”品牌,培养和发展适应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职业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三)总体目标。整合农业科教资源,建立适应旱区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在加强杨凌职业农民培训核心基地建设的同时,依托旱区区域农业科教培训资源,建设一批旱区职业农民培训分基地;探索建立区域间职业农民培训协同联动机制,形成区域内涉农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培训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广泛参与的培训体制机制;加强杨凌示范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核心服务能力建设。把杨凌发展成为农村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的重要基地、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到2018年,开展各类职业农民培训15万人次。其中,农业技术工人20000人次,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种养大户、农业科技特派员20000人次,基层农技骨干10000人次,其它各类技术培训90000人次,评定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10000人次。“杨凌农科”培训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初步形成杨凌特色的培训产业。
二、大力推进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一)进一步推进杨凌示范区核心培训能力建设。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培训机构和社会化培训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继续办好杨凌农高会、农业科技报、杨凌农林卫视,发挥其平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发挥杨凌示范区农科教、产业化示范优势,建立技术培训、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密切结合的“三位一体”培训模式,打造“杨凌农科”培训品牌。
(二)推动建设一批旱区农民培训分基地(中心)。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教育机构、产业链推广企业以及旱区涉农院校建立的试验示范站、示范推广基地,同地方政府等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服务当地农业发展的旱区农民培训分基地,开展职业农民培训。
(三)支持建设农民培训师资、课程、试题三大资源库。选拔100名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善于和农民打交道,在社会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教授,建设“杨凌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各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和技术要求以及农民素质状况,以岗位职业能力为要素建成20门“开放课程资源库”;按照现代种业、设施农业,现代果业、畜禽养殖等专业,建立“农民专业能力自主测试资源库”。
(四)制定和完善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标准和规范。在总结示范区农民培训和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参照农业部农业职业工种标准制定“杨凌示范区职业农民培训系列标准”,完善“杨凌示范区农民职称考评标准”。依据两套标准组织开展农业职业培育与技能培训工作,实现“杨凌农科”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五)依托杨凌科技示范推广网,建成“杨凌农科培训”主题板块。板块包括培训工作动态、培训专家资源库、开放课程资源库、专业能力自主测试资源库、优秀农民技师风采、经验交流等主要内容,满足远程培训和农民自主学习需要。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农民培训,不断提升培训实效
(一)以杨凌为主阵地,开展系统系列培训。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国防技师学院为平台,构建杨凌现代新型农民培训的主阵地,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开展系列系统的提高培训。
(二)发挥培训网点作用,开展大规模推广性培训。利用杨凌示范区在省内外建立的专家大院、试验示范站、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依托旱区农民培训分基地(中心)等载体和平台开展培训。重点就农业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开展推广性、普及性培训,整体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三)组建杨凌科技培训专家团,开展专题性培训。面向干旱半干旱区各主导产业集中区域,广泛征集科技和培训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和农民作务需求,组织专家,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进行现场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在生产中存在的科技问题。
(四)利用现代化手段,解决自主学习的需求。发挥好农林卫视、农业科技报、杨凌科技示范推广网以及杨凌农高会作用,开展网络、展会、媒体培训与咨询。
四、创新培训内容,服务现代农业
(一)积极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主要面向家庭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等,围绕职业农民素质要求和区域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经营管理培训、技术技能培训,着力提高科技素质、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努力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突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进一步推进新型农业产业技术工人培训。根据现代农业专业化分工要求,面向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农民和新进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的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岗位技能培训、企业经营管理常识、劳动保护、员工素质提升等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专业技能,树立新型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培育一批新型农业产业工人。
(三)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主要面向科技特派员队伍,围绕科技特派员内涵、职能、服务模式、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技能技巧等方面组织培训,培养培育一支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人才队伍。
(四)开展涉农企业家和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面向中小型涉农企业家、合作社理事长等,围绕农村科技金融、科技担保、土地流转、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体系建设、创业技能技巧、政策法规、创业项目选择、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基本权益保护等方面组织培训,培养培育一批“能创业、会创业、创成业”的农民企业家;面向农村基层管理和推广人员,围绕农村发展与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管理 、地区发展与企业管理、农村教育与地区发展、农村金融、农业技术推广与管理、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管理等开展培训,培养一批优秀基层农业管理干部。
五、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杨凌示范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示范区管委会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推广处、杨陵区政府、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人事劳动局、科教发展局、财政局、农业局、信息中心等单位为成员,负责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成立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主要承担职业农民培训及职称评审的统筹协调、综合管理、信息统计等工作。
(二)加强工作规划和规范管理。根据旱区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示范区实际,制定《杨凌示范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规划》,建立培训工作的规范和标准。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依据农村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培训工作实际,制定年度农民培训计划。有关培训服务机构要按照项目管理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三)加强资源统合。杨陵区以及示范区人事劳动局、科教发展局、农业局等相关单位,要按照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规划、计划,分工协作,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充分发挥大学推广试验示范站、产业链推广企业等在旱区农民培训工作中的载体作用,建立不同地区、部门、层次的培训资源协同机制。
(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激励广大农科教人员、服务机构参与农民培训的激励机制。继续开展示范推广、农民培训工作表彰奖励活动。对业绩突出的单位,在安排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支持。宣传部门要及时宣传培训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农民培训的良好氛围。
(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中央以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科技厅、农业厅等项目和经费支持,找准切入点,真正发挥优势和作用。示范区财政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专项资金,支持、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开展面向旱区的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推进培训机构的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市场化培训模式,培育和发展科技培训产业。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2013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