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共建部委、共建厅局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和省委、省政府贯彻国务院批复的《意见》精神,坚持示范带动、项目带动,科技支撑、产业支撑的工作方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产业化示范、国际合作及产业发展、次核心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等工作;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在不断扩大示范效应的同时,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顺利收官。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3亿元,增长15.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1%;地方财政收入2.51亿元,增长2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3亿元,增长63.2%,“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95亿元,年均增长29.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2297元,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7128元,增长24.1%,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人口自然增长率4.12‰;万元GDP能耗下降5.65%。全年新建示范推广基地13个,对外科技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2902.4万亩,增长26.2%,实现推广效益74.4亿元,增长12.5%。
一、抢抓历史机遇,贯彻国务院《批复》工作全面展开
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意见》下发后,我们及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实施意见》,印发实施信息化社会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等八个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了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夯实了保障措施。围绕方案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策划包装了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实施。同时,不断加大共建工作力度,省部共建不断深入,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召开了加快杨凌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省内共建取得明显成效,示范区管委会与省农业厅、科技厅、国土厅、商务厅、工商局、旅游局、文物局、药监局等13个省级部门签订了共建协议,围绕示范区承担的国家职责和自身发展任务,进一步明确支持方向和措施,增强了共建合力。
二、着力增强核心示范能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初步建成
(一)园区重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标准化生产园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新建设施农业基地11596亩(其中日光温室2759座、5866亩;塑料大棚5730亩),食用菌基地400亩,经济林果及苗木基地15000亩,名优花卉基地300多亩。澳源、秦宝、秦川牛业、本香等4个畜牧养殖项目共完成投资2.16亿元,秦川牛、秦宝牧业两个基地肉牛存栏7000多头。投资5000多万元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创业实训基地全面建成,已招收实训学员120多人。建成南方果树馆、水生植物展示区,引进展示南方果树、水生植物140多种。
(二)园区支撑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建成了集旱作农业技术研发、农业技术培训、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农产品检测、农技远程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健全园区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3个产地质量安全监测点和5个检测室已建成运行,制定12项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在18个专业合作社、1000多座大中棚中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开通了杨凌“12316”农业信息语音查询服务系统,建立了大棚种植户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气象、作务技术和市场销售等信息。建成靖杨果蔬大市场和6个产地市场,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编制了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园区大型沼肥供应站建成投用,推广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示范棚700多座。
(三)生产经营组织机制不断完善。新组建土地银行31家,流转土地1.02万亩。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30多个,带动农户6000余户。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与服务创新,启动建设陕西省农业保险创新试验区工作,政策性奶牛、能繁母猪保险覆盖面达100%,5000亩大棚参加了“银保富”设施大棚保险。探索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房屋、农业生产设施和生物资产抵押贷款,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1300万元,有效激活了农业生产要素,解决了涉农贷款难题。
三、建立集聚创新机制,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一)以集聚促创新取得新成效。以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为抓手,制定了《杨凌示范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案》和《杨凌示范区鼓励集聚创新优惠政策》。引入研发单位和机构3个,申报专利和审定动植物品种392个,鉴定科技成果14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8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持的“小麦赤霉病致病机理与防控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认定民营科技型企业5家,协助5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全区研究发展经费达到2.99亿元。参与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和项目策划,牵头组织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举办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会,发布409项国内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
(二)不断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科技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增入孵企业25家,孵化科技企业7家,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62人。成立了陕西饲料、陕西肉牛等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一批企业研发平台。中国技术交易所杨凌分所挂牌成立。中国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院、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秦宝牧业等一批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杨凌设立分支机构或建立试验基地。继续加快科教园区建设,新建职业技术学院2所,已累计建成高职院校4所。
四、加快构建信息化社会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示范推广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产业链推广成效显著。重点围绕粮油良种、设施蔬菜、林果苗木、良种猪、奶(肉)牛、食用菌、花卉和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链推广企业”和“法人科技特派员”16家,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按产业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在区内外建立一批试验示范基地,全年企业示范推广面积619.4万亩,示范推广效益24.4亿元。制定实施《杨凌示范区周边带动工作方案》,深化与周边县区的合作,加快周边带动步伐。杨凌、乾县生猪养殖实训基地基本建成,凤县、永寿、武功等县的基地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二)以大学为依托的公益性推广模式不断深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区内科教单位,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平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和推广新品种220多个。围绕区域特色农业,在省内外建立了60多个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和14个专家大院,示范面积2283万亩,实现带动效益约50亿元。选派专家赴埃及建设小麦、玉米、蔬菜综合示范基地,推动国际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与合作。杨凌秦川牛科技创业示范基地被确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
(三)科技特派员工作体系初步建立。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杨凌联合办公室,制定了示范区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行动实施方案,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员金融绿色通道。围绕生猪养殖、设施农业以及果树管理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开展科技特派员培训4期,培训认定科技特派员604人,创建培训基地2个。
(四)农民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以村官、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民等为培训重点,全年共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150余期,培训农民20067人次。举办农民技术职称考试11场,有1000多人参加了考试,其中619人通过了考评,评定高级农技师145名,农技师340名,农技员134名。
(五)成功举办了第十七届农高会。以“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现代农业”为主题,设室内标准展位1680个,组织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和项目展示、交流、交易,2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与代表、1500多家企业和单位参会参展,促成项目合同、协议291项,总成交额超过260亿元,展会规模、水平、效益和国际化均创历史新高。
五、强化政策扶持,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一)扶持企业做强做大。积极开展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杨凌示范区被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农产品深加工)。争取中省支持杨凌企业项目58项,资金总额2908万元。继续安排1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扶持30户重点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30户重点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完成产值24.6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5%。认真实施“抓大促小”扶持措施,促进工业企业全面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产业、绿色食品、涉农装备制造等三大特色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4.23亿元,同比增长48%。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宾馆餐饮业加快发展,汽车销售等产业逐步兴起,农资、农机、种子、种苗交易活跃,其中玉米种子销量占全省20%,种苗交易已辐射全国各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率达100%,配送率已超过40%。“家电下乡”工程深入开展,各类家电下乡产品全年销售量达1.7万多台(套),销售金额为3875.47万元,每百户农村家庭购买率居全省第一,城乡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 亿元,同比增长16.2%。全年举办各类展会7场次,旅游接待24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8亿元。
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按照“招大商、引外资、建集群”的要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大项目多、农业产业化项目多、外资项目多的良好势头。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6.2亿元,增长76%。粮油园、饲料工业园、食品工业园、体育产业园、科教园招商进展较快,成功引进了城市运动公园、步长医药产业园、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等一批大项目。汇源果汁、雨润食品等11个新开工农产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大力促进投资服务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完善和推行项目包抓责任制、审批代办制和项目督办等规章制度,加快项目落地和建设进程。行政性事业收费项目进一步精简,涉企收费公开透明,投资环境建设持续优化。
(二)对外科技合作继续扩大。成立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支持一批海外学者开展西北地区旱地农业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先后引进了中国杨凌-日本产业园、中加以农业创新合作中心、中荷两薯脱毒繁育中心、中加优质小麦良种加工基地等5个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签订荷兰绿港花卉基地、丹麦农业机械展示中心、以色列农业园、巴基斯坦援外基地4个意向性合作协议。在榆林建设了加拿大燕麦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积极推动中埃农业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实施了科技部农业生产环境调控新技术国际培训项目,来自南非、尼日利亚等9个国家的农业科技人员和政府官员参加了培训。举行现代农业高端论坛、国际农业科技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11次。协助举办了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大赛。
(三)外向型经济发展稳步推进。进出口总值达1.15亿美元,增长31.7%。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家,注册资本6564万美元,投资总额8474万美元,实际到位3500万美元,增长51%。外资来源地不断拓宽,外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
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发展统筹推进
(一)规划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编制完成覆盖杨凌135平方公里的《杨凌城乡总体规划》,已报请省政府批准。编制完成了《一河两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低碳产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在全省率先编制了《杨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委托王志纲工作室编制完成了《杨凌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总体策划方案》,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总额11.4亿元,同比增长39.5%。建成城市道路5.5公里,三条城市道路开工建设,城市路网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垃圾处理厂全面建成,完成渭河杨凌揉谷段6200米堤防加固工程。启动实施了石头河引水工程、铁路货运站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全年住房建设总面积118.39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和农民安置房41.35万平方米。启动了永安小区、东湾小区、东方美居、永丰嘉苑、邰城家园(南区、北区)、温馨小区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面落实了省政府下达的3200套廉租住房、1000套经适房、200套公租房、2500户棚户区改造任务。
(三)城乡统筹工作全面启动。推进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区建设,制定了《城乡统筹发展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实施办法》等23项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一城、三镇、一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思路,启动了五泉镇、揉谷镇一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00多万元。文教、医疗、生活设施同步建设,南胡小学、邰西小学、五胡路社区医院等已完成主体工程。
(三)土地管理工作扎实有效。较好地完成了省上下达的9.2万亩耕地保有量和4.1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率100%。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年共申报10个批次300公顷(含耕地199公顷)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请示。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争取省政府批准周转指标1083亩。积极组织申报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争取项目资金2246万元。加强土地征收储备,完成土地征收8971亩,租赁土地550亩,组织清理地面附着物3000余亩,迁移坟墓1000余座,为促进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保障。
(四)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推进“园林杨凌”建设,开展了大规模城乡绿化工作,城区栽植乔木14906棵,新增公共绿地77200平方米。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力推行地源热泵供热、农村新能源等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5%,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619吨,化学需氧量排放433吨,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12天,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八、财税金融工作稳步发展,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一)财政金融保障有力。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1亿元,增长24.4%。落实各类资金14.92亿元,其中贷款资金6.59亿元,专项资金8.33亿元。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整合捆绑使用各类涉农资金8000多万元。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有力保障了基本建设、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支出需要。推进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创建工作,启动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工作。全年区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3亿元,比年初增加18.02亿元,同比增长27.9%;贷款余额22.2亿元,比年初增加5.87亿元,同比增长35.9%。两项指标均为“十一五”最高,金融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项目带动效应显现。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安排重点建设项目72个,完成投资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3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加强重大前期项目策划包装工作,策划重大项目15个、一般项目257个。有49个项目纳入全省“十二五”项目规划,16个项目纳入全省2011年重点项目计划。其中,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工程列入全省“十二五”、“58123工程”重大项目规划,成为全省现代农业领域的引擎项目。
九、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实施民生八大工程项目37个,总投资2.92亿元,增长96%。围绕“提升教育质量”这一主线,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促进三所中学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培训800人次。顺利完成了一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7所学校的取暖工程建成投用,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为各中小学配备校园保安56名,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治理。35个农民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建成投用。全面启动以示范区医院为核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40个,两所乡镇卫生院建成投用,示范区医院建设步伐加快。深入开展省级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活动,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为8.29‰,自然增长率为4.12‰,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为97.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
(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农民参合率达到97.5%,共有9991名住院群众享受合疗基金补助1302万元。出台了《杨凌示范区大病医疗救助办法》。区儿童福利院建成投用。新农保参保率达94.6%。先后两次将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220元提高到35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1100元提高到1600元。残疾人10件实事进展顺利,弱势群体生活得到较好保障。
(三)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廉洁公正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深化“平安杨凌”建设,全面推行公安警务信息化、检察专网视频化、审判网络机制化,保持对刑事犯罪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全区社会治安形势良好。坚持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制度,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实现了“一控双降”目标。切实加强安全基础工作,以预防为主,突出监管和责任落实,全年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人数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被省政府评为2010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全年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无赴省进京集体访,无中省交办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员315个党组织、6860多名党员参加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了“党员承诺”、“党员先锋岗”、“阳光村务”、“结对共建”等主题教育和岗位创优活动,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创先争优活动热潮。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为载体,在管委会机关党委举办了“公文写作能手和钢笔书法能手大赛”,激发和调动了全体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广大党员的工作能力。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工委中心组共集中学习12次,各级各部门干部学习常抓不懈。全年选派80名干部参加省上培训和对口厅局培训锻炼,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举办专题讲座、培训、演讲比赛13期。组织开展了第四轮处级干部竞聘上岗工作,共有74名干部竞聘到新岗位。其中,提拔任用正处级干部17名、副处级干部29名,平级交流干部12名,落聘4名。为提升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安排7名处级干部到信访岗位挂职锻炼。
(三)宣传思想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围绕国务院《批复》、第十四届西洽会、第十七届杨凌农高会,全面实施“杨凌对外形象宣传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了示范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年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陕西日报》等中省媒体发表稿件3600余篇(幅)。组织开展了“走出杨凌看示范”新闻采访活动,深入河南、安徽、四川及省内各地农高会参展企业和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进行实地采访,展示了杨凌农高会和科技示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魅力。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开展了“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我们的节日”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弘扬了中华文化和社会正气。深入开展了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创佳评差”和服务保障满意度测评活动,城乡文明程度以及窗口单位、执法部门的服务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夯实工作任务。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和“五个一”要求,各部门“一把手”向本系统党员干部上廉政教育课50多场次,解决反映涉及群众利益方面的问题26件。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为主线,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建立了示范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了县处级干部电子廉政档案,实行动态监督。全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9件,办结38件,办结率97.4%。初查初核案件线索6件,重点对区内发生的“3.22”火灾事故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调查处理,给予党政纪处分2人;警示训诫干部37人。
虽然示范区2010年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新突破,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还不够强劲;二是社会事业及保障民生工作薄弱环节较多;三是示范推广效益要进一步加强;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意见》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意见》,全面实施示范区八个专项工作方案,把承担国家任务、加快自身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区为主题,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线,坚持“示范引领、创新驱动”,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开放促发展,以创新促跨越,突出示范推广,加强科技创新,壮大特色产业,实施项目带动,推进城乡统筹,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在建设科技杨凌、人才杨凌、园林杨凌、富裕杨凌上取得新成效,在完成国家“四位一体”任务上迈出新步伐,为示范区“十二五”时期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1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