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五场记者招待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在答记者问时说,生态环境部与中央文明办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从关注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等十个方面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被媒体称为生态环境领域继大气、水、土壤三个“十条”以后的第四个“十条”——“公民十条”。

媒体对于“公民十条”的充分关注,说明公众参与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于2013年、2015年和2016年相继出台,被称为“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壤十条”。三个“十条”的出台和实施在我国环境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撑。三个“十条”包含了公众参与的相关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为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8年六五环境日,“公民十条”发布,总结和提炼了前三个“十条”中公众参与的经验,针对公民践行生态环境责任及绿色生活方式提出了指导性建议。这是在做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生态环境保护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公众参与不可或缺。如果说大气、水、土壤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三个主要方面,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三大主战场,那么公众参与就是污染防治强有力的大后方。

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政府主导、企业担责、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逐步构建起来。再接再厉做好下一步工作,仍然需要公众力量的持续支持。

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践行“公民十条”,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使然,对公民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起跑线上,要在新发展阶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公民生态环境素养是公民素养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体现着社会文明水平,成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必备素养。

生态环保成果人人共享,生态环保事业人人有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已从污染防治转为预防为主、源头治理,转向更深层次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新形势新要求更加强调内涵发展和群众获得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全民所盼,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也必须更加广泛开展起来。

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等行为,看似是个人私事,实际关乎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充分激发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开展生态环保行动,将有力地支持和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有效促进高质量发展。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全社会不断增进了解、凝聚共识、共同行动。“公民十条”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照着做,其实并不难,根本在于行动,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每个人都将生态环保理念真正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就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凝聚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