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中华祖脉 守望绿水青山——陕西秦岭保护成效持续提升

优雅的朱鹮引颈展翅,可爱的大熊猫享用翠竹,顽皮的金丝猴在林间追逐嬉闹,高大健壮的羚牛在山间游逛……时值盛夏,巍巍秦岭,山静林幽,一条条绿色沟谷串起多彩的生态空间。

近年来,陕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秦岭沿山地区持续探索管山、护山、用山新模式,基本形成条块结合、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秦岭保护工作格局,陕西秦岭保护成效持续提升。

秦岭生态环境状况卫星遥感监测评估显示,秦岭陕西段拥有生态空间面积超89%,森林覆盖面积达82%,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区域面积更是占到了99%。

天蓝、山青、水净、景美,生命的律动在秦岭山间奔涌,和谐生态画卷在三秦大地徐徐铺陈。

“慧”管山  守护绿水青山

7月28日,秦岭脚下的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大厅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分外醒目。

“护林员您好,今日管护范围是否有外人进入?是否有其他异常……”在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工作人员与基层网格护林员视频连线,询问各点位情况。

管控中心的大屏幕上,15个峪口实时情况一目了然。“我们在所有禁止出入的峪口都设置了电子围栏,一旦有人员违规进入,屏幕就会发出警报声,红框圈出具体监控画面,峪口现场立即有网格员劝离,管控中心人员也会远程劝离。”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负责人王希琴说。

秦岭北麓鄠邑段全长29公里,总面积752.2平方公里。2021年,包括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在内的鄠邑区保护大秦岭总平台“一站三中心”正式投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识别等数字化手段,集合秦岭区域各类数据,初步实现了秦岭保护区重点区域的可视、可查、可控。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正是鄠邑区1551N网格化的调度中枢。依托秦岭保护网格化,鄠邑区建立“1个总站+5个分站+51个子站+N个流动站”的分级管理体制。保护区内含护林员有400余名专兼职网格员,开启全科网格联动体系,实现“五乱”巡查监管全天候无死角。

从过去的人员巡防到如今的物联网监测、热成像识别、无人机巡护……一项项高科技手段不断应用于秦岭保护各类场景,“天空地一体化”的立体遥感监测网络让秦岭保护进入了数字监测时代。

目前,智慧秦岭监管系统已经升级到了“3.0版本”——

通过电子沙盘在数字秦岭综合管控平台上形成林长制全息作战图;

通过设置在林区的摄像头捕捉实时异常画面并进行后台分析,及时发出报警;

架设在林场内的红外相机,能够对野生动物进行实时监测,并利用无线网络实时上传图像;

通过加装的部分红外监测烟感,对烟火进行自动识别。

“现在,秦岭保护还应用了卫星遥感技术。工作人员通过获取卫星高清画面,将不同时期的影像进行固化比对。”王希琴说,“对比查看不同时期同一点位的影像图,还可以直观观察秦岭生态环境的修复情况,实现以‘智慧’管山,守护绿水青山。”

共护山  提升“深呼吸幸福感”

“你好,进入我们村以后不能乱扔垃圾,不要进行野炊等破坏和影响环境的事。”7月29日,在柞水县营盘镇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东麓秦丰村护林哨所,村级林长徐熙南正在登记进入林区的车辆信息,并逐一提醒需要注意的环保事项。

“住在林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林区人首先要管好林区,才有自己发展的基础。”徐熙南说。

徐熙南是柞水县秦岭保护“一长三员一大队”组织体系的一员。他所担任的村级林长也是柞水“全民护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柞水县在林长制的基础上,探索了一套“林长+护林员+监管员+技术员+林业执法大队”的“一长三员一大队”组织体系,建立了秦岭生态保护智慧管控中心,并在所有进山路口和景区入口设置护林哨所,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覆盖的网格化管理格局。

近年来,商洛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守护好秦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

为进一步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让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商洛市始终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扎实有力整治“五乱”,坚持“查事先查人、查人深查事”的“双查”机制和五部门联合“快查快处”工作机制,重拳整治秦岭“五乱”和破坏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今,市民也共享着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果和绿色发展福利。“20多年前,城里就一个莲湖公园。现在城内、丹江边到处是公园,出门就能锻炼,空气更是好得很。”商洛市民李自民感慨地说。

在今年的第八届“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春季文化旅游节上,商洛市被授予“美丽中国·深呼吸之都”,成为全国首个获此荣誉称号的地级市。“深呼吸幸福感”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成为好山好水好空气好环境的象征。

“我们将持续深入推进全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常态化、全域化、纵深化,坚定不移抓问题整改、生态修复与长效机制建设,严厉打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让秦岭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商洛市副市长刘伟说。

有“靠”山  蹚出生态富民路

7月29日,记者走进位于秦岭腹地的宝鸡市太白县,放眼望去,层峦叠嶂,满山青翠。

太白县是陕西海拔最高的县城,因秦岭主峰太白山在其境内而得名。县境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核心区和陕西省重点水源涵养区。

绿在眼前,路在何方?如何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一直是太白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在太白县鳌山山脚海拔1680米处,一座现代化的太白高山蔬菜产业园映入眼帘。88个蔬菜大棚沿坡而建,像登山的阶梯次第排列。大棚内硕果盈枝,鲜红的圣女果、翠绿的黄瓜、初具雏形的南瓜等缀在碧绿的藤枝间。生机盎然与静谧悠然在这里完美交融。

“好生态造就了高山蔬菜的高品质。”太白高山蔬菜产业园负责人闻杰告诉记者,自2014年建园以来,园区坚持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在太白县率先实施“无化无农残”种植,推广生态循环农业综合利用等新技术,顺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国家GAP(良好农业)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产品畅销西安、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

在连栋智能温室,闻杰向记者展示了数字农业智能控制系统:通过置于各温室的智能传感器,园区可实现农业种植水肥一体化、增温补光、温湿度监测等信息自动化控制。

“去年,园区投入1430万元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了60座老旧日光温室,新建蔬菜深加工车间,开展有机肥场二期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将实现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生态体验观光农业、全产业链农业转变。”闻杰说。

太白高山蔬菜产业园的发展壮大是太白县打造“菜篮子”基地、推进蔬菜产业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目前,太白县蔬菜种植面积超10万亩,年产值4.5亿元。

近年来,太白县按照“壮大绿色经济、构建绿色生态、创造绿色生活”的发展思路,聚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在绿水青山间蹚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富民路。

“我们将以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高山蔬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为抓手,强化延链补链,推动蔬菜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聚力绿色发展,加速实施品牌兴农,突出品牌提升、生态提升、产业融合,实现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生态转变。”太白县副县长宋建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