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3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发言摘登

10月19日至20日,2023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研讨会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通过开展理论研讨和实践交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自觉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研讨会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湘潭大学承办,长沙市委市政府、湘潭市委市政府协办,设主论坛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丰富新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4个平行分论坛。

为深入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进展,光明日报特摘登部分参加研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奋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全局服务高质量发展积极主动,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和行动坚决有力,人民群众感受生态环境变化直接真切,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在波澜壮阔的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四个重大转变”,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与“十个坚持”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进一步概括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是创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崭新篇章,是我们过去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密码,也是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法宝。

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努力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为此,要深刻理解和贯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基本原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要深刻理解和贯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个宗旨要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要深刻理解和贯彻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个重要任务,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深刻理解和贯彻系统思维全局观念这个工作方法,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要深刻理解和贯彻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这个改革目标,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同时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要深刻理解和贯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保证,更加自觉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湖南

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彰显了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的政治担当,揭示了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体现了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蕴含了综合施策、系统治理的科学方法,是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亲临湖南考察,要求湖南“真正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强调“守护好一江碧水”,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湖南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一组组生态之变的数据、一幅幅环境之美的画卷,刻印着湖南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强大力量。

山水是湖南亮丽的名片,生态是湖南宝贵的资源。湖南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美丽湖南建设顶层设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融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过程,推动政治站位再提升、理论学习再深入、工作落实再发力,与全国各地、社会各界携手并肩、矢志笃行,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湖南篇章,奋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湖南。

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品格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黄一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贯穿着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初心和使命,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和强烈使命担当,具有鲜明的政治品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政治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一重要论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讲民生民意,就必须以实实在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回应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所急所想所盼,切实解决好环境领域的民生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讲使命宗旨,就必须把党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要求贯彻体现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全党必须以严肃态度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塑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政治引领。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决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优势,实现了全党全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思想的统一、政治的团结、行动的一致,为集中力量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基础;党的领导坚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要充分认识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政治立场。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条红线。这一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围绕人民至上的价值定位、紧紧依靠人民的价值要求、不断造福人民的价值追求、牢牢植根人民的价值标准,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牢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政治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全力以赴推动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把政治责任体现在狠抓落实上,把担当精神体现到实际工作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含一系列明确的政治规定,只有划定明确政治责任、提出明确政治要求、树立明确政治纪律,才能将党的政治意志和政治规矩嵌入生态文明建设,构筑起权责分明、权威高效的行动规范和落实体系。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李文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为什么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为什么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就需要从比较文明视野出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文明意义来深刻把握。

西方近500年的现代性兴起与发展,是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征服、掠夺基础上取得的,是在向自然索取的基础上取得的,是在主体性绝对化、人类中心主义、原子个体主义的意识形态驱动下取得的。直到今天,西方社会尽管通过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与实践,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但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我国经过漫长的革命道路、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才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真正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系统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明确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说,我们今天能够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发,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高度看发展,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暴露出严重弊端、我们自己经历了发展初期的惨痛教训之后才认识到的,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善于总结人类现代化经验教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超越了物质主义的机械自然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历史观,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这就将人的活动置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之中去认识,强调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种和谐观,既是马克思提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思想的体现,也根植于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因为中华文明始终将自然视为生生不息的有机生命体,并倾向于从生命共同体来理解我们的天地人生。

深学笃行,谱写高校发展新篇章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提供了科学引领。高校有优势、有义务、有责任在深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笃行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

打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高地。高校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通识课和专业课,瞄准碳达峰碳中和、无废城市等领域开设应对气候变化、碳经济研究、清洁能源等新兴专业,推进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美学等交叉学科发展。高校要做强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相关教材建设,出版一批具有引领性、影响力的高水平教材。高校还要结合自身优势学科特色,在理论研究、绿色发展、减污降碳、生态修复等方面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建设和储备。

打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高地。高校要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交叉优势,结合实际成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实践基地),系统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重大理论命题、标志性范畴、代表性观点、方法论的创新等,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标准、中国方案、中国答卷。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整合优势资源,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高校要加强国际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协同,成立碳经济研究院和未来技术学院等,抢占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双高地。

打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高地。高校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类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动环保科普工作,全面建立面向社会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要依托各类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实验室,大力推进绿色产业技术升级,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科学开发培训课程体系,健全产学研联合的教学培训平台,为面向学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教育注入新活力。

紧紧抓住法治建设这个“牛鼻子”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甘藏春

我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生态系统脆弱、环境容量有限,加之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独特,加剧了地区间经济社会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形成了东部“生态环境压力巨大”、西部“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的具体国情。面对新发展阶段,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等问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制约。要想突破制约,就必须紧紧抓住法治建设这个“牛鼻子”。

第一,坚持推进生态环境科学立法。必须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以充分发挥法治对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功能与作用。

第二,坚持推进生态环境严格执法。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和相关制度,要像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一样抓好落实,牢固树立起制度的刚性和权威,不得作选择、搞变通、打折扣。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者,必须追究其责任。

第三,坚持推进生态环境公正司法。认真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强化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侦办,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起诉力度,加强检察机关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

第四,坚持推进生态环境全民守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在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的同时,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的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此外,还应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推动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生态观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实现了现代化理论和生态文明观的统一,推动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生态观,完善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

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统一起来。从基本原则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既是发展的重要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原则。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统一,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现代化路子。从科技动力来看,新科技革命具有绿色、智能和泛在的特点,绿色化、生态化与数字化是内在统一的。要抓住新科技革命绿色、智能、泛在的趋势和特点,构建数字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努力建设融绿色和智慧为一体的数字生态文明。从本质要求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将其作为现代化的前提、原则和方向,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各个领域、过程、特征的生态化。

深化理论研究,推进理论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术界围绕这一重要思想的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学理化阐释,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学术化表达早期主要集中在理论渊源、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实践指向等方面。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后,学术界开始全面系统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内在逻辑、价值意蕴、生成演进、原创贡献、哲学意蕴、重大意义等,呈现出主题丰富化、内容多样化和视角多维化等特征。

体系化构建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从初期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交流研讨,到围绕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六个原则”和“八个坚持”广泛进行体系化研究,再到以“十个坚持”“四个重大转变”和“五个重大关系”为科学体系的全面系统阐释,关于这一重要思想的体系化构建过程在学术界越来越清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

学理化阐释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背后的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规律,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原创性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体系,我们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此,要进一步把握研究重点,突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实践要求、理论内涵的深化研究;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注重结合各分领域思想开展融合研究;要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法,注重突出哲学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文化思维、实践思维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