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青年谈】环资处党支部宋贤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全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关于绿色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具体部署了加快发展发展方式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连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四项任务。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根基。

二、我省碳达峰碳中和及绿色发展形势严峻

虽然近年来我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但受经济结构、发展阶段、自然禀赋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碳达峰碳中和及绿色发展形势仍然严峻复杂。

一是绿色低碳发展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我省产业结构偏“重”、能耗强度偏“高”,能源结构偏“黑”、能源效率偏“低”,经济发展高碳路径依赖性强。全省工业化正在由中期向后期跨越,城镇化正在加速向高水平阶段迈进,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依然旺盛,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任务艰巨。

二是创新驱动能力仍显不足。我省产业整体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资源性产品和初级原料占比高,下游新材料和高端制品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前瞻性、创新性和特色性不足,能源资源组合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资源深度转化、油气高效开发、氢能储能应用、新型电力系统控制、节能降碳等关键核心技术、设备研发滞后于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形势迫切。

三是体制机制改革需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各项改革仍需深入推进,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市场机制不完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还不健全。电力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交易机制和实施路径尚不清晰,市场化交易规模较小。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多能互补、大规模储能、分布式能源、氢能利用等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仍需完善。

三、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全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绿色转型,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一是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作用,严格落实我省《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任务分工,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开展年度目标任务评估,压实各级各方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责任,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

二是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关中先进制造业、陕北高端能化产业、陕南绿色循环产业发展。以23条产业链为引领,努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全国领先、陕西特色的产业集群。全面推进传统行业节能技改,加快行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园区建设绿色化。推动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服务产业新体系。

三是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节能,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优化风能、太阳能开发布局,推动陕北风电和光伏发电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光伏+”发展模式。打通地热能开发利用堵点难点,加快推进关中地热能规模化发展。积极推进陕南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加快多元化储能技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运储用”全链条发展,构建陕西氢能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大力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依托秦创原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揭榜挂帅”机制作用,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推动能源化工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加强氢能生产、氢燃料电池、储能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固化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推进规模化应用。积极探索节能减碳技术推广机制。支持在陕高校开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加快碳达峰碳中和人才队伍建设。